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圈大佬眼中的创业新风向

亿欧网 2021-11-23

创业科技姬十三

3217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2021年11月18日下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和知更书院主办的“新青年•新产业”主题沙龙暨《创客社区》新书共读会在机械工业出版社融媒体中心召开,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陈海娟女士、优客工场执行合伙人及《创客社区》一书译者张鹏先生、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余晨先生、清控科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程方先生、果壳创始人姬十三先生、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教研室主任韩晨光博士及新华网、人民日报、新浪读书、36氪等媒体代表应邀来到现场,九州云播,一刻talks、当当、京东、抖音、CSDN、十点读书、亿欧网等平台同步直播了本场活动。

以下内容根据嘉宾现场演讲整理:

张鹏:余老师是中国互联网的前辈,他最早在贝尔实验室,2000年左右所有互联网从业人员都知道这个地方,它是互联网的胜地,余老师,当时你看到美国硅谷的发展,美国科技的发展,和回国之后看到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异同?

余晨:硅谷之所以成为硅谷因为它不是一个地方,而代表了一种理念,理念一定是有普世性的,只要是人我们总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和需求,一个地方创业的经验一定会给另外一个地方带来启示,相同和类似为主,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地方创业的环境可能大家的习惯包括我们面临的挑战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前十几年互联网应用层面有很多创新,我们以前开玩笑C2C,中国互联网创新都是从美国抄来的,淘宝看成易贝,百度看成Google,今天反过来Facebook也在抄中国的很多创新。

我们讲中国这些东西首先会讲它相当于美国的XX,今天我们有很多创新模式的输出,其实是非常可喜的事情,中国有如此巨大的市场基数,只要市场足够大,它各种各样创新就会涌现出来,大多数创新还是在应用层面,长远来讲可能中国不光是互联网,不只是科技,可能整个知识领域最需要的是基础科学层面持续投入和发展,如果我们的文化不能支持一种为追求知识而追求知识理念,它就不会推动长远的基础研究的文化。

反过来看正是因为在美国很多包括硅谷和其他表层的科技创新,有一个更重要是长期基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包括我们看到互联网当时是因为最早的国防部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这可能是第一点。

第二,西方社会更多是规则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多是按照一种规则纽带联系起来,中国可能更多是我们讲是亲情社会,家族或者是家庭或者是朋友之间的这种亲人,可能这些社会关系,也会影响到商业关系,还有创业种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我觉得从长远来讲一个真正的商业文明可能需要很多东西,我们今天讲一个概念是规则都变成算法,未来法律可能都变成算法,从传统所谓的感情或者说基于基因的这种血缘信任来面脱离出来,找到一种相对来讲能够独立的基于这种理念和规则的信任,我觉得对长远商业文化可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张鹏:您提到中国互联网发生很大变化,向西方国家学习参考它的模式,后来围绕中国本土创新模式,甚至还有输出,您觉得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还会再逆转吗?

余晨:历史都是有周期的,此消彼涨,其实在美国你也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彼得迪尔他讲我们想要的创新是会飞的汽车,我们最后得到140个字微博,他是有一种讽刺,意思我们今天看到这些创新都不够宏大,当然有像马斯克这样的人,有点像刘慈欣评论元宇宙一个是向内我们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如果我们关注都是互联网Twitter,微博这样的东西,我们自娱自乐创造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像会飞的汽车面向星辰大海的创新,美国也面临这样的争议,未来基础科学的研究,真正外向型突破性技术到底是谁拷贝谁,未来还是未知数。    

张鹏:您觉得未来中国在创新发展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在这个生态里加一些什么才能让我们也有星辰大海这些创业者?

余晨: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我刚才提到的包容和多元,马斯克他是一个非洲人,本来生在南非小时候老受欺负,他当时的理想有一天能到美国,他觉得美国是创业者的乐土,他到了美国以后觉得美国也是一个过路的地方,未来家园应该到火星,这样的人如果在不被包容的环境里能有多大的成功几率很难想象,像硅谷,或者把美国当成一个整体,相对来讲还是能够对异己者有足够包容,对失败有足够包容。

另外一点特别重要,对中国的创业者创新者有启示的,你发现马斯克是一个硬核创新者,在中国可能创业文化有一种被过分夸大的理念,就是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要你有想象力有勇气什么都是可以的,其实在硬核科技者看来首先要知道什么事不能做,马斯克和那些PPT造车不一样的地方,首先他是理工男,有非常坚实对理工了解的基础,你知道科幻小说里面有些东西你不能写,不能写超光速和永动机,这个人只要写了就没有科学素养,所有想象力不是漫无边际。

