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部经理孙宁:打造更多为人民服务的“钢铁侠”

环渤海新闻网 2021-01-12

机器人智能装备中信重工

1831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打造更多为人民服务的“钢铁侠” ——记全国劳动模范、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孙宁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陈东宁

  一台通体雪白的小机器人,口吐“仙气”便可杀灭病菌无数;一台看似小巧的机器人,可轻松拖动1000公斤的水带向纵深挺进;一台泡沫灭火机器人,能瞬间让上百平方米的广场成为泡沫的海洋……这些形态各异、功能奇特的机器人都是专门为执行特殊任务所设计,这都出自33岁的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孙宁之手。

  “研究机器人就是我最大的兴趣,我要把他们变成守护人类的‘钢铁侠’。”过去5年间,孙宁团队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将特种机器人技术逐步拓展到应急救援、矿山和石油石化等多个领域,研发出的53种特种机器人成为了国内外多个领域抢险救援的“急先锋”。日前,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孙宁初中时,同学的父亲因所在的煤矿发生安全事故,永远失去了一只胳膊。他便暗下决心:“将来我一定能发明出一种机器人,把人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怀着年少时的梦想,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孙宁回到唐山,始终冲在机器人研发项目的第一线,凭借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机器人研发部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物流仓库爆炸事故,公司研发防爆消防机器人的任务随即交到了孙宁团队手中。对他来说,第一次集成研发特种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没有参照物、没有技术经验,当时团队立下了“军令状”——3个月做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消防机器人。

  经过查阅了200多篇相关论文,形成十几个方案,做了数百次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3个月,首款防爆消防机器人研制成功。较之国外同等搭载每秒80升水炮类机器人产品,孙宁团队研发的机器人重量仅为他们的一半,体积是他们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这款机器人具有更强的复杂环境通过能力和狭小空间的工作能力,被中国科学院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6年,他主持开发的消防机器人参加故宫博物院消防演练,由于表现出色,被媒体赞为“新时代的紫禁卫士”。此后,消防机器人系列产品逐渐占领国内70%以上同类市场,先后出口多个国家。

 

  如何加速打通从设计到交付的“最后一公里”?孙宁善于从既有研发成果中寻找关键技术,充分激发团队自主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

  “每个机器人都像我们的孩子一样,要倾尽全力为‘他们’增长本领。” 2018年,市场上的特种机器人技术水平普遍落后,团队要从环境适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同年,他从巡检机器人开始,将研发领域拓展到公司的全部特种机器人产品。

  巡检机器人需要代替救援队,深入沟壑纵横的地形里全速奔驰。参照坦克车辆上的克里斯蒂减震悬挂系统,孙宁研发出了插齿型履带,使机器人能在草地、沼泽、雪地、废墟、煤矿、油田等多种地形上快速移动,将为抢险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开发轮式巡检机器人虽然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但在这个过程中,孙宁团队不仅掌握了特种机器人二次开发的所有流程和关键技术,更为承接其他机器人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袭,2月20日,孙宁临危受命,投入到室内防疫消毒机器人的研发中。

  为了加快研发的速度,孙宁团队先给机器人安上了关键部位——“眼睛”和“心脏”:公司轮式巡检机器人的激光定位导航技术已经是成熟的技术,解决了防疫消毒机器人的“眼睛”问题。“心脏”就更好说了,连接上特种机器人的通用供电模块就轻松解决。以通用平台为依托,再装上雾化消毒系统。一个室内防疫消毒机器人的雏形便在9天内诞生了。

  项目组紧接着组装、调试。去年3月20日,首台室内防疫消毒机器人就交付到客户手中。这款机器人不仅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充当着技防疫情的“主力军”,又出口到加拿大等国,助力国外的抗疫工作。

 

  创新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解决难题,需要团队成员勇挑重担、精益求精。

  面试工程师时,他不仅会抛出很刁钻的问题,偶尔还卖关子:“你可能不适合这个岗位。”如果对方流露出畏难情绪、不再追问或者表态,往往面试失败。而那些渴望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的人则更有机会和自己并肩作战。

  孙宁用“创新不设限”作为带队的口头禅。研发轮式巡检机器人时,国内的初代产品重达550公斤,电池的续航能力根本达不到一天,如何给机器人减重一度成了团队攻坚的核心课题。

  孙宁从核心原件下手,研制出国际首创的本安云台,让终端执行元件减重75%。团队成员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执行装置本安化的设计理念,实行了一整套防爆机器人小微化的方案,使轮式巡检机器人的体重减轻了60%。“瘦身”后的巡检类机器人真正走进了矿井下和石化厂站,取代了大量的高危、重体力、高强度的人工岗位,为我国的全面矿井自动化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

  “创新助力了各式各样‘钢铁侠’的诞生,表象是技艺,实质在精神,永不妥协是基础,创新突破是关键。未来,我们一定会在更多的危化场所实现‘机器换人’!”孙宁信心满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环渤海新闻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