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芯片植入……济南木偶戏传承人独创“木偶机器人”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官方帐号 2020-08-04

机器人艺术手工艺

2508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10分钟就能搭建一个小型木偶戏舞台,一个人就能操纵演一场木偶剧。4年前,济南80后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开始将木偶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借助3D打印、芯片植入等现代科技,创造出“木偶”,让这门民间古老传统艺术逐渐充满活力。如今,李秀平和团队成员已带着自己的木偶机器人去各个乡村为孩子们公益演出上千场。她希望,未来现场版的木偶剧演出能和一样普及,走遍社区、学校、乡村,让更多观众欣赏到木偶戏,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中国文化。

  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展示“木偶机器人”

  神奇!木偶能自己演戏

  当帷幕拉开,2米宽的便携式木偶戏舞台上,几个一尺高的木偶根据故事情节设定,或张嘴、或摆臂,或扭头……不用人工操控,木偶就能跟着背景音乐和旁白解说进行各种动作变换,完成一部木偶戏。

  不同于需要五六个人合作完成的传统木偶戏,在这个便携式小舞台的幕布后面,只有一个人。他控制着手机程序,并根据故事情节改变木偶在舞台上的位置,剩下的表演全都交给“木偶机器人”。这些能自己演戏的“木偶机器人”,是由济南木偶戏传承人李秀平的团队借助3D打印、芯片植入等现代科技研发而成。

  “木偶能自己‘动起来’的核心就在于它们体内植入了芯片,靠着代码口令完成每一个动作的轻微转换。”李秀平说,让木偶动起来只是第一步,怎么才能让木偶的动作看起来连贯、什么样的动作能还原原汁原味的木偶戏,这背后需要不断调整、编写数万代码才能实现,“并不只是单纯让木偶‘动’就行”。

  李秀平展示3D打印的“木偶机器人”偶头

  木偶结缘,成就佳偶

  “小时候每当有庙会或过节,村里都会请一批木偶表演团过来表演,老老少少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那时候过年村里要演木偶戏才觉得过年了。”李秀平说,小时候她就钟情木偶戏,一直跟着师傅学习,这种情愫一直延续到了成年。

  李秀平介绍,木偶戏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方基本以杖头木偶居多,南方则是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比较多。2006年5月,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机器人”设计、制作工作台

  “我与先生也是因为都喜欢木偶戏相识的。”李秀平说,后来有了孩子,她在教儿子读书时,用手偶扮演角色讲故事吸引儿子的兴趣,于是想到用木偶给孩子讲故事。“传统的杖头木偶比较大,不适合给孩子用,我就做了差不多一尺高的小木偶,家里自制了一个木偶戏舞台,孩子和他的小伙伴都特别喜欢。”

  带着孩子们的喜爱,李秀平又把“木偶讲故事”延伸到了幼儿园、社区,不仅给孩子们表演还教孩子们怎样去做木偶。“传统木偶戏孩子听不懂,所以受孩子启发,我开始想做儿童木偶剧,让更多的孩子能看到木偶戏。”

  于是,李秀平决定从全职妈妈转行创业。《后汉书·郭伋传》中有“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其中竹马的形象很像木偶操作杆,李秀平便一直以“竹马”为名外出演出,后来还以此为名注册了属于自己的木偶公司。

  人员流动、人手不足……儿童木偶剧推广遇难题

  “别看使用三根杆便可操纵木偶,但只是看起来简单,能进行木偶表演,不是下一两天功夫就能实现。”李秀平说,培养一个人直至可以进行表演至少需要几个月时间,如果他选择退出,团队要吸纳新人,就又要重新进行人员培训。“刚开始团队绝大多数的演出都是公益性演出,收入并不多,团队会有人员流动。”

  从李秀平决心推广儿童木偶剧开始,她面临的不仅仅是培养表演者的问题,还有演出人手不足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传统木质木偶动作相对简单,表演中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一场剧目需要由三至五人操作完成,对表演者的技艺要求高,演出的场次就会受到局限。”李秀平说,“每场戏都要占用这么多人,很难同时接两场表演,推广的范围也就被迫压缩”。

  李秀平介绍传统杖头木偶

  李秀平的先生苏卫星一直从事自动化行业,提出了能否尝试用程序控制,将木偶和科技相结合的设想。

  于是,李秀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开始尝试“机器人木偶”的研发,为了全身心投入,甚至推掉了大部分商演的机会,将原来赚的出场费全部拿出来投入研发。

  新生:传统木偶遇上现代科技

  在李秀平位于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的工作室内,制作室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3D打印的人偶,结合剧情为人偶设计的衣服,设计人员还会在电脑上不断修正编程代码……

  经过3年的试验和开发,李秀平及其团队先后用面塑、3D打印技术制作木偶的头部,木偶重量就此减轻;其内核为植入芯片的机器人,可根据剧情自主进行动作转换,减少人工操作环节,对木偶表演者的技艺要求大大降低。如今,竹马文化相继开发了三代“木偶机器人”。

  李秀平拿着最新的第三代“木偶机器人”介绍,木偶的眼睛可以展现五种表情,肘关节可以三方向弯曲,偶身经过改造增加了腰部控制,可以做出鞠躬致谢等细腻优雅的动作,表现力大大增强。

  “木偶机器人”外壳为3D打印制作而成,“体内”植入芯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表演

  “学习‘木偶机器人’表演,新手只需经一天左右培训,便可掌握方法。”李秀平介绍说,木偶的外饰仍为传统木偶形象,保留传统木偶特色。另外,舞台经过一次次改进之后,音响、灯光、幕布等设备均可塞入汽车后备箱轻松“打包”携带,10分钟就能搭建起来,大大节省了表演者的准备时间。

  “传统的演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演出的场地、场次有局限性。”李秀平说,传统木偶融入现代科技后,可以非常便捷地把木偶、舞台搬到边远山区、学校等,搬到哪里,哪里就可以看到现场版的演出。

  “木偶机器人”表演的便携式舞台

  木偶是载体和平台,内容和剧目才是核心

  “复制化是我们的强项,如今推出了合伙人演员制,一个人一台车就可以给孩子表演了。”李秀平团队经常会带着自己的木偶机器人去各个乡村为孩子们公益演出,已演出上千场,每当村里的留守儿童为木偶戏欢呼雀跃时,也是李秀平笑容最灿烂的时候。

  李秀平说,包括木偶戏在内的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因为逐渐距离现代生活方式越来越远,很多项目一度濒临失传。“木偶能动起来全靠操纵者的双手让木偶有了灵魂,我们希望利用技术找到木偶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让‘人工智能+戏偶’实现转化,我们非常看好它的发展前景。”

  “木偶机器人”表演原创剧目《济南传说》

  在创新的路上,李秀平也被质疑过。“木偶跟技术结合,它还是非遗吗?”李秀平说,每个人对传承的理解是不同的。“很多人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见过木偶、没看过木偶戏,有些人只是在电视上或其他平台上看过。我想的是如何把木偶戏这种演出方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才能谈木偶戏的传承、推广和保护。”

  “木偶是一个载体和平台,内容和剧目才是核心。我们现在不只是在研发机器人和木偶艺术的一个结合,更关注的是故事的内容。”李秀平说,她致力于把木偶剧内容当代化,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中国文化。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官方帐号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