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头上就得带点「绿」

数字力场 2021-11-12

数据中心服务器类型碳排放

2906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撰文 | 佘宗明

这年头,互联网企业都爱讲社会责任。

但同样是讲,有的是口嗨党,嘴上说得挺好,身体却不诚实;有的是行动派,说做就做。

口嗨一时爽,总得见真章——践行社会责任,要的是真正肯长期投入、持续发力,是真正能择善而从、向善而行。

助力乡村振兴是这样。

促进共同富裕是这样。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也是这样。

拿绿色低碳来说,虽然绿色发展在「双碳」背景下挺应景,但对互联网企业而言,这注定是个逆短线化KPI而行、需秉持长期主义的事情。

在这类议题上,社会需要互联网企业真切实在的行动,而不能是口惠而实不至、说到却做不到。

嘴炮不是「爱」,低碳不是「牌」。绿色低碳,还得付诸实打实的行动。

01

说到互联网要「绿色发展」,很多人可能一脸懵:

作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互联网,还需要降耗减排吗?

你看,依托数字化实现的政务服务「网上办」与「最多跑一次」,就减少了很多资源浪费;疫情以来流行的在线协同办公,也减少了非必要差旅、提升了无纸化办公水平。

这不无道理。互联网确实让包括钢铁、水泥在内的很多行业都变得更低碳,企业数字化与低碳化发展经常是一体两面。

但降耗减排的触角,就该伸向所有该伸向的地方,包括依靠电力驱动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

可以先看看这段掌故:

2006年,Facebook首席工程师杰夫·罗斯柴尔德遇到了棘手难题——服务器热得发烫,快整个瘫痪了。

发烫原因在于,服务器加工处理海量数据要耗电,就像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时神经元极度活跃需要耗氧一样,那些芯片组件运行后会生成庞大热力。

若服务器被烫坏,那许多用户账户信息就可能保不住了。那怎么办?

罗斯柴尔德的解决方案很原始:让员工赶紧将周围超市里的风扇都买来,给主服务器吹冷气降温。

注意,那还只是2006年。Facebook当时的用户规模总共才1000万人,服务器仅放在租来的约500平的房子里。

那现在呢?Facebook月活近30亿,数据中心遍布全球。那些服务器运行、组件散热,都离不开电能。

虽说跟钢铁冶金、水泥建材、化肥制药等高能耗行业比,数据中心「吃」进去的电力占比不算高,可毫无疑问,在「双碳」之下,它仍有压减空间。

02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逾25万个在用数据中心,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1%,但贡献了占全国GDP约36.2%的数字经济规模,其价值可见一斑。

但对这些数据中心来说,实现算力提升与节能减排的平衡兼顾势在必行。

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排放核算工具温室气体(GHG)核算体系,将碳排放分为三类:企业的直接排放,如车辆燃气;企业外购的电力、燃气、供热等导致的间接排放,如冰箱空调用电产生的排放;其他类型的间接排放,用网带来的碳排放就在此列。

套用「雪花论」,当数据中心耗电时,没有一个网民是「无辜」的:我们刷朋友圈看资讯、下单购物、订单支付时,每次鼠标点击,都需要数据中心的算力支撑,都得消耗电能。

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单位算力耗能的确少了。但随着算力已成当下的新生产力,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计算量指数级上升,承载了数字流接收、处理、转发与存储功能还跟5G、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有着紧密联系的数据中心,仍需耗费部分电力资源。

03

在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曾预言,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入结合为特征的全新能源利用体系——能源互联网即将出现。

他对能源互联网的定义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开放共享网络。

这着眼的,是当下不容小觑的能源危机预警与气候变化信号。

能源互联网是要将重大能源节点互联,指向的是绿色低碳。

不光是能源行业和领域,没有「头文字‘能源’」的互联网,也该是绿色低碳的。

在能源、气候问题面前,谁也不能轻易转过身去、故意「装睡」。

对应的要求就是:数据中心也得对表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此已有部署:工信部今年印发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就明确提出,在3年内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算力规模与数字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格局。

