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入局机器人养猪,农业市场细分是否潜力巨大?

中国机器人网 刘众楷 2019-05-10

农业机器人畜牧业

2475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5月7日,京东宣布投资战略投资山黑猪养殖商 “精气神”,养猪、AI养猪等高科技手段,正式进入“养猪”领域。其宣布的养猪机器人应用无疑让人眼前一亮:应用养殖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等产品,创新养殖方式,打造独特“京东猪”。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智能科技的快速崛起,我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为紧跟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潮流,开始越来越多的依赖机器人技术,来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升级。但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反倒在农业自动化方面的表现却乏善可陈,综合看来如今农牧业面临了两方面问题。

  1.农业分散化

  中国土地面积广阔,用于农业的土地也非常多,多年形成的小农经济形态下,大多农村农户还是在既有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往往几亩地一个猪圈一两头猪和牛,用过最多的机械就是收割机,在南方地区部分用上播种机,但大多数农业基地,还是处于非常原始的人力农业模式,但这却占了全国农业的90%以上,半市场化的种植模式,导致市场上尚未出现大农业公司。

  2.人口老龄化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人在随着教育普及化、信息化程度提升的过程中,更多人逐渐选择了走出去,向着大型城市集中,中青年龄层群体逐渐脱产,同时农村出生人口大幅下降,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出现,新一代年轻劳动群体和科研人员,少有投入农村地区。

  两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是,民间个人和团体很难有资金以及实力形成大规模农牧业,但也正因如此,资金集中的公司会逐渐入场并取代小农经济,人口减少必然决定了未来需要农业集中化进行大规模养种殖,农业会向着大种植、大畜牧业发展的趋势已经出现。

  但在农业机器人的技术和研发上,目前我国主要农机装备的技术经济性能指标远远落后于国外技术水平,产品可靠性仅为国外的1/3,90%以上同质生产、低价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中高端产品不多,自动化程度低,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技术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研究刚刚起步。

  巨头为何纷纷选择养猪?

  在农业市场的好消息是,拥有丰富市场运营经验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开始入场,继网易阿里之后,京东宣布开始养猪,大企业纷纷跨界进行农业生产,已经证明了其市场大有可为。但为什么巨头要选择“养猪”而非“种田”呢?从产品本身来看,农业因为本身产品的价格在宏观调控下难以实施,泛地域种植业降低成本或者提升单价,或者像是快消品一样拉开品牌附加价格区间,都远不如畜牧业容易。

  同样,种植业市场切入难度也非常大,中国现有耕地约9572万公顷,看似市场广阔,但中国种植业的基本问题在于土地所有权和承包制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集中资金进行种植业收购和种植成本都比较高,并且因为土地无法很好的大面积集中,收购容易遇到部分农民不愿意转移土地经营权情况,导致就像是房屋拆迁,涉及人的问题会大于涉及土地的问题。同时即使完成收购后,平均土地立体利用率不高,也容易受到天时影响,更容易因为政策变更出现问题。

  因此在农业土地和受限的情况下,即使种植业的大趋势同样明显,山地多,平地少的种植业现状,机械化以及新科技反而难以直接切入到中国种植业,反倒是类似新疆等地域辽阔以及平坦的地域,成了无人机和机器人种植的主要试验园。种种成本考量下,种植业市场反倒是很难直接养活企业,企业为了活下去开始在降低成本上入手,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机器人企业短期内切入农业难度也非常巨大。

  反观畜牧业,同样成本的几百亩地块下,立体畜牧业能够很好的提升单产量,就如同楼盘,能够往高处建设,产出因此也越高,投报比就因此发生了变化,简单看来在立体化养殖中,养猪和房地产模式竟然惊人相似,房地产的拿地+建设+销售和畜牧业的拿地+养殖+销售,不过房地产模式更轻快,畜牧业则周期更长,风险也相对较高,但胜在中国人口红利下,对于肉类的消耗量也是与日俱增,2018年数据显示,生猪存栏量为3.3亿头,目前市场正常供应下,对于生猪的消耗量约人均消费20千克,中国人每年要消费掉约七亿头猪,按照13元/公斤的市价,立体养殖到底赚不赚钱?市场肯定是大有可为!

  机器人该怎样切入农业?

  巨头入场进行的大农业往往都是全方位涵盖,通过养殖区分,品牌化产品,细分中高端市场,因此畜牧业机器人反而更像是AGV领域的机器人,需要加入更多数据化和AI的内容。据“京东农牧”开放资料显示,其已经自主研发出适合猪场使用的现代化神农物联网设备,包括农业级摄像头、养殖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伸缩式半限位猪栏等,让饲养人员不再从事日常繁重的重复性劳动,进而提高猪场的整体科技性。此外,神农系统还能够连接神农大脑、神农物联网设备与一线饲养人员,通过规范、标准的任务流程和指令发布取代人工决策,避免决策失误。未来,随着“京东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落地,有望继续优化猪场落地方案并打通全产业链环节,实现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助力农牧业实现互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

  但中小型公司的农机发展同样有潜力,例如打扫猪圈真是一件极有挑战的事,考虑到劳动力未来从事农业养殖事项的人越来越少,为此,荷兰公司发明了一款自动清理猪粪的机器人Lely Disscovery,它就像是一台大号的家庭,可以自动完成清理猪圈的任务,它不仅可以铲除粪便,还能洒水,把猪圈收拾得干干净净,让猪吃得好、睡得香、多长肉。

  早在2016年,剑桥大学的养殖场内,挤奶工作就已全有机器人自动完成。他们自主研制的挤奶机器人不仅可以清洁消毒、自动挤奶,保证挤奶的质量和安全性,还能在挤奶过程中检测蛋白质、脂肪等奶质指标,确保其品质与卫生。

  同时在澳大利亚,科学家们也研制出了一款像牧羊犬的机器人,其被应用在农场上替代传统放牧劳动力,通过2D和3D传感器的结合应用,能够根据所养牲畜的运动速度来赶着他们移动,发挥出极大的放养价值。

  因此,可以很清楚看到,畜牧业的周边是一个很好的机器人市场切入口,畜牧业无论通过大数据以及AI进行高端切入还是简单的农业周边机器人,无疑都有着非常强的市场空间。

  目前,我国在耕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喷药机器人、蔬菜嫁接机器人、收割机器人、采摘机器人等方面均有研发。但因成本较高,在部分市场化的农业地区,形成公司租赁机器人模式,但回收期缓慢。

  机遇与挑战并存

  但因为农业的产品市场价格依旧处于是维持民生的重要因素,宏观调控是永远绕不开的市场门槛,但未来随着低端劳动力的逐渐缺乏,走向大机械化一定是市场趋势,只是这段周期该有多长,市场化后的农牧业能够带来多大的收益,这些都需要企业决策者考量。但对于已经愈发白热化的机器人市场,再度细分领域,开拓新兴市场无疑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机器人网 刘众楷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