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即「权力」

数字力场 2021-11-08

李子柒流量平台流量

2768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流量该有怎样的底色?

撰文 | 佘宗明

防疫带火了「时空伴随(重合)」一词。

「时空伴随(重合)」,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密接」的泛化形态。

但跟「量子纠缠」一样,这四个字科幻感拉满。

它相当于跟「六度区隔理论」挥了挥手,然后甩出一句:

是的,万物皆有关联。

万物皆有关联,毕竟都在同个「时空」。

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不相及,但也可关联起来解读。

比如这两件事:

李子柒与微念纠纷持续升级。最新消息是,微念持有的李子柒公司51万股权,遭到冻结。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两个重磅文件——《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和《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

这两者看似不相关,却都在「流量」的虫洞处发生折叠。

李子柒事件的走向表明了一点:流量越大,能力越大。

两个文件则指向了一点:流量越大,责任越大。

二者共同的逻辑支架是:流量即「权力」。

01

福柯说:话语即权力。

在他赋予话语以主体间性后,「话语权」的概念也因此兴起。

媒体与记者拥有的「第四权力」,本质就是监督本职赋权的「话语权」。

但时过境迁,话语权比重会再分配。

到了互联网时代,话语会散落在Web网格里,变成原子化流量。

李子柒、李佳琦、薇娅们成了大的流量节点。

很多互联网平台则是自带控制阀的巨型流量池。

流量辐辏汇合,托起了李子柒们的超高人气、平台们的规模效应。

这些最终也会体现在「话语权」上。

这类权力是隐性的,但隐性的权力也是权力。

02  

看清了这点,就可以对李子柒事件中的博弈场景有更清晰的洞悉。

在此事刚曝出时,很多人就将它拽入「弱小的打工人PK万恶的资本家」的叙事框架下,「盘剥」「榨干」「掏空」俨然成了解题关键词。

有些网友说,李子柒就是把自己卖了还替别人数钱的「最惨打工人」。

但李子柒真有那么惨吗?

「资本真是好手段」,可李子柒不是弱鸡。

她毕竟是手头攥着巨大流量的人。

顶级IP「李子柒」,跟她已深度绑定。

以往有人说,「当你的粉丝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是对当下粉丝生态的误判,却也点出了巨大流量的威力。

所以当李子柒跟微念撕破脸时,微念必须得意识到,站在他们对面的,绝不只是一个「打工人」李佳佳,还有李子柒背后数千万粉丝。

他们拿着「资本绑架××」的罪状,一人一口唾沫,足以将微念淹死。

更何况,身为「文化输出担当」的李子柒,在斩获一堆「形象大使」的Title后,护身甲已越来越坚硬。

黄药师给黄蓉穿上的软猬甲,都未必有它硬。

资本是属于资本家的,李子柒却是属于国家的,这是许多人的固有认知。跟李子柒作对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到头来,李子柒身上的流量牵引力与特殊符号,外加「舆竞天择,弱者生存」的弱传播定律与流行的反资本情绪的助势,「劳资博弈」的强弱局面早已翻转。

「资本真是好手段」,但影响力也是另一种「资本」。

掰手腕之下,资本纵有好手段,也未必能掌握最终话事权。

03  

李子柒背后的流量,就是她「维权」的依仗。

现实也证明,这样的隐权力不容小觑。

就在11月1日晚,沉寂多时的微念发了个很长的回应,许多网民通篇读下来,读出了三个字——

求生欲。

求生欲源于忌惮。忌惮挟流量以号令多方的权力。

也正因为流量即「权力」,更高阶的权力有意把流量调配的隐权力关进笼子里。

那些DAU(日活)数以亿计的平台,难免会被视作隐性权力中枢。

而《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和《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就是两只「笼子」。

这两只「笼子」,无疑是为互联网平台量身定做。

核心在于两点:

一,首次划出明确的平台分类分级标准。

先以平台连接属性和主要功能为依据,将互联网平台分为六大类:网络销售类平台、生活服务类平台、社交娱乐类平台、信息资讯类平台、金融服务类平台、计算应用类平台;

再参照用户规模、业务种类、经济体量、限制能力四个方面,将中国互联网平台分为超级平台、大型平台和中小平台三级。

二,明确了超级平台的「超级责任」。

这些年来,人们对互联网平台的责任认知,从避风港原则下的信息撮合者责任过渡到了红旗法则下的主体责任。

但主体责任到底是什么?会不会变成什么都要管的无限责任,或解释权归平台所有的无责任?

