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图发布城市智眼助力城市治理 再次IPO背后揭露的是AI行业的困境

微观人 2021-10-22

人工智能科技依图科技

439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近日,依图发布了“一网统管城市智眼”解决方案,该方案覆盖从感知发现到处置复核的全流程应用,以技术和产品助力城市治理。并首次发布国内首款用于城市治理的超级感知端――依图城市智能车。目前依图智能车已在上海建交委道路养护中心运行,已实现浦东区全路网的覆盖。

城市智眼,到底讲的是什么?

作为依图的压箱底的家伙什,城市智眼自然承载了依图所有的技术力与期待。从它的功能来看,其功能确实也算是集依图优势于一身了。

据了解,依图本次发布的“一网统管城市智眼”解决方案,覆盖从感知发现到流程闭环,再到处置复核的全流程应用,以视频全解析,所见即所得,以“绣花针”般精细的算法支撑起“绣花针”般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简而言之,依图此次瞄准的是智慧政务市场。而这个市场也同AI企业之前的产品一样,乍一看囊括万物,可真正瞄准的场景反而比较模糊。

对此依图副总裁许焰表示:“一网统管的各个场景都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场景需求,带来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碎片化,进而导致算法也呈现出碎片化,这对于AI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而这次依图给出的城市智眼方案,则是通过“观、管、防”来实现对碎片化场景的一网统管。

对此依图也对这三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所谓“观”,是指一屏观天下,将各类数据、体征、流程处置环节等放到屏幕上,实现可视化,更直观、立体地了解实际情况;

“管”,处置闭环,将感知发现的问题,通过不同的预案或流程,推动快速处置;

“防”,预测预防,即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对潜在的隐患或问题进行预测,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大框架说的很霸气,但想要一网统管,其背后的算法设计量同样不小。以依图的体量来说,就算让所有程序员007恐怕也做不完,为此取巧的办法是必须的。

也就是说,想要一网统管智慧城市的众多场景,其解题思路不在于多,而在于如何“偷懒”。

对此依图的答案是:“我们有车”,官方译名是移动超级感知终端。

到底是AI企业,光起这个名就足以吸引不少目光。

既然都叫超级感知终端了,那么这辆车显然加装了不少设备。据了解,这台“超级车”不仅整合了辅助驾驶技术和城市管理技术,同时还搭载了80线激光雷达,22路高清摄像头以及一台车载高端算力控制器,能够对城市的各方面进行立体化的感知。

在软件层面该车配备了AI算力芯片,以及图像识别等28种自研算法,将算法、算力和感知终端相结合,对经过路段进行实时建模,采集数据并进行计算,如果发现异常,就会把数据推送至相关养护单位进行处置,从而提高道路养护效率。

这就好比为智慧城市建立了一座移动基站,通过对周遭信息的收集,来缓慢但有效地更新智慧城市的各项数据。

目前该车已经被应用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建交委道设条线工作,每天为路网做一次3D检测。许焰说道,未来“一网统管”还将深入到交通、教育、政务、文旅的各个细分场景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智慧城市。

算法是门槛,算力解决规模化问题

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在经历过早期的规模化扩张之后,其治理也渐渐走向精细化,这往往是碎片化需求的代名词。

“解决碎片化问题,需要丰富的算法种类,以及足够高的算法精度。”许焰表示。

隔行如隔山,这一点对于算法而言同样适用。

不同场景对产品的能力需求不同,应用算法很难进行复制,比如交通产品的应用算法和安防的有很大差别,并且对算法精度的要求也各有差异,因而不存在一个算法通吃场景的可能。

“只有像绣花针般精细般的算法才能支撑像绣花针般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许焰认为,除了算法和精度,AI 公司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碎片化问题。

一是算法与芯片的适配。

不同场景的算法对芯片算力的要求并不一致,算力太弱会影响算法运行效果,算力太强又会造成资源浪费,只有在生产算法时,与芯片做适配,才能让算法得到最佳的算力支撑,同时节约成本。

