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信息冲击“CPU第一股”,凭什么?国产CPU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吗?

IT干货铺 2021-11-24

国产cpu笔记本cpu国产芯片

5685 字丨阅读本文需 13 分钟

处理器被称为高端芯片中的“皇冠”,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处理器是俗称“大脑芯片”的中央处理器(CPU)和“图形芯片”的图形处理器(GPU),以及用于通讯、语音、图像处理等领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DSP);除了以上几种通用处理器,还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半定制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英特尔、ARM、英伟达、德州仪器等国际处理器巨头长期占据市场,我国处理器特别是高端处理器芯片目前仍然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基建带来新风口,广受关注的国产处理器发展也迎来新机遇。

与传统芯片相比,作为新基建计算引擎的5G、AI和智能计算等新一代高端芯片属于新赛道,需要构建全新生态。复杂的高性能数字芯片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中国本土IC厂商借助新赛道的机会,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在国产替代潮中取得了创新突破。

一、“CPU第一股”海光信息

11月8日晚,高性能处理器生产商--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光信息”)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为其独家保荐人。海光信息本次拟发行股份不超过5.06亿股,不低于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10%,募集资金91.48亿元。

本次海光信息募集资金将用于四大项目,包括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研发项目、新一代海光协处理器研发项目、先进处理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科技与发展储备资金项目。其中,前三大项目的建设周期均为3年,拟分别投入28.78亿元、18.56元、24.14亿元,20亿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1年6月末,海光信息的资产总额为93.51亿元。

对于该公司而言,连续亏损何时盈利问题,以及客户高度集中等问题是无法绕过去的。

1、增收不增利,连亏4年

海光信息成立于2014年10月,注册资本20.24亿元,注册地天津华苑产业区,法定代表人沙超群。该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等计算、存储设备中的高端处理器,主要产品包括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海光协处理器(DCU),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无自建生产基地。

根据招股书,海光信息选用《上市规则》第 2.1.2 条第(二)款: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

2018年-2020年、2021年1-6月(下称“报告期”)内,海光信息营收规模持续高速增长,但今年以来收入增幅明显放缓。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4825.14万元、3.79亿元、10.22亿元、5.71亿元。就2019年和2020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海光信息表示,主要系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拓展了新客户,服务器厂商对国产CPU需求增加;同时,2020年,海光二号系列芯片实现规模化出货,促进了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

不过,海光信息终究是增收不增利,连续三年半持续亏损,累计亏损近5亿元。

利润数据表明,报告期内的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8290万元、-3914万元、-4171万元。今年上半年亏损幅度已超去年全年。就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海光信息解释为公司研发支出较大、股权激励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金额较大。

海光信息研发支出规模逐年上升,合计投入超40亿元。2020年,公司的研发支出合计超12.8亿元;2021年上半年,公司已投入8.6亿元。

要指出的是,研发支出合计规模包括研发费用和资本化研发支出两大项目。由于高端处理器特殊的产品成本结构,海光信息的资本化研发支出较高。若拆分来看,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6亿元、3亿元、7.21亿元、4.6亿元,也保持着同比高增速。

在分产品收入方面,海光信息以7000系列产品为主,占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88.45%、85.70%、76.91%和68.02%;7000系列CPU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服务器,5000系列CPU产品主要应用于中低端服务器,3000系列CPU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作站和边缘计算服务器。

此外,海光信息综合毛利率分别为83.84%、70.17%、67.67%和70.28%,过往三年呈现下降趋势。

招股书显示,海光信息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供应商包括IP授权厂商、EDA工具厂商、晶圆制造厂和封装测试厂等。报告期内,向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的金额分别为9.55亿元、7.16亿元、5.54亿元和6.03亿元,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7.36%、82.35%、68.42%和84.31%,供应商集中度较高。

2、谁是第一大客户“公司A”?

从客户结构来看,海光信息存在营收来源相对单一的问题。

海光信息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0%、99.12%、92.21%和91.72%,客户集中度较高。2018年,海光信息客户仅有一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大客户(公司A)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55.83%、66.61%,海光信息存在对单一第一大客户(公司A)的重大依赖。

海光信息的主要客户为国内的服务器厂商,客户A形成的销售收入对海光信息的营收贡献举足轻重。关于客户A形成的高占比销售收入,海光信息在招股书中称:向公司A销售收入的范围包括向其同一控制下公司公司A、公司B、公司C。除此以外,招股书没有更多关于公司A的相关介绍。

中金公司的研报显示,2019年大股东中科曙光向海光信息采购的产品及服务规模达到1.57亿元。招股书显示,2019年,公司D和公司A两大客户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12亿元、1.19亿元。2020年,公司A向海光信息的采购额上升至5.7亿元。

中科曙光2020年财报显示,其当年度的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 3.59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 49.11%;其中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中关联方采购额为0 ,占年度采购总额 0%。因此,从对比采购额和比例来看,中科曙光可能并不是“公司A”。