思路是:加快布局绿色智能的数据与计算设施,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先进绿色技术产品应用,鼓励应用高密度集成等高效IT设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这就将问题抛在了互联网企业面前:提升用能效率、减小散热消耗,让数据中心成为减排排头兵,需要互联网企业主动作为。

04

揆诸现实,不少国外内科技和互联网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已摁下了「发力」按钮。

苹果在办公楼建立世界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首创碳清除计划;

亚马逊宣布在物流配送中心安装太阳能光伏计划;

微软实施内部碳税责任制,将环境科学数据汇集到 Azure 智能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供电;

谷歌拟在4大洲的14个数据中心转型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确保公司业务操作都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

诸如此类的动作,都是瞄准节能减排。

国内的大厂也纷纷行动了起来。

阿里巴巴有意打造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绿色基础设施」,从数据中心、物流、商品等多方面着手降耗减排。

百度于今年6月公布在2030年实现集团运营层面的碳中和目标。

华为数据中心采取DEMT动态能效管理技术,联想推出「温水水冷服务器」,将自主研发的温水水冷技术应用到高性能计算平台,主要是从散热和用能技术着手。

正如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程立所说的,如果说,曾经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技术重心是要确保平稳顺畅的「商业价值」,现在必须增加一项——更要推动实现环境、生态等「社会价值」。

0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双11也不只是数亿网民参与的巨大消费场,也是互联网企业的减碳试验场,刮起了一阵「绿色旋风」:

天猫首次设立专门绿色会场,发放亿元绿色购物券鼓励用户购买低能耗家电及绿色认证商品,全国6万个菜鸟驿站将上线绿色回箱计划;

苏宁以旧换新推动节能家电增长,并发布「低碳消费力」战报……

比起物流、商品变「绿」,双11期间如何提升绿色计算能力,利用高效节能的中央处理器(CPU)、服务器和外围设备等,合理分配计算资源、提高算力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也尤为重要。

之前有美国技术专家指出,为了留下「安全冗余」,很多服务器闲时忙时用电一样多,大部分数据中心的利用效率仅为7%到12%之间。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能效。

在这方面,蚂蚁集团就凭借在离线混合部署技术、云原生分时调度、AI弹性容量三种资源调度技术,走在了前面。此次双11,它首次规模化应用了「绿色计算」,采用了三大技术实现算力共享,以降低数据中心碳排放量。

在离线混合部署就相当于用Kata安全容器的强隔离技术搭建了「立体交通网」,让离线任务和在线人物混合跑在一台服务器上;

云原生分时调度就像「潮汐车道」,用灵活资源调度缓解资源「拥堵」(如7点将「数据车道」分给蚂蚁森林,中午分给外卖订单支付,15时分给基金尾盘业务);

AI弹性容量则构建了图计算和流量周期算法,通过深度学习来预测流量实现智能扩容缩容。

得益于这三大技术,加上不断推进的代码运行性能优化,蚂蚁服务器利用效率比2019年提高了2倍多。

就在今天,国内低碳领域权威认证机构中环联合认证中心(CEC)测算报告显示,今年双11期间,蚂蚁集团通过规模化应用绿色计算,有效地减少投入双11的服务器,11天省下64万度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4吨。

这份数据昭示了一点:减碳减排是社会责任的签到簿,也是技术能力的试金石。

数据中心减耗,还得向技术要潜力。蚂蚁之前启动「云通未来」项目系统性探索绿色计算技术,后来上线蚂蚁链企业碳中和管理SaaS产品「碳矩阵」,实现企业碳中和数据统一平台管理及数据可视化,都充分体现了这点。

用技术创新方式推动节能减排,也契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战略性承担社会责任」之义。随着逐步开源开放,其绿色计算技术想必会让更多互联网企业受益。

06

说到底,在「双碳」浪潮下,在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成全球共识性投资理念的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大有可为,也理应善作善为。

绿色低碳是指向,技术能力是依托,积极主动作为是关键。

改用俗话说就是:要想人类生活过得去,互联网头上就得带点「绿」。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数字力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