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介入复合手术

中国科学报 2014-03-19

机器人介入手术医疗

1529 字丨阅读本文需 3 分钟

  “随着我国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显著增加,多学科联合治疗的"一站式"复合手术凭借其优势,逐渐成为医学领域势不可挡的发展潮流。”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主任韩新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复合手术因借助介入治疗设备及技术,精密且微创,并能将内外科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深受医生青睐。

  但与此同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复合手术室,如何将血管机等介入治疗设备整合,如何加强放射防护和高效地实施复合手术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凸显。

  “以血管机为例,传统的血管机操控系统与功能模块较为单一,安装模式也只能是"非吊天即落地"。而这既掣肘介入治疗技术的深入开展,也束缚着复合手术室的个性化、多样化设计。”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刘鹏告诉记者,医疗设备的品质直接影响复合手术的效果。

  但遗憾的是,国内却没有一台可以移动“办公”,又能集合术中CT、MR、超声,以及血动/电生理等多源影像信息,还能整合其他品牌和厂商的影像信息的设备。

  “有时候,患者的手术部位与固定医疗设备之间距离很近,医生只能歪着脖子做手术,这样往往一台手术下来,医生很容易诱发颈椎病。”韩新巍说。

  不过,这一境遇很快就能有所改观。

  3月16日,GE医疗在中国推出了全球首款IGS智能移动介入 —Discovery IGS730,将引领大型医疗影像设备进入移动智能时代,为介入治疗与复合手术开创了全新的移动智能平台。

  据GE医疗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医疗系统事业部总经理郑萍介绍,该款囊括了独有的IGS动平衡技术、激光制导技术和智能避障技术,成功地摆脱了落地固定轴或天轨的束缚,可以在手术间内按照预设轨道精确地自由移动,并完全保证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比如,当医生需要进行外科开放手术操作时,便可把IGS机器人移至床旁远端停机位,不会受到C型臂的干扰;同时,也解决了以往设备无法提供麻醉师手术站位的问题,麻醉师可以在术前准备、术中监测的过程中自由且紧密地围绕在病人周围。

  “因IGS机器人无需安装天轨或加固地面,还能避免对现有手术室的承重、空间和层流方面等进行改造。”郑萍告诉记者,IGS机器人开创了由传统二维至三维立体成像的全新智能引导手术模式,引领介入医学全面进入动态精准成像时代,还能提供针对20多种疾病手术的全程智能引导,涵盖心脏、神经、血管、肿瘤四大临床领域。

  而针对介入科医生所关心的操作复杂性问题,GE医疗集团大中华区介入和外科产品部总经理燕霞给出的回答是:完全不必担心。

  “IGS机器人控制面板简洁易用、工作流程简单易懂,其床旁触摸屏和大屏显示器能整合包括CT/MR等在内的影像信息和血动/电生理工作站等信息,能实时满足医生对术中信息的需求。”燕霞说,该款设备还可以个性化设定多个停机位置和移动轨道,所有的移动操作、影像集成和融合操作都能在床旁一键完成。

  此外,在放射剂量方面,IGS机器人一直提倡“低剂量”概念。

  “该设备是通过一套智能软件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调配放射剂量,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放射剂量和辐射危害,确保患者和医生的安全。”刘鹏认为,如果这个设备能在国内推广,势必会推动复合手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会让曾经一些棘手的手术变得精准、简单。

  其实,在国外,IGS机器人已到临床。作为首家使用者的法国里尔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他们在IGS机器人的“帮助下”成功开展了大量的血管腔内主动脉修复术,尤其是胸腹主动脉瘤、近肾动脉瘤等复杂手术。随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与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知名医院也相继购置该器械。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目前已经初步达成购置意向,或成为国内首家引进该款机器人的医院。

  “我们力争通过结合超声、麻醉、呼吸、监护、心电及信息化等设备系统,打造最简单的复合手术室安装环境,帮助实现以最少的成本、快速构建复合手术室,准确高效地顺利完成各种高尖端复杂手术,推动心脑血管、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的发展,同时提高临床的整体运营和统筹水平,最终目的是让更多患者受益。”郑萍表示,未来GE将在中国进一步落实“关爱先行”的市场战略,并持续提升诊疗的精准与安全性,传递全方位的医患关爱。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科学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