二是云边协同。

云边协同正成为城市治理的主要方式,在云端建立指挥中心,将部分计算任务下放到边缘侧,以达到快速感知、快速响应、快速治理的目的,避免因时延导致的决策滞后问题。

三是落地。

技术落地要针对实际的碎片化场景,并且落地的核心是商业化,即技术最终以产品的形态交付,涉及到成本的问题。因此AI 企业要深入对应的业务场景,才能把算法的精度做高,同时注重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依图具备自研芯片、生产算法的能力,并且做到了云边协同。”许焰表示,相关产品已经在上海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商业落地,这些能力正是依图能够针对城市治理推出“一网统管城市智眼”解决方案的关键所在。

依图拟再次冲击IPO

近日,有消息称依图科技正考虑在香港IPO,拟寻求40亿美元估值(约人民币260亿元),并将于今年晚些申请上市。

去年末,依图科技其实申请了科创板的IPO,根据当时的招股书,公司计划通过上市筹集75.1亿元人民币,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等项目。

不过,一个月前,依图科技主动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据悉,主要是财报更新的原因。

据此前披露的招股书,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三年半内,依图科技的总营收不到15亿元,累计亏损却超过了72亿元。

2019年之前,“AI四小龙”吸金能力一流,估值蹿升速度堪比火箭,动辄达百亿元。如今,AI泡沫过后,一级市场融资不再那么容易、二级市场上市推进缓慢,昔日的明星独角兽“AI四小龙”像是都被泼了“卸妆水”。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2020年曾公开表示,“不少AI公司割了投资人的韭菜,很多VC因为虚荣心想要参与AI项目,导致AI公司估值膨胀。”

旷视折戟港交所后转战科创板,依图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终止IPO,云天励飞、格灵深瞳等AI企业也在上市排队中,上市,成了AI企业一道不易跨过的槛。当监管和审核难度越来越大,上市战线越拉越长,如今的标准是,无论上市后表现如何,先拿到“入场券”比较重要。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明星AI公司,依图科技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而后入局人工智能医疗图像分析,成为智能医疗临床决策解决方案供应商。最近两年,自动驾驶赛道受资本热捧,依图科技顺势入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工智能企业往往背负着沉重的研发费用,叠加商业化变现突破的困境,大部分企业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烧钱期”,依图科技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日子很不好过。

9年融资10轮 估值达40亿美元

成立于2012年的依图科技,两名创始人其实都拥有坚实的技术背景和行业经验。

创始人之一朱珑,留美时曾是霍金得意门生的学生,从事计算机视觉的统计建模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另一位创始人林晨曦,则先后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和阿里云计算技术总监。

因为两位创始人的专业所在,依图科技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在技术落地场景上,依图科技最早在人脸识别等安防领域拿到了入场券,而后开始拓展至医疗领域,并成立子公司依图医疗。

作为“AI四小龙”中最先将AI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的厂商,依图科技在入局医疗后就获得3.8亿元融资,而后资本持续输入,令其短时间内快速崛起。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末,依图科技共完成了10轮融资,估值达40亿美元。从资方背景看,红杉中国、云锋基金、高瓴资本、真格基金和高榕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都在其中,国有控股的行业指导基金张江火炬基金和上海科技投资也赫然在目。

然而,资本的追捧不代表依图科技的造血能力经过了市场验证,三年半,公司营收不到15亿元,累计亏损超过72亿元。

报告期内,依图科技账上的货币资金约15.58亿元,首次IPO申请时,公司计划将近22.38亿元募投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足可见其资金紧张。

在医疗之外,依图科技也已将AI技术应用于“智能城市”、“智能社区”和 “智能零售”等领域。在招股书中,软件曾是依图科技最大的收入来源,2017年一度占总营收55.9%。

但随着AI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开始进入这些应用场景,蓝海逐渐消逝,依图科技开始寻求转型。

2019年,它发布求索芯片,后续发布了基于求索芯片的原石系列服务器、前沿系列边缘计算设备,希望结合自己的软件服务推向市场。这一年,曾经占主导地位的软件服务收入首次受到挤压,硬件服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在招股书中,依图科技自我定位为“研发及销售人工智能算力硬件和软件在内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供应商”。报告期内,公司尚未对求索芯片进行单独销售,而是基于求索芯片研发智能服务器及智能边缘计算设备,进行对外销售。

