【中国机器人峰会】重磅嘉宾杨华勇:只有更加努力,别无他法

中国机器人峰会 2017-05-12

中国军情

1007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智能装置将会到很多领域,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杨华勇院士谈道。

  “峰”暴将至。届时,峰会重磅嘉宾杨华勇院士将出席第四届中国峰会,并围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的发展和探索作主旨报告,峰会邀您现场聆听杨院士的前瞻之见!

  杨华勇,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于电液控制基础理论、基础元件和系统、以及盾构和电梯装备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系列研究。

  

  深感国内外教育的差距,也深知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青年时期求学海外的杨华勇谈道,“我感觉到有压力,只有更加努力,别无他法。”

  九十年代,面对国内隧道掘进装备完全依靠引进,国内重大工程的建设也长期受制于人的现状,杨华勇院士再次感受到了压力,并表示,“盾构设计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产品长期依赖进口,价格居高不下,制约了盾构的应用,延缓了我国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必须自主研制。”

  君子言出必行。1999年,杨华勇院士带领科研团队正式开始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历时12年,发明了密封舱压力动态平衡控制技术,为盾构安上了强大的“心脏”,终于实现了盾构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使我国进入盾构设计制造的先进国家行列。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技术攻克了盾构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能实时监控盾构密封舱的压力,进行多系统协调控制,始终让盾构在一个安全的状态下工作,有效避免了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的塌陷或隆起,使隧道施工的正常掘进得到了基本保障。

  

  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盾构从无到有,这一发展历程少不了杨华勇院士不懈的努力。现在杨华勇院士又再次启航,带领团队进入生物制造领域。这是杨华勇经历的第4个科研领域。从盾构到生物医学的“跨界”多少使人惊讶,对此,杨华勇院士表示,生物制造是国际学科前沿与热点领域。

  杨华勇院士领导的团队正在推动一系列跨学科合作项目,以新型装备研制为切入点,寻求生物医学领域的进步与突破。团队中的一个课题组,在实验室用自主研制的3D装备,以干细胞为原料,打印出了人造皮肤。2015年以来,杨华勇院士带领的团队已在生物制造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取得一批发明专利。

  “智能装置将会应用到很多领域,将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杨华勇院士谈道。

  科教结合。杨华勇院士不仅攻克了诸多科研难题,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的人才。

  杨院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求知欲,也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走”,多参加国际会议,培养国际视野。如今,杨院士早已桃李满天下。学生皆承其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将中国设计制造推向全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机器人峰会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