指南首次对此做了明确,用清单化方式将主体责任拆解成了35项。

这其中,还包括对超大型互联网平台单独提出的9条合规义务:公平竞争示范、平等治理、开放生态、数据管理等。这赋予了超级平台「超级责任」,也着力避免「一把尺子量所有」的监管笼统化问题。

粗略概括:流量越大,主体责任越重大。

「主体责任」内含的很多要求,也给平台提了醒:

平台必须让流量走在正确的路上。

绝不能出现流量猛兽出笼的情况。

04  

问题来了:这会改变流量江湖格局吗?

当然难。

那这会改变流量的取向导向吗?

必然会。

流量即「权力」,权力本身也会被更高的权力规训。

被规训的,不只是流量本身,更是流量的权重分配规则与基本价值面向。

央媒说了:要让更多流量向上向善,释放出正能量。

05

不得不说,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平权,确实推动了「人人都有麦克风」场景的实现——在知识精英看来,这是话语权下放;在五环外人群眼里,这是沉默的声音「原力觉醒」。

随之而来的是,谁都能表达,谁的表达都会变成Byte,被压扁成流量颗粒。

你在网上科普爱因斯坦、解读杨振宁、追思李泽厚,会变成1个字节;我在网上点击、浏览、转发,会变成1个字节;他在网上辱骂、攻击、人肉,也会变成1个字节。

▲反网络暴力图。图片来源:Air Photo。

在「绝对平权」的赛博乌托邦里,流量跟流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比的是「嗓门」「声量」。

其弊端可以想见:当平和理性声音和情绪化煽动性话语在「流量赋值」上没有差异时,反智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反鄙视链的新图腾。

那些有「底层民意基础」的煽动性话语,能凭着受众基数的「以众击寡」,轻易完成对零度思考声音的流量反杀。

到头来,互联网越来越像是威廉·怀特笔下《街角社会》的线上版。

这是平台完全秉持中性原则下的必然。

当流量沙子被堆成「反智」「民粹」沙丘时,平台的不干预约等于不作为。

你说「技术中立」?

天空飘来几个字:流量也要有价值观。

06  

现实不允许平台当甩手掌柜。

随着平台对流量的操控权越来越大,人文伦理层面审视也越来越难以回避。

前段时间,Facebook深陷舆论泥沼。原因就是,其信息分发机制会对「引起愤怒、激发恐惧、煽动仇恨的内容」进行倾斜,以此吸引更多的关注、收获更多的流量。

Facebook被骂「制造社会撕裂」的背后,坐落着平台干预的两种模式:

向左是价值观立身,会对假丑恶流量降权打压;

向右是流量本位,会放任诱导网民引战、对撕、互怼。

Facebook选择了向右,也有很多互联网平台的价值指针在往左拨。

不少国内互联网平台就是,「流量向善」成了它们的不二之选。

毕竟,前面是主流价值观,后面是所谓的「主体责任」。

而无论是主流价值观还是「主体责任」,都是对流量背后隐权力的规训。

07

流量不应成为民粹「回音室」,也不该被导向满屏戾气。

这是人们的冀望。

流量没有原罪,却也很难中性,流量的蝴蝶之翼扇起的飓风,古斯塔夫·勒庞已经告诉我们了,我们也体会过了。

流量即「权力」,应该被善用。

这是应有的情形。

流量可以毁人,也可以救人;能用来伤人,也能让操盘者为其所伤。流量后面的隐权力需要规制,规制隐权力的权力也需要规制。

那到底该如何善用?

以「规范治理」之名,将流量底色调成正能量,成了空中传来的答案。

这能否通往善治图景,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其设置的风向标就摆在那:当流量有走向失序的风险时,流量背后的权力不允许被「私有」——谁主舆论沉浮,这点在当下已无疑义。

紧箍咒的收紧,便是明证。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须经许可广告合作请联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字力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