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上线 康复训练变有趣了

南京晨报 2018-08-21

机器人康复机器人

852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对于下肢瘫痪的患者来说,坚持康复训练对患者自身及家属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上周,南京脑科医院康复科多体位智能康复训练(又称下肢康复机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使用机器人康复,让我重新体验到了正常走路的感觉,真的非常开心。”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王先生高兴地表示,机器人还有道路模拟系统,像游戏闯关一样,完成行走锻炼任务,非常有成就感,相对于之前枯燥的训练,有意思了许多。据记者了解,在以往下肢瘫痪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早期的康复是十分艰难的,往往需要不止一名治疗师从旁监督,不断地调整,患者也会因为康复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而备受打击。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使用,治疗师在获取准确康复数据的同时,患者还能重新体验到正常走路的感觉,通过道路模拟,找到康复乐趣,康复效率大大提高。

  “下肢瘫痪的患者由于行走的平衡功能达不到,包括下肢支撑体重的功能和下肢的主动运动模式,病人根本就迈不动腿,所以早期做步行训练是很难完成的。”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莉介绍,下肢机器人有体力床和悬吊系统,在卧位上,可以从0到90度调整体位,可以在下肢瘫痪早期帮助患者进行被动的正常步态模式训练。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该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精准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如关节活动度、力量的输出、步行速度和步幅等等。

  刘莉介绍,下肢康复机器人除了实时评估患者康复情况外,还会根据患者信息自行调整,比如刚开始患者是完全被动的,全是机器带着患者做,慢慢地随着一段时间的恢复,患者会有一定的主动性,这时候机器人就会调整成机器帮助一部分,患者主动完成一部分,后期过渡到患者完全的主动。借助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帮助,患者在早期的步态训练中,也可以感觉到下肢运动和位置的变化,包括足体压力的变化,多功能感官的刺激对于病人损伤以后脑中枢的网络重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相对于人工协助,步态训练时间更长、更加省力,加速患者的步行功能恢复。

  刘医生提醒,并不是所有下肢瘫痪患者都可以接受机器人康复训练,还需要医生的准确评估。因为康复训练要求达到一定的强度,不断地重复刺激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功能的恢复。刚开始训练时间会短点,让患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地适应后,就可以1天两次,再结合其他项目,效果会更好。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南京晨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