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片难产「百亿影后」

吴怼怼 2021-11-03

喜剧片电影白百何

307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随着《长津湖》票房超过《你好,李焕英》,吴京成影人榜第一,易烊千玺成最年轻的80亿票房先生,与此同时,一个明显且不平衡的对比,被再次搬到大众视线:

内地票房破百亿的华人男演员已然有十二位,女演员却一个都没有。

离百亿最近的周冬雨和白百何都是95亿多,还需要至少一部电影,才能迈入百亿行列。

更耐人寻味的是,大荧幕上扛票房的女演员稀少,电视剧领域却盛产大女主。

按理说女性是消费主力军已然成为共识,这会更利好女演员的发展,然而在大荧幕上,事实并非如此。

 01 男性成于权利斗争

从古至今,从中到西,人类刻板印象里的故事母题,可以高度概括为一句话——

男性擅长权力斗争,女性擅长情感表达。

性别归位故事内容,到了商业片里,「性与暴力」现象依旧。

在中国内地上映的票房前50的电影中,除去好莱坞大片,国产片有32部,其中战争动作戏、科幻奇幻片、喜剧是主要类型。

这几类电影,男性往往是重要角色,女性做花瓶类的从属角色。

战争片中女性角色相对不重要,这很好理解。

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的战争片里,女性角色本就少得可怜,打仗的主要群体是男人,女性常以通讯员、记者、护士等形象出现。电影讲求事实,女性角色在极少戏份里放光芒基本不可能。

而建构在想象之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战争片,最突出的看点是打戏,这类电影的主要受众是寻求视觉刺激的男性,女性角色在电影中更多只是个性别符号。

从第一代007每次片头都从美女床上醒来,到《速度与激情》等片,开头主角与美女调情,进入任务后女性角色退后,外形符合剧情需求的女星都能演动作片「女主」。她们是谁不重要,观众关心的是男主又和谁打架去了。

港式打片中女性角色也是花瓶,到了吴京的打戏里,花瓶依旧,有号召力的是吴京,他是重头戏,女星可替代性太强了。

既然替代性强,那么余男张蓝心卢靖姗可以,流量小花够资本进组也不是不可能。

战争片之外,喜剧也是男性占绝对主导。

环顾内娱,喜剧男演员一说能说出一串,葛优黄渤徐峥沈腾王宝强……但女星呢?除了贾玲马丽,就要追溯到老一辈的宋丹丹。

男性演喜剧不会困住职业发展路,你看初代以喜剧见长的男演员葛优,也跟张艺谋许鞍华陈凯歌等大导合作过非喜剧类的角色。

后来的徐峥黄渤王宝强虽然都是喜剧出名,但也都能接到艺术片邀约换换形象。

相比之下,女喜剧人的职业之路,就被困得更死。

宋丹丹春晚演过爆笑小品后,「谐星」标签贴身上,要用很多年去证明自己不只会演喜剧。

贾玲为了喜剧之路走得更顺,必须主动增肥放下女星在公众面前的矜持,承担笑料。

马丽靠《夏洛特烦恼》走红后,只能在开心麻花的戏里演同质化的角色。

相比男演员靠喜剧走红机会多多,喜剧女星形象固化后,直接影响的是她们商业价值低而转型之路难。

毕竟观众看女演员,究竟还是美的矜持的更能撬动消费欲,而片方挑女演员,自带笑场的肯定比情绪模糊的更不利于角色塑造。

因此,即便喜剧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主动往「喜剧人」形象靠拢的女明星,也极少。