对单一客户的依赖性关系到海光信息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若公司A是海光信息各大股东的关联方,海光信息可能面临如何向上交所解释报告期内相关交易持续高增的原因。

3、客户集中于头部企业,市场推广加速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海光信息营业收入分别为4825.14万元、3.79亿元、10.22亿元和5.7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光信息正在逐步拓展与浪潮、联想、新华三、同方等国内知名服务器厂商的合作。在该公司2021年1-6月的销售报表中,海光信息的前五大客户包括伟仕佳杰、浪潮信息、新华三等。

除了获得市场认可外,海光信息还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外部“输血”。海光信息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获得了中科曙光、成都国资、海富天鼎合伙、蓝海轻舟合伙等公司的投资入股。

同时,海光信息获得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招股书显示,海光信息分阶段获得政府补助6153.86万元、2008.16万元、3991.79万元和1038.05万元。其中,2018年补助最高为6153.86万元。海光信息年均获得的政府补助为3297.9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方面表现良好,但由于高端处理器属于资金密集型领域和前沿技术领域,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使得海光信息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海光信息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24亿元、-8290.46万元、-3914.45万元和-4171.6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75亿元、-9263.12万元、-9519.08万元和-6774.91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此番上市成功,将能获得更多外部融资,缓解公司亏损状态,从而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4、“实体清单”的风险

海光信息前期依靠领先的核心技术、专业的团队构成、优异的产品性能和生态以及优质的客户资源,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但与国际行业领先企业相比,仍在技术积累、资产规模、研发投入规模、高端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差距和风险。

就拿公司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条例》“实体清单”这项风险来说,2019年6月24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将公司列入到美国《出口管制条例》“实体清单”中。根据《出口管制条例》的规定,公司采购、销售含有美国受限技术比例较高的“管制物品”将会受到限制。目前,公司所处的集成电路行业的上游相对比较集中,若贸易摩擦加剧,可能会影响上游厂商对公司的供应,对公司未来新产品研发进度、产品工艺更新、供应链保障等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公司还面临无实际控制人的风险,本次发行前,公司主要股东中科曙光、成都国资、海富天鼎合伙、蓝海轻舟合伙分别持有公司32.10%、19.53%、12.41%和6.99%的股份,股东各方均对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公司呈现无控股股东且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在上述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治理格局下,如公司股东之间出现分歧,可能导致公司决策效率降低、贻误业务发展机遇,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公司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风险,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为-28291万元。公司未来一定期间若无法实现盈利或盈利能力较低,公司累计未分配利润可能持续为负,将无法进行利润分配。发行股票上市后,短期内无法现金分红,将对股东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程度不利影响。

从CPU存量市场空间来看,目前CPU主要市场份额仍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主要被英特尔(INTC.O)、AMD(AMD.O)、英伟达(NVDA.O)3家巨头龙头占据,其中主要呈现英特尔和AMD两家独大的竞争局面。海光信息背靠中科曙光,处于前景可期的蓝海赛道,旗下部分CPU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种种利好下,海光信息的成长性不言而喻,但连续四年持续亏损的海光信息能否顺利上市,以及上市后如何表现,公司收入是否可以按计划增长?持续亏损是否会导致公司上市后面临退市的风险?这些问题对投资者而言,都需要谨慎对待。

二、国产 CPU 发展机遇及前景展望

1、国际供应链断裂和信息安全风险加剧,倒逼国内 CPU 加快自主可控步伐

“造不如买”的国际产业链逻辑被打破,国内 CPU 供应链安全受威胁,自主可控必要性提升

我国 CPU 市场规模和潜力非常大,庞大的整机制造能力意味着巨量的 CPU 采购。据国家统计局数 据统计,2018 年国内智能手机产量高达 13.69 亿台,计算机整机产量也达到 3.2 亿台。虽然近些年, 计算机整机和智能手机产量增长都出现瓶颈,由于这两类产品体量庞大,CPU 的需求量大且单品价 值非常高,市场规模依然非常可观。同时,服务器 CPU 伴随着整机出货的快速成长,需求量增长也 较为迅速。IDC 数据显示,2018 年国内服务器出货量达到 330.4 万台,同比增长 26%,其中互联网、 电信、金融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出货量增速也均超过 20%。另外,国内在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 等新兴计算领域,对 CPU 也存在海量的需求。

国内 CPU 绝大多数都是进口或者采购国外企业在华产品。移动 CPU 除了华为能够通过海思自给之 外,其余都需要从国外或台资企业(如高通、联发科等)采购;桌面 CPU 则更是严重依赖 X86 架 构,台式机、笔记本 CPU 主要为英特尔、AMD 占领;服务器市场则主要为英特尔垄断。2019 年前 7 个月,我国芯片累计进口额为 1645.71 亿美元,继续超过原油居国内进口产品首位。其中,处理 器及控制器芯片(主要为 CPU)进口额 749.71 亿美元,占到芯片进口额的 46%。

