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2022:《2022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1-11-12

智能建筑建筑建筑行业

351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5 分钟

智能建筑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达实智能(002421)、延华智能(002178)、中电兴发(002298)、佳华科技(688051)、南京熊猫(600775)等

本文核心数据: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应用情况、企业市场份额、市场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定义

智能建筑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实施运用的产物,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在建筑内以综合布线为基本传输媒质,以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局域网,包括硬件和软件)为主要通信和控制手段,对各类子系统通过智能化系统集成进行综合配置和综合管理,形成一个设备和网络、硬件和软件、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有机综合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环境。

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配置分项宜分别以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为系统技术专业划分方式和设施建设模式进行展开,并作为后续设计要素分别作出技术要求的规定,智能化系统工程系统配置分项如下:

2、产业链剖析:中游企业布局智能建筑全环节

我国智能建筑产业链上游为计算机、通讯、现代控制技术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即信息产业、设备材料行业,中游为智能建筑软硬件,以及系统集成环节。下游行业为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如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医院建筑、学校建筑、住宅建筑和工业建筑等。

进入9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城市的大型社区对于网络通讯、安全防范等建筑的附加功能逐渐增强了需求,一些具备专业背景的民营企业成为系统设备供应商。

我国智能建筑企业分为软件系统提供商以及系统集成商,行业内龙头企业包括达实智能、延华智能、中电兴发、佳华科技等,除布局中游工程承包与系统集成环节以外,上述企业同时布局智能建筑方案咨询、工程设计业务。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建筑智能化渗透率存提升空间

“智能建筑”是随着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迅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变化后,在建筑领域中所诞生的全新概念。1984年,美国哈福特(Hartford)市将一座旧式金融大厦改造,并且对大楼的空调、电梯、照明、防盗等设备采用计算机进行监测控制,为大楼客户提供语音通信、文字处理和情报资料等信息服务,被称为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

在我国,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的智能建筑的发展前后大体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规模管理阶段、逐步扶持发展阶段以及稳健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推进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智能建筑行业的应用

2010年以来,国务院、住建部、发改委等陆续出台建筑智能化相关政策,主要政策内容围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筑节能、推动物联网技术在节能减排和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等领域。

近年来,智能建筑呈现由机电管理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2010年起,我国即出台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建筑行业应用的政策,有助于提升建筑行业智能化应用水平。

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智能建筑行业总市场规模呈波动增长趋势

近40年来,随着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技术越来越深入的应用于建筑行业,构成了智能建筑的理念。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求建筑更具有人性化、智能化,我国对智能建筑的市场需求愈发旺盛。未来,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对建筑智能化日益重视,高档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智能化家居、体育场馆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对智能化功能的要求也更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联系密切。在市场自发需求和政策鼓励的推动下,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2015-2020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需求规模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根据存量/新增面积、智能化比例以及单位面积改造成本,测算存量与新增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与工业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得出2020年,全国存量智能建筑投资规模为3146亿元,新增智能建筑市场需求规模为2590亿元,总市场规模为5736亿元。

2、应用场景情况:建筑智能化主要应用场景为住宅、商业和工业三大领域

建筑智能化主要应用场景为住宅、商业和工业三大领域。2015-2020年,三大建筑领域存量面积逐年提升,同时由于受房地产行业融资收紧等因素影响,三大建筑领域新增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

按上述市场规模测算方法得出,2020年,存量住宅、厂房及建筑物、公共建筑智能化规模分别为1468亿元、701亿元及976亿元;新增住宅、厂房及建筑物、公共建筑智能化规模分别为1555亿元、364亿元及672亿元。

3、行业细分市场情况:建筑智能化细分市场前景广阔

——预计至2026年全球楼宇自动化系统市场规模达1121亿美元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对整个建筑的所有公用机电设备的管理和控制,包括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电力供应监控系统、电梯运行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

该系统主要应用在住宅、商业和工业三大领域,可对建筑物内的机电设备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提供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新风、照明以及多媒体音像系统,提高人们的舒适感。系统通过监控管理建筑物内各机电设备的工作状况,对机电设备的启停进行全面有效的集中控制和基于日历时间的自动控制,并自动调节建筑物内的温度、湿度等来实现机电设备的节能。

根据全球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预计,2021年全球楼宇自动化系统约为735亿美元,至2026年,这一市场将增长至1121亿美元,近年来,亚太地区的BAS市场将以最高复合年增长率保持持续增长,而亚太地区BAS市场主要参与者为中国和印度。

——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安防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几年,伴随着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系统集成类软件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智能建筑中的安防自动化系统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渐增大,同时由于系统多、发展,主流安防厂家的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安防自动化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成熟,安防监控系统广泛应用在智能楼宇管理当中,通过对楼宇内各子系统的集中监控,实现更有效的管理。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安防行业将进入智能化发展的高速发展期。“AI+安防”被用于包括社区、家庭在内的不同场景中,在AI的赋能下,对不断壮大的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学习能力更强,安防系统愈加智能,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代表性企业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快地区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智能建筑行业代表性企业分布于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较快地区。

2、企业竞争:获得三甲资质的代表企业有达实智能、延华智能、佳华科技、中电兴发等

目前,智能建筑业企业数量较多,但同时获得工程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专项甲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以及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的智能建筑企业数量较少,获得三甲资质的代表企业有达实智能、延华智能、佳华科技、中电兴发等。

从注册资本来看,同方股份、达实智能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属于第一梯队;安控科技、南京熊猫、延华智能等注册资本在5-10亿元,属于第二梯队;其他企业属于第三梯队。

从主要企业来看,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代表企业主要为达实智能、延华智能、中电兴发、佳华科技等。根据企查猫数据,目前从事智能建筑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多,但具备智能建筑设计、工程专业承包以及系统集成甲级资质的企业数量较少。根据存量/新增面积、智能化比例以及单位面积改造成本,测算存量与新增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与工业建筑)智能化市场规模,得出2020年全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736亿元,行业内企业市场份额较低。

注:市场份额根据企业智慧建筑业务营收占市场规模的比例得出,由于企业未将业务单独列出,图表中市场份额存在偏高情况。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预计行业应用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宽

我国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年,行业经历了初创期、规范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及产业链,智能建筑工程已经普及到了各种类型建筑并延伸到了城市建设及相关行业。预计未来,应用领域方面,智能建筑将由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推广,普及农村、生态园、工业区等领域;技术上,由机电管理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企业竞争方面,规模较大企业在所处优势领域向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的方向发展;应用场景方面,随着能耗减排政策出台,预计建筑节能将成为关注点和竞争点。

2、预计至2026年智能建筑行业新增市场规模达约3968亿元

近几年房地产调控对建筑业新增面积影响较大,初步估计2021-2022年,房屋竣工面积下降,但降幅趋缓,2023年开始有所恢复,到2026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38亿平方米。

2020年我国新建智能建筑系统的加权平均造价在197元/平方米左右,暂不考虑未来智能建筑规模化效应带来的单价下降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因素,以此单价推算2021-2026年的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容量。预计至2026年,我国新建智能建筑市场规模达约3968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前瞻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