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功开发水中管道检测机器人

中国行业研究网 2013-08-29

机器人管道机器人城市污水

1662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日本NEC公司成功开发出能检查下水管道断裂及坍塌等故障的自己行走式。该可以拍摄管道内图像,并进行自动分析,找出有可能出现管道坍塌事故的区域。

  该机器人由NEC与日本下水道事业团合作开发。将用于检查直径不到80厘米、人员无法直接进入的管道。在警方的指纹识别系统等领域积累的图案识别技术将在该机器人的图像识别方面得以。

  该机器人一天工作六小时能采集1公里管道的图像数据。而目前用摄像头探入管道内并通过目视来检查的方法一天最多只能检查200-300米。NEC表示,这款机器人2013年秋季将首先在日本千叶县船桥市的下水道检查方面进行实验。半年后有望投入实际应用。

  以前地下管道堵塞或破裂,都需要人工检测,既耗时又费力。现在不一样了,只要出动管道内测“小机器人”,就可以很快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机器人检测管道,在我国多省市也有广泛运用:

  宁波:机器人爬进管道寻“病灶”

  “CCTV”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排水管道内窥检测设备,区城市排水公司于去年底投入90余万元购置,是宁波首台管道检测设备。工程师梅钦说,过去,类似的管道问题一直要到管道彻底破损、发生严重路面沉降后才能被发现,再补救时费时费力。昨天,记者在排水公司见到了这台机器人,外形有点像电动玩具车,车身上装满了灯光系统、爬行器、线缆卷盘、控制器等部件。检测管道时,工作人员先将载有摄像镜头的爬行器放在污水管道口,然后在地面上通过控制器按钮,操控爬行器前进或倒退,也可摄像镜头360°转向或变焦缩放,此时,管道内部影像会在终端计算机上显示,管道内任何部位异常状况一目了然。机器人在管道内拍摄的影像还能自动保存,供技术人员带回办公室反复播放研究,再细小的问题都逃不过机器人的“法眼”。

  蚌埠市“机器人”首次用于检测污水管道

  传统的污水管道检修需要人工井下作业,由于窨井中有大量硫化氢气体,人工作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蚌埠市首次为检测污水管道配置了机器人系统,以智能系统代替人工井下作业,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功地实现了污水管道检测的智能化变革。

  利用“机器人”对城市污水管道进行检测和维护,在全市尚属首次。据了解,“管道机器人”采用先进的管道内窥摄像检测系统,在管道内自动爬行,对管道内状况进行探测和摄像,并将录像传输到地面。工作人员可在路面进行管道内部检测,避免了安全隐患,通过输出和激光测距,现场可判断管道损坏的程度、范围。“‘机器人’最大防水10米,旋转摄像头可以360°旋转,从而实现对管道的全方位观测,适用管径广。”据城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污水管网机器人检测系统将在完成调试、试运行后,交付管网管养队,届时可满足蚌埠市大多数排水管网检测使用。

  淮安市启用“管道机器人”检测污水管道

  为了揭开机器人在管道验收应用中的神秘面纱,记者近日跟随淮安市住建局给排水监管处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枚皋路污水管道验收现场一探究竟。工作人员将90多斤重的管道机器人缓缓地吊入污水井,放入井内后,机器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开始工作。技术人员坐在车里,通过电缆控制机器人进行前进、后退、拐弯等动作。到达既定位置后,便用高清摄像头对目标进行拍摄。不一会儿,记者看到,管道机器人就将污水管道内清晰的彩色画面传了回来,像普通病患去医院做胃镜似的。“通过画面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些土渣和水泥块,可能是建筑垃圾,这管道里有点堵。等录像备案后,我们将立即安排施工方对这儿进行清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要对管道进行检查,都要钻进管道。由于污水管道都埋在地下,且大多含有毒气体,人下去检查很不安全,而且有的污水管道比较细,人也无法钻进管道仔细检查。现在只需把机器人放进管道,就能把里面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污水管道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据了解,淮安市住建部门自2008年大力推广管道检测以来,共完成近80公里污水管道检测任务,此举不仅保障了施工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为快速找出管道问题,及时制定管道抢险应急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郑州使用管道内窥机器人

  郑州采用管道内窥系统检测窨井环境,现场有两个这样的小型机器,其轮子前后装有探照灯,后面拖着长长的线缆。线缆尽头的控制器内装有显示屏,能实时显示影像。“这个机器人,可进入窨井内查看污水管道内的状况。”操作人员指挥着机器人转向,机器人头上的摄像头可360度转动。该系统可进入地下管道内,沿着管道向前行进,并及时拍摄视频传回主控制器。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行业研究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