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凯旋 “潜龙二号”水下自主机器人作业刷新纪录

中国新闻网 2018-08-13

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大洋

66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 分钟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 阮煜琳)历时250天、总航程近3万海里,中国大洋第49航次科学考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12日乘“向阳红10”船顺利返抵浙江舟山。本次考察中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水下自主刷新了作业纪录,首次开展了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等多项考察。

  记者12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大洋49航次科学考察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2017年12月6日从舟山起航,航程29821海里,分5个航段执行,主要作业区域在印度洋。

  本航次科学考察,中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二号”水下自主机器人(AUV)刷新作业纪录。“潜龙二号”共进行9个潜次,水下工作总计257小时,总航程654千米。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玉皇与西龙井区发现新的热液异常区,在第14区块、白堤与东龙井区探测到热液异常,获取的资料为热液区构造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同时,“潜龙二号”此次开发两项新技能:无母船值守作业和多探测传感器模块化搭载作业。通过连续三年的深海试验和航次应用,“潜龙二号”已进行50个潜次的大深度安全作业,累计水下工作时间763小时,航程2204千米,不断刷新中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大深度下潜海底的作业纪录。

  据介绍,本航次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为核心,取得五大成果,其中包括西南印度洋合同区硫化物勘探取得新进展;慢速扩张卡尔斯伯格脊构造演化和热液系统调查取得新认识;开展了海气通量和洋中脊深部构造等调查研究。

  本航次科考还首次开展了印度洋微塑料污染调查,调查覆盖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及航线,为评估印度洋国际海域的微塑料污染状况提供基础资料和样品。同时,首次开展印度洋缺氧和海洋酸化情况调查,初步表明调查海区水体处于氧化状态,对评估印度洋海洋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新闻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