再说科幻片奇幻片,主力也是男性。

因为扒开外衣看内核,科幻奇幻片,是已知世界和新兴世界的斗争与位移,它的戏眼在权谋争斗。

电影不同于电视剧,观众可以用很长时间来接受设定入戏,两个小时讲完一个刺激人心的故事,有一道隐形的前提:底层逻辑要有现实可信度。

也就是说,电视剧里可以用长时间来铺垫的女性宫斗权谋,在电影里行不通。

这跟目前整个社会形态依旧是男权社会息息相关,当科幻奇幻片主角置身绝境时,男性角色力挽狂澜的可信度,就是比女性高。主创做出理智丰满男性角色的可能,就是比女性大。

因此,在商业片的吸金大类里,女性角色占了弱势。

 02 女性困于情感表达

知乎问题「为什么『百亿票房』演员前十位一个女演员都没有?」的高赞回答中,有网友说白百何被当年的绯闻耽误了。

回顾白百何的职业发展,会发现虽然演过《捉妖记》系列,但她在电影市场的主要形象,还是爱情片中的「小妞」。

反观中国电影票房排名前50的名单中,爱情片只有《前任3:再见前任》《少年的你》《夏洛特烦恼》三部,分别排在第26、37、42位。

和白百何同样有高票房的周冬雨,贡献的大多荧幕形象依旧是爱情片里的小妞,只是她们各自处理角色的方法不同。

试想,即便白百何没有当年的绯闻,在如今主旋律和喜剧占票房榜大头的环境里,她能撑起的票房,依旧有限。

爱情片不同于主旋律和喜剧,它的受众性别更明显,电影投资更小,对明星的依赖度不如对剧本和宣发的依赖,所以演员要靠这个类型形成强有力的票房号召力,本身就是件难事。

不止白百何,周冬雨也面临这个问题。

她主演的电影中,票房最高的是主旋律《我和我的祖国》,然后是《少年的你》和《后来的我们》这些电影的男主、电影本身的IP,都是号召力的一部分。

而爱情片正常发挥下的良好表现,是《喜欢·你》《七月与安生》这种2亿左右的票房。

翻看猫眼专业版上,白百何周冬雨等票房前位女演员的作品,会发现跟男演员差别很大。

吴京等男演员的作品表上,待上映的片子多是成熟的商业类型片,而女演员的作品表上,则更多是小成本的文艺片。

类型不同决定票房差异。

从这点来看,要票房大卖的主流商业片里女性身影活跃,似乎是个难题。

毕竟院线叫座的片子里,女演员的可替代性强,而能展现女演员价值的片子,又大多没那么叫座。

同样是拍二战故事,有动作底子的男演员组成的群像戏,就是要比影后主演的片子更叫座。这与观众看电影的刻板诉求有关:

当参演阵容里有一堆硬汉,那么这个戏一定足够暴力,在视觉上能够满足刺激。

而让一个女人去当谍战片的主角,那么想象就从枪火暴力,变成了两性较量。

然而撬动票房的主力军不是那一小部分去欣赏视听语言和影后表演的影迷,而是要去电影院看最原始刻板刺激的观众。

因此票房先行时,艺术性就被滞后。

所以看票房榜,会有一种割裂感:演技好正当年的男演员,票房和演技大都还算匹配,到女演员这里,就非常不均衡了。

拿了大满贯的周迅章子怡们,盘点演技时常常出现,票房榜上高位查无此人。更遑论高光时刻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巩俐张曼玉,更是活在互联网传说里。

 03 性别突围

女性及女性擅长表现的题材,常常是细腻的,这与追求刺激的商业片,某种程度是相悖的。

但并不绝对。

《你好,李焕英》是中国电影票房史上女性扛票房创造的一个神话。

它讲的就是母女之前的故事,情绪大开大合,票房54亿。

不过它的可复制性太弱了,在2021看似神仙打架的春节档里,讲好故事的电影并不多,讲好电影同时符合合家欢的就更少。

《李焕英》的成功是多方因素之下的天时地利人和,反观十一档,《我和我的父辈》照样调动情绪群星荟萃,遇上视觉刺激情感共鸣更强的《长津湖》,也只能败北。

打造「百亿影后」,要参考一些跳出性别窠臼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商业电影普适性。

上映电影在中国票房排名第一的女演员,是斯嘉丽约翰逊。内地票房贡献的主力军,是漫威系列电影里的角色「黑寡妇」。

这个角色和其他男性超级英雄一起被提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她的性别,而是「寡」对她的去性别。

观众买这个角色的账,主要还是因为她带来了与男性超级英雄水平相当的感官刺激。

让观众心跳加速,是商业片的财富密码

要在架空的世界里塑造出一个强悍且认可度高的女性角色并不容易,但把目光放回现实,似乎造起来就很有依据。

社会是男权社会,那么尽可能避免把经不起推敲的女性角色搞上所谓权谋戏里,可信度不高基本盘就失去了。

可以着眼于不论性别只看竞技本身魅力的一些领域,比如体育。

陈可辛执导的《夺冠》票房8亿,主演中国女排的姑娘都是运动员,撬动情绪、进而撬动票房的不是巩俐黄渤,是电影里真实的体育竞技魅力。

《夺冠》某种程度上戴着镣铐跳舞,表达受限。

但近年来献礼片不断提到的「中国女排」,依旧给电影市场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体育竞技类的人物传记片,最关注竞技魅力本身,能用体育调动观众情绪,主人公是男是女,就不是最主要。

这点不止「中国女排」在印证,2017年《摔跤吧,爸爸》的良好表现,不仅证明竞技魅力,也证明体育+亲情两条腿走路,普适全球。

女性题材的细腻和情感充沛,不该成为她商业化上的羁绊。

经过20多年发展,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类型片经过发展期逐步走向成熟,更多细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解释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商业片难产「百亿影后」的现象之下,其实是在提醒市场,该产「百亿影后」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吴怼怼”(ID:esnql520),作者:耳东陈,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吴怼怼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