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姚燕安: 将艺术导入“几何机器人”制造

中国科学报 2019-05-23

机器人艺术北京交通大学

754 字丨阅读本文需 2 分钟

  记者 唐凤

  “我是自由行走的花,就在这个冬天雪花片片从天上飘下,雪莲花在这一刻变成了片片的雪花。”萨顶顶的这首歌让姚燕安灵光一闪:“真的有这种花吗,或许我可以做自由行走的花。”

  在近日举行的中英“科学大爆炸”活动中,姚燕安展示了自己的雪花,“受到阻碍时能返回,小障碍能跨过去,十分灵活”。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姚燕安研究了近20年机器人,但他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机器人学家。

  “爱因斯坦曾提到,西方科技发展是建立在两大技术成就之上的,简而言之就是数学和实验科学。于是,我从数学出发,提出了‘几何机器人’的概念。”姚燕安提到,机器人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大多是变形金刚那样的仿生型机器人。而“几何机器人”是指在外形上呈现多边形、多面体等典型几何形体特征,具有可变外形能力以及折叠、缩放功能,并可实现滚动、步行、滑行等多种移动方式的机器人。

  姚燕安指出,“几何机器人”主要用于极端复杂障碍环境,例如抢险救援、军事野外作战,以及星球深度探测等。他并没有局限于机器人研发,而是尝试将其与艺术概念相结合,以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跨领域合作。

  “现代艺术之父塞尚提出,通过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几何形体表现自然,开创了立体主义艺术学派,而我希望也可以将艺术融入机器人制造,并寻找未来社会人类生命体与机器人的和谐共处之道。”姚燕安说。

  姚燕安提到,人类对于美的期望和追求亘古不变,当人们将人类、机器和艺术放在一起时,便能展开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我希望通过永恒的艺术之美为动态发展的高科技机器人寻找一条出路。”他说,“我一直在探索,以几何机器人为载体,将数学、科学、工程和艺术融合在一起。”

  于是,姚燕安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一门动态机械雕塑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将物理、电动、机械原理运用到动态雕塑艺术创作中,为雕塑创作增添科技时代跨学科、跨语境的手段。

  姚燕安笑道:“现在如果有同学希望读我的研究生,既可以选北京交通大学,也可以选择中央美院,既可以是理工科背景,也可以是艺术专业,范围十分广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科学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