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赛道 机器人加速奔跑

运营商天地 2021-03-10

机器人数字化时代

2346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近年,实现产业数字化成为市场追求的新目标,因为数字化意味着降本增效,利润最大化,后疫情时代尤其凸显,以机器人产品为新载体的数字化赛道提前进入冲刺阶段。据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7天(2月11日-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超8000亿,机器人送餐近百万次。据悉,一台擎朗送餐机器人一天可以跑一两百趟,其配送效率完全超过了一个服务员的传菜效率。

  可见,机器人已经在数字化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正渐次重新定义人类创造的每个行业,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娱到科研探索,从地球到宇宙。


 

 机器人+休闲娱乐


 

 “能文能武”的机器人不再是科幻角色的权利


  机器人不止是企业寻求数字化突变的基因,同时也是休闲娱乐产业力求突破的创新窗口。


  2021年春晚,首次运用了8K超高清视频和AI+VR裸眼3D演播室等技术,变身新时代科技创新大舞台。舞台现场除了令人真假难辨的“刘德华同台云录播”外,机器人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机器牛台上卖力表演,台下卖力送盒饭,“书法机器人”大秀书法,下笔流畅写“福”字。除舞台表演外,现有技术可实现的机器人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影视剧中,电视剧《我的时代和你的时代》中的“无聊”机器人,以可视频对话可配送物品可陪伴出行的“暖男”形象,吸粉无数,众多剧迷表示“好想拥有一个这样的机器人”。


  名声大噪的机器人“牛牛”和“书法机器人”从台上忙到了台下,上海科技馆通过引入这两款机器人,成功吸引了无数青少年前往打卡,春节期间上海科技馆全天最高客流超过1.1万人次。此外,“书法机器人”春节期间还相继出现在了海南、南沙等地的居民小区,市面上服务机器人产品已基本具备语音交互、待人送物等功能,如江西省图书馆“图图”机器人可以聊天互怼,以及云迹科技的配送机器人,可自主乘梯送物。


  机器人深入日常,打破了一直以来人们对机器人的固有科幻印象,不再认为拥有特殊技能的机器人只存在影视剧中,拉进了人与科技的距离。如早前所说,当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技术,感知技术、认知技术、行为控制技术的发展进入成熟期,未来,机器人将像手机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的标配终端,而现在已见端倪,在劳力补充方面的成效最为明显。


 

 机器人+劳力补充


  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发展风向标


  人机协作最开始主要用于提高工厂劳作效率和生产产能,但是随着5G商用广泛落地,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基站布局成型,加之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人机协作的概念开始“跑出”工厂,“入职”楼宇、园区、商超等常见的生活圈,开始数字化升级节奏,而以服务机器人见长。


  后疫情时代,作为劳力市场补充剂的服务机器人猛发奇效,缓解了高度密集岗位的用工缺难题,同时延展了人的能力极限,解决了高时长高强度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中国移动云南公司的数据中心机房一期建成的1000多个机柜,通过引入超维科技智能巡检机器人协同人工进行日常的运维工作后,只需要十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巨大的维护任务,并且几乎做到了24小时不间断巡检,尤其实现了机房夜间无人值守作业。而传统的运维模式效率低,误差多,极容易出现误检、漏检等情况,想要满足机房24小时不间断巡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人员值守或至少需要三班制,对于巡检工作来说也是事倍功半。


  由酒店活跃至楼宇的配送机器人,通过人工送物+机器末端配送模式,解决了最后100米快递员“上楼”难或者高峰期等电梯耗时长的问题。上海最高级中心城区通过引入楼宇送外卖机器人,代替快递小哥“跑腿”,送餐上楼,省时省力,在为快递小哥争取了更多接单机会的同时,缓解了电梯全负荷运转的压力。又如疫情催生出的测温机器人也是基于人机协作模式作业,由于人的自觉性难以把控,因此需要配备人员进行监管以实现100%的人员通行管理。


  在“机器人+垂直行业”的产业变革中,由于一些传统和常规的工作正更多地转交给机器人,似乎有取代人类之势。但是,机器人实际上只是一个机器学习算法而已,且现阶段的机器人自主学习能力弱以及缺乏类人情感体现能力,这种局限性使得人机协作成为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当机器人产品越来越多,也将创造出大量新的工作岗位,如机器人任务编排师、AI训练师等。


 

 机器人+科研探索


  仿生机器人将成科研探索最得力助手


  工业4.0浪潮来袭,不仅让智能工厂、无人酒店等新业态应运而生,同时对科研探索提出了新的挑战,致使仿生机器人成为人类迫切想要征服的品种。


  仿生机器人在仿生结构、仿生材料、仿生控制、仿生能量等方面高要求,决定了它在国防、军事、健康、医疗或者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近年,随着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市场大量实践和信息技术迭代升级,对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天津大学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学中心康荣杰副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连续体仿生机器人,已初步应用于空间非合作目标捕获的研究,用于处理失效卫星和太空碎片,即打捞太空垃圾,此外,其具备极强的结构柔顺性和环境适应性,打破了传统机器人通常只在规定空间内作业的局限性,未来灾难环境救援,航空发动机探修等特殊场景也将成为其主要应用场所。在低成本机器人应用方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设计出了不使用电子元件的纯空气动力机器人,包括玩具和需要在电子器件无法工作的环境中运行的机器人,可应用于普通机器人无法工作的领域包括核磁共振成像机或矿井等领域。


  更多的仿生机器人在研究测试中,通过持续加强对自然界生物形态和特征的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机械制造和信息科学等技术,实现对生物的高级模仿,实现仿生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面实现质的飞跃。未来,仿生机器人将替代人类完成对极端环境的考察和探索,以数字手段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挖掘出更多可能性甚至颠覆现有文明。


  编者手记


  机器人行业虽然带有天然的数字化基因,在各种实用场景中为客户带去自动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契机,但不可忽视的是,一、机器人企业在大数据、高科技的外衣下,公司管理体系仍带有传统企业印记,客户服务管理体系就包括其中;二、目前市场推广多以“以低价占领市场”的策略进行,导致产品高度同质化;三、核心零部件获取受限大,多以采购定制获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行业风口下,机器人企业不仅要思考要不要奔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时代,运用科技补齐短板,研究怎样才能使自己跑的最快。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运营商天地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