对比一下电影,好莱坞拍《阿凡达》科幻片要找到生来学家帮他推演,即使外星想象出来的生物也不能瞎想,南加州语言学家为他们专门设计的语言,拍《星际穿越》这样的片子,一个物理学家写三篇论文专门研究黑洞成像,两年之后发现了引力波获得了诺贝尔奖,如此硬核的东西不是我们想象那样人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你拍一个电影手撕鬼子,炸弹把飞机炸下来,所以这是马斯克给中国创业者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你必须有对逻辑,对科学理性最基本的了解,你写诗你首先要押韵,写出来的想象力,盖一栋楼首先保证它不塌然后才是它的美感,这是很重要的启示。

张鹏:最近正好是十老师创业十周年,中国创业公司在互联网领域除了成长为巨头那几家剩下是不多的,中间有好几次创业历程,果壳能坚持到今天非常不错的一家公司,你觉得你做对了什么?

姬十三:首先肯定是运气好,前两天和同事交流十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寥寥无几,非常少了,肯定是运气,中间我们反思也有很多的关不太容易闯过去,一定是运气。

第二,还算是在对的时间点做了一些事,包括刚创业时候自己没有经验,那时候整个风险投资对创业者容忍性比较大,那个时候起步试错性比较好一点。中间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第一波占据了社交媒体比较好的位置,后面比较有效实现了商业化,中间也没有特别大张旗鼓去花钱烧钱,也比较有效去实现了盈利的状态,也没有太膨胀花很多钱雇很多人。

其实我前几年一直琢磨在线教育的事,由于比较保守没有跨入这条大河,恰好就幸存了下来,回头来看可能也错失了做大的一些机会,机会和风险都是并存的。

姬十三:今年考公务员很热,创业还是一个选择吗?

韩晨光: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十三老师刚才分享了很多,我想请教两位,当你们做不赚钱那些事的时候,比如果壳网做的活动,你们后悔吗?

姬十三:现在因为还活着,肯定不后悔,如果因为当年做那件事没有活下来我可能会后悔。

韩晨光:为什么当时还要做呢?

姬十三:当时不了解,不懂。

张鹏:当时投资没有今天这么严苛。

姬十三:当时你只要做出影响,和商业慢慢想,不着急。现在投资人,天使轮就要看商业模式。

张鹏:在中国,下一个阶段哪些技术领域更有可能出现顶级的创业企业。

余晨:今天程方老师讲前十年,虽然我们之前讲了很争议的话题在中国可能对原创基础技术的创新不够,程老师的观点前十年互联网和科技创新可能更多面向消费,信息层面,未来十年可能门槛会提高。

在中国对硬科技创新需求,环境变得越来越成熟,创业门槛高了,对创业者的要求低了,可见未来之内这种基于硬科技创业肯定是一个方向,不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互联网现在讲元宇宙相关领域,还是生命科学,所有硬科技相关的创业都会更被重视。

另外,相关的一个话题,可能未来5-10年里面向B端创业和创新也会受到更大重视,中国过去十年科技创新很大的红利在于我们人口基数,面向野蛮生长,面向C端创新带来很大机会。存量市场里整个社会效率低提高需要对B端这些服务和产品很大的创业和创新,这也是很大的一块市场。

张鹏:想象力要有科学逻辑支撑,创业要有硬核背景支撑,怎么评价国内创业公司整体实力?比如说网上朋友可能想加入互联网创业公司,他是去硅谷还是留在中国。

姬十三:过去中国学硅谷,今天可能还有一部分在学,前几个月聊元宇宙,中国现在跟得那么快,好像我们告别硅谷的精神去哪里了。反过来讲的确中国有非常多的机会,聊到今天硬科技这一波是非常独立的,大量国产替代的情怀都是非常明显的。硬科技我觉得包括生物医药,精益制造,元宇宙基础设施都是未来非常有可能的。

科技大航海,过去二十年中国积累起这么多创业人,今天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对科技积累,其实有大量机会对海外输出我们的科技能力,中国科技能力往外走的可能性,未来10-20年,美国公司估值是全球溢价,中国公司估值是中国溢价,本身背书上就有点不太匹配,未来10-10年抛开地缘政治的因素中国产品,中国科技往全球走是非常有可能性的,现在是非常好的机遇。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亿欧。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来源:          亿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亿欧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