美国企业(英特尔、AMD、高通等)是我国 CPU 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其中直接从美国本土进口的 CPU 芯片体量也比较大。2019 年前 7 个月,我国累计从美国进口处理器 64.87 亿元,占到我国从 美国芯片进口额的 84%,占比非常之高。对美国处理器的过度依赖,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 软肋,在当前贸易战持续的大背景下,影响已经十分明显。

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对我国超算、服务器、智能手机、通信系统设备等整机制造核心企业的 制裁持续在升级,CPU 的供应也成为问题。2018 年以来,中兴、华为、中科曙光、江南计算所等 企业都已经被美国列入限制性清单,最近海康、大华、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企业也被美国实施禁运, 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国内重点行业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国产 CPU 进口替代潜力巨大

国内仍将长期是全球最大的 CPU 消费市场。从主要下游行业来看:首先,智能手机将面临着大量的 换机需求,针对 5G 场景和应用的 CPU 处理器也将得到较快推广。目前,国内 5G 手机已经进入预 热状态,市场普遍预计到 2020 年年底,国内 5G 手机有望进入实质性增长阶段。据中国信通院数据 显示,2019 年 10 月份,国内市场 5G 手机销量达到 78.7 万部。2019 年国庆之前,三大运营商也 启动了 5G 套餐的预约,10 天内预约量就超过 1000 万人。其次,PC 虽然未来相对疲软,但用户基 数非常庞大;服务器芯片市场将继续在云计算、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受益,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云 计算市场规模增速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在 30%以上。最后,工业控制领域的嵌入式 CPU 需求广阔,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正在向制造强国转型,智能化改造是重要方向,CPU 作为智能化的核心 部件,将广泛应用于工控系统当中。

CPU 市场主要分为三类:党政军及重点行业、企业以及消费级市场,需求特点各异。党政军及重点 行业市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安全性和定制化的要求远高于消费级市场,同时对生态的要求 相对较低,这同国产 CPU 当前的发展现状非常契合,因此这一板块一直是国产 CPU 的传统和核心 市场;企业级市场主要是高性能计算和嵌入式 CPU,这个领域对生态的要求,高于党政军但弱于消 费级市场,这个板块是国产 CPU 未来重要的增量市场;消费级市场则是国产 CPU 长期要突破的目 标,尤其是桌面 CPU 性能、生态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差距,还需要重点弥补。

其中,党政军及重点行业是国产 CPU 确定性最强的领域。在当前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国内关键 IT 基础设施、涉密、电子公文等领域正在推动自主可控试点,基于国产 CPU 的信息产品已经得到应用, 除了中央机关已经明确大规模采购之外,地方政府部门也将开始相关国产化替代工作;对信息安全、 供应链安全高度敏感的军队,一直是国产 CPU 的传统市场,将来伴随着国防信息化的加速,服务器、 PC、嵌入式和移动 CPU 需求量均将增加;金融、电信、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也在加大基于国产 CPU 的服务器产品采购,未来使用范围将逐步从非生产领域进入核心领域,目前飞腾、兆芯、海光等产 品在金融、电力等市场都有公开的应用案例。

3、未来国产 CPU 在传统领域存在追赶机会,AI、开源架构带来换道超车可能

传统 CPU 技术差距虽然巨大,但依然存在追赶上的可能

首先,国内关于 CPU 的知识储备趋于完善。主要设计企业无论是通过自研还是国际合作,都已经在 架构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包括架构的升级、内核的设计等,已形成了较多的参考案例,有 望在现有平台上实现跃升。

其次,国内技术人才的积累也在日趋丰富。随着国内芯片设计市场的不断扩大,已经在行业内沉淀 了一批技术人才,龙头设计企业如飞腾、龙芯、申威、海思等都具备了稳定的核心设计团队。值得 注意的是,教育部和科技部已经将集成电路列为一级学科,未来高校细分专业设置的空间将更大, 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将加速。

最后,CPU 进入后摩尔定律时期升级速度趋缓,国产 CPU 离天花板较远,缩小差距存在可能。目 前,英特尔的最新工艺水平已经到了 14nm,后续再提升难度非常大,性能提升速度将显著趋缓,尤 其是英特尔在10nm上存在不小的障碍,新品迟迟未能推出。即使是工艺已经升级到7nm的台积电, 后续离硅加工极限(3nm)已非常接近,空间非常小。而国内企业制程和性能水平相对较低,所处 的阶段反而更会像英特尔发展的早期,如果能够保证持续的研发投入,我们认为在传统通用 CPU 可 以实现按照摩尔定律进行追赶,进而缩小差距。

4、新技术、新架构可能也将为国产 CPU 带来发展契机,换道超车的可能性存在

随着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对传统计算需求形成巨大挑战,并 创造出新的计算技术需求,国内 CPU 企业如能在此期间不断拓展产品谱系,将大有可为。同时,除 了 X86 和国内广泛使用的 ARM 架构之外,开源架构未来也将成为重要选择,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 其免费特点,摆脱 Wintel 和 ARM-Android 体系的历史包袱,实现换道超车。

来源:翠鸟资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商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IT干货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