技术应用、硬件开发,技术是AI公司的护城河,可背后的每一件事都意味着高投入。招股书显示,依图科技历年的研发费用分别达到1.01亿元、2.91亿元、6.57亿元和3.81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46.94%、95.77%、91.69%和100.10%。

人员构成上,研发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达55.54%。研发投入带给依图科技不小的资金压力。持续亏损的账面,给依图科技的IPO带来了变数,甚至给公司的业务也带来了变化。

其实不止依图,其他AI企业也不好过,今年7月举办的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除了商汤之外,其余旷视、依图、云从三家都没有参加,各家的状态或许能从中窥见一二。如今的四小龙已经远没有过去风光了。

AI现状:巨亏、裁员,AI四小龙走下神坛

成立于2015年的云从,是“AI四小龙”中最年轻的选手,也成了距离上市敲钟最近的选手。“AI四小龙”其他几位选手也没有放弃对于“AI第一股”的争夺,但各遇荆棘。

商汤科技被行业人士爆料,其或将于8月开启A+H上市。7月18日,商汤对外公布,瑞信中国前CEO唐臻怡将加盟出任副总裁。这被业界认为是正为下一步上市合规工作做准备。

旷视科技自2019年登陆港股市场失败后,今年也选择向科创板发起冲刺,并于5月28日披露了科创板首轮问询的答复,目前还在排队中。

依图已经先停了下来。7月2日,据上交所官网显示,依图科技的科创板IPO已变更为终止状态。

四小龙中目前已经开始“上市跑”的三家,最终都选择了科创板。科创板给了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在国内上市的机会,但当前进入门槛也在提升。2021年以来,科创板IPO的监管审核力度加大,仅前3个月,便有23家公司终止科创板上市。递交了招股书的云从、旷视、依图在问询阶段也都面临了来自上交所的多轮质疑。

也因此,云从能够成功过会,倍受行业关注。不过云从的财务状况并不算好,招股书显示,其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7.2亿元,过去三年营收20.46亿元,但亏损了接近27亿元。

“AI四小龙”中除了尚未揭开神秘面纱的商汤之外,依图、旷视公布的招股书,也将巨额亏损的问题暴露在了闪光灯下。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这两年半,依图亏损近61亿元,而旷视在2018年至2020前三季度已经合计亏损超122亿元。

人工智能浪潮开始褪去的表现之一是,亏损成行业普遍难题,多家自身业务难造血,有的亏损比收入还多。持续到今年上半年,或许是上市前景不明朗,四小龙频频传出裁员、降薪的消息。

“去年和今年对比,公司总人数减少了20%,其实还不止。”云从一位工程师对深燃表示。而依图也有一位内部员工称,原本想要发力医疗的依图,在2021年上半年大幅裁员,不但如此,还全员降薪10%,部分职级降薪比例更高。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降薪还是裁员,依图在缩减人力成本,是为上市做谋划。但从终止IPO的结果来看,显然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

“AI四小龙比惨大会”在脉脉上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有认证为依图员工的用户爆料称,1月依图裁员20%,N+1补偿,没有年终奖;依图3月上市IPO中止;5月依图降薪10%,且P5-6降薪10%、P7下调20%、P8下调30%;依图期权不回购;最近传依图医疗团队解散,从去年到今年3月,医疗团队已经裁了70%。

刚从“AI四小龙”公司之一离职不久的一位HR表示,“还记得最开始依图的医疗风风火火恍恍惚惚轰轰烈烈,而到如今却也是昨日黄花,令人惋惜不已。”

总结

内外部环境均焦灼,依图科技的当务之急怕是要先拿到足够的新弹药,渡过当下资金困境,再考虑解决AI商业化落点问题的长远之计。

对于AI企业来说,现在它们迫切所需的不是再向我们展现它们能做到多高,而是能够把成本压的有多低。在目前的情况下,CV企业需要的不是他们的高身段,而是如何能够将手上拥有的各项技术迅速商用,只有能够商用的技术,才能挽救AI企业目前资金链紧张的现状。

文章来源:每日安全资讯,21世纪商业评论,深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微观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