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国际研究管窥

中国社会科学网 汪前元 甘星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6-29

人工智能替代效应

2647 字丨阅读本文需 5 分钟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系统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普及应用开启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带来产业结构、城市形态、生活方式和科技格局等领域的深刻改变。历史经验表明,由于其兼具创新性和破坏性,颠覆性的技术革新往往不仅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而且会对就业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替代效应造成技术性失业。人工智能是一种能够替代劳动力的技术,在一些传统工作岗位上,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人类,而一些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采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并没有给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问题足够的重视,技术性失业随之产生。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互补效应带动部分就业增长,或者通过创造效应在相关领域创造一些新的工作岗位。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取决于其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互补效应和创造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


  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目前学者们已经在这一领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研究经验,关注有关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对当下公私立机构和个人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和改变有重要价值。


  

在各国造成不同的就业替代影响


  在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率方面,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或算法,不同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可能会存在差异,但这不会对国家之间的相对水平产生特别大的影响。英国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新经济思维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尔·本尼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牛津大学机器学习教授迈克尔·奥斯本(Michael A. Osborne)曾在2013年就此问题开展研究。基于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职业的观点,他们预测至2030年35%的英国工人、47%的美国工人将被机器人取代。英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也在2017年进行了相关预测,该事务所假设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并非某一职业的整体,而只是这些职业中的特定工作任务,并以此假设为基础开展了预测活动。结果发现,到2030年前后,美国近40%的工作岗位可能会被机器人取代,英国、德国、日本的这一比率分别为30%、35%和21%。总部位于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于2017年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分研究,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率可能处于快速、中等、缓慢等不同情形的假设,并对不同发展速度下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若假设人工智能发展速率处于中等水平,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劳动力替代平均比率将是15%,美国和德国的这一比率分别高达23%和24%,印度则仅有9%。


  从有关研究结果来看,整体而言,发达国家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动机更强,在发达国家劳动力被替代的程度会更高,速度也会更快。其中,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表现将非常典型。当然在现实中,经济、法律和监管约束可能会限制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如在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典和瑞士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保护规则、传统文化、产业构成等因素会延缓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进程。


  

各领域和人群所受影响有差异


  劳动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其所处行业、工作内容等形成了“就业替代的微观结构”。同一经济体中,不同劳动者受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也有差别。


  有关研究显示,常规化、程式化、重复性的工作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机器人能很轻松地胜任繁重、枯燥乏味的工作并且效率很高,因而工作内容较为规律的产业中的工作岗位容易被人工智能或自动化装置所替代。如在运输和仓储、生产制造、商品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中,大量工人从事相对常规、标准化的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或自动化装置取代的可能性较大;而算法技术的发展会在短期内给金融服务和信息管理等数据驱动类行业带来较大影响。在需要复杂的推理、创造力和社交智慧的工作岗位上,人类就不那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例如,健康和教育产业的工作内容通常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并需要经常与他人沟通,平均而言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较高,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同一产业内工作内容不同的岗位之间所受到的影响也有差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6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所能从事的工作岗位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或自动化装置所取代。从事低端制造业、服务业的年轻人也要面对人工智能或自动化技术的竞争,甚至其所要面对的竞争比他们的长辈更强,因为那些更为年长的人进入职场的时间较长,可能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也就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如果工作岗位的总体数量减少,那么留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也会减少。为了帮助年轻人克服在就业方面的不安全感,可以为他们提供通过继续教育获得第二学历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就业机遇。


  另外,由于传统上而言,男性在技术、工程、制造等相关类别的工作岗位竞争中更占优势,与男性相比,女性未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可能更大。调查显示,在美国,由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创造的新就业机会中,近60%将来自男性主导的领域。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女性克服传统上的阻碍,取得职场上的成功,如减少女性花费在家庭上的时间,帮助女性获得科学、技术、工程类的学历和就业机会等,这会减少她们所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


  

多方共同努力适应现实要求


  面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竞争压力,有关机构需要迅速行动、积极参与,有计划、有方向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到新兴领域或者找到其他适合自己的工作。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机构可以在四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第一,通过宏观和微观政策调控来保障经济产出持续、稳定增长,以支持企业投资、创新,创造就业机会。第二,提供再就业培训资助与支持政策,推动企业通过内部培训和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向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和技能扩展学习机会,引导个人终身学习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减少技术性失业风险。第三,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减少员工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促进就业水平的提升。第四,为劳动者提供经济资助和其他形式的过渡性福利援助,包括为其提供失业保险、设置公立职业介绍机构帮助他们寻找有偿工作等。


  就企业而言,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应尽早采用自动化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和劳动力需求计划,进行岗位调整、员工再培训和新员工引进,这不仅符合企业自身利益,也是在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至于劳动者个人,则要有危机意识,注意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获取新技能以适应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行业变化,适应就业市场的新需要。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可以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机器可以承担日常的、危险的或污秽的工作,让人类更充分地发挥天赋,但要获得这些好处,我们需要通过确保强劲的经济增长、强调新技能培训和持续学习能力培养,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福利的多维冲击及其制度安排”(19BJL09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研究生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商务与管理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汪前元 甘星 -中国社会科学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