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学界商界共话行业的泡沫与发展

一财网 2018-08-16

机器人人工智能

1204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8月15日,2018世界大会在京召开,机器人产业界前沿技术悉数亮相,与会者包括全球机器人领域企业、高效与科研机构,展示成果包括产品与解决方案等。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区由、以及特种机器人等部分组成,中国自研产品包括机器狗Laikago、Festo仿生飞蝠、重物机械臂 Robot M-2000iA、类人机器人Pepper等。

  在“中瑞(瑞士、瑞典)产业发展合作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分享时谈到了智能机器相关技术将在2020-2025年出现的拐点——包括核心技术突破,如脑科学与生物学、数学与认知、量子计算与密码、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基础突破,如5G物联网开始商用、工业机器人进入无人化、云服务出现体系、区块链安全信任应用;以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突破等。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主持,瑞典机器人古(Robitdalen)总经理Erik Lundqvist、瑞士国家机器人中心联合创办人Rolf Pfeifer、中国电子学会标准认证中心主任高麟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中瑞福宁首席科学家、IEEE新加坡机器人与自动化协会主席王郸维等在内的嘉宾参与,共同圆桌探讨了中国机器人市场如何与国际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在回答“除了深度学习之外,还会有何种技术拉动机器人发展”这个问题时,Rolf Pfeifer称,整个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已有各行各业人士参与进来,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神经学家、生物学家等,这些领域均会促进AI的发展。总而言之,深度学习与机器人、 AI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王郸维则称,人工智能已然经过几十年发展历程,机器人发展成果与深度学习技术之间的关系总是一高一低——正是因为神经网路经过大的发展,才促使机器人技术领域发生大的变革,但是,之后究竟哪种技术会成为下一个机器人圈大发展触发点,难以预测。同时,对于如今的机器人圈大环境,王郸维表示,整个市场环境、消费需求、人类智慧、资本充裕等条件,都是推动机器人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非常好的助力。

  例如去年双十一前夕,苏宁线下门店机器人可为消费者提供多项服务,包括品类区域或专柜位置导航服务、自动介绍产品专业知识、识别顾客身份、主动询问顾客需求等。另有电商代表京东在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打包展示了包括无人机、配送机器人、巡检机器人、仓储运输机器人、AGV搬运机器人、智能跟随机器人、地图采集车、无人售卖柜等在内的十余种最新产品,另有京东配送机器人3.5代一次可进行最高30单物流配送服务;京东巡检机器人二代可同时完成热成像、高清摄像、声音、温度、湿度、烟雾、光照等信息采集,并根据巡检信息判断火情危险等级自主灭火。

  那么正火热着的机器人行业是否有泡沫存在呢?对这个领域的“恐惧”来自于哪里?

  洪泰基金Apluse合伙人、UIB联保投资集团董事陈文思从金融角度回应称,机器人行业本身具备很高门槛,但同时又有很多机构在盯着。一方面大家都在投,必然使得价格很高,存在泡沫;但机器人应用场景足够大,即便有泡沫,也同时伴随着价值所在。

  中国电子学会标准认证中心主任高麟鹏认为,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机器人行业在标准形态方面并未完善,更应关注机器人与环境、与人、与异构机器人之间的互操作和谐问题。

  王郸维教授则直接地表示,依靠机器人技术,人类未来生活将会非常惬意,“我不认为未来有太多需要担心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一财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