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爆发增长 提量不如提质量

工业日报 2013-07-18

机器人机器人教育数控

2226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在广州数控的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对已经完工的十几个主体进行最后的测试。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有这么一句话:“北有沈阳南有广州数控。”尽管广州数控是全国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去年的销售量也仅有200多台。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已经列入中国机床行业十大新闻了。” 2013年7月12日,广州数控总经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蒋米仁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我们期望今年能快速突破1000台的销售目标。只有把量做上去,才能提升市场信心,同时发挥规模效益,企业也才能站稳脚跟。”

  与此相关的一组数字是,根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的数据,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机器人使用市场。2005年到2012年间,中国是全世界机器人新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的销售量每年平均上涨25%。

  国内潜在市场广阔,然而目前所使用的机器人90%以上为进口。在蒋米仁看来,“要真正令国产机器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做到年产3000台的规模,这是广州数控未来的目标。”

  把量做上去,也是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共同的方向。

  “工作表现”让人吃惊

  在广州数控的生产车间内,工程师们正在对十几台六关节机器人进行调试。这些机器人很快会被安装上灵活的“指头”,开始它们在各个工厂的“职业生涯”有的可以前后左右旋转上下料,有的能喷涂,还有的负责焊接。

  这些机器人其实是一个个由多关节连成的一米多长的钢铁“手臂”,与人们印象中有头有脸的“机器人”形象相去甚远。尽管“其貌不扬”,机器人们的工作表现却让人吃惊。

  记者在机床的电机轴生产线上看到,负责上下料的机器人精准地抓住未经打磨的电机轴,放到数控机床内完成自动装夹,通过第一道车、铣加工工序,再从数控机床内拿出电机轴,准确地放进传送带内转入下一道工序,加工完之后再由机器人取出转入下道工序。

  “原来一条机床上下料生产线需要4个工人,一人负责一道工序,现在整条生产线仅需一人负责监控,大大节省了劳动力。” 广州数控的工作人员谭卉告诉记者。

  据蒋米仁介绍,机器人的主体相似,但他们会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岗位需求为客户做细化的方案,也就是说,每个机器人的功能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专门定制的。在广州数控,从下订单到交货仅需两个月。

  核心技术亟待提升

  作为中国南方数控产业基地,广州数控从1991年开始做数控系统,至今国内已有80%以上、超过55万台的机床主机配套了其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的一大核心部件就是控制系统,虽然和机床上的应用有所区别,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广州数控还是国内最大的伺服电机企业之一,年产量达20多万台,这又为他们研发配套工业机器人的伺服电机打下良好基础。

  2006年,广州数控开始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决心制造中国人用得起的“勤快的中国机器人”。

  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及。目前国内已经可以自主研发控制器和电机,然而决定机器人精准度和噪音的减速机仍是亟待攻克的难点。

  “减速机占一个机器人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国内的科研人员攻克了高端减速机技术,减速机的价格就可以降低70%~80%,我国机器人的自主研发率将达到90%。”蒋米仁表示,近年来,国内机器人研发的进步也一直在倒逼进口机器人价格下降。

  尽管国产机器人正在努力突破技术难关,但要打开市场并不容易。

  深圳雷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柏)从一开始引进机器人,就决定只用进口的。尽管他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同类型机器人,国产和进口的价格大概相差20%~30%。目前,这个“机器人使用大户”所用的机器人全部来自欧洲和日本安川这两家公司。

  雷柏制造中心总监邓邱伟告诉记者,从过去的使用经验来看,国产机器尽管价格便宜,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故障,需要维修保养的频率更高。

  “我们是大范围地使用机器人,对产品精度要求很高,无法忍受三天两头出现问题。如果机器人坏了或者产品精度不准,我们就要停下来修机器,这样必定影响出货,因此我们选择质量更稳定的进口机器人。”他坦言,目前国产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和欧洲、日本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只有核心技术得到提升,国产机器人才有可能得到很大的市场突破。

  “吃螃蟹”企业还较少

  不少企业想在机器人市场分一杯羹,单是加入深圳机器人协会的机器人生产厂家已有七八十家。

  有人担忧,“一窝蜂”会否导致产能过剩?对此,深圳机器人协会会长毕亚雷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机器人行业的产能还很小,技术还不是太高,如果机器人充分发展了以后,不排除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但现在说这个还太早。”

  他表示,机器人行业即便出现产能过剩,也不会像光伏等产业那么突出。“机器人不像太阳能一样取之不尽,而是会干活才有人要它,它的特点是满足更个性化的需求,有需求才会有生产。”

  对于目前机器人行业发展最大的壁垒,毕亚雷认为是生产方与应用方之间的交流还不够顺畅。“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挺神奇的。深圳机器人协会和广东省机器人创新联盟这些平台都是为了不断教育应用方,让应用方的要求与生产方的服务结合起来。”

  毕亚雷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尽管如此,由于对机器人的使用仍不熟悉,而且前期投入成本大,目前敢于“吃螃蟹”的企业还比较少,大多数企业还处在观望阶段或对此很不了解。

  为此,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与一些厂家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让他们试用机器人。“试用的过程就是交流,做一个成功的示范,大家对这个东西就有信心了。”毕亚雷说,目前机器人行业正在逐渐培养服务链,也许今后租赁机器人也可以成为一种销售模式。

  对于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毕亚雷专门提到一个名词“机器人化”。“自动化只是编程,根据既定的程序去完成工序,而机器人化是根据自己的感知来判断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实现机器人式的一种思考。”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智能制造,所以通过技术去让机器人理解人的工作是更重要的。

  "这意味着技术创新的“升级版”,而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面对的无疑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工业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