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能过剩之声渐起,隆基硅片全线降价,“光伏茅”能否熬过多事之秋?

5452 字丨阅读本文需 12 分钟

光伏,这条被外界视为坡长雪厚的高景气赛道,今年因为原料价格大涨、诸多玩家入局,平添了不少变数。

11月30日,隆基股份在官网宣布调降各尺寸硅片价格,降幅7.2%至9.8%不等。其中P型158.75mm的单晶硅片由5.53元/片调整至5.12元/片;P型M6 166mm由5.73元/片调整至5.32元/片;P型M10 182mm由6.87元/片调整至6.2元/片。

据研究机构测算,此调价幅度对应的组件端成本将下降0.07-0.08元/瓦,预计将有大量项目进入可装机成本区间,有效激发年底抢装需求。预计全年国内装机量有50GW至60GW的提升,边际利好逆变器及电站EPC业务的全年收入和利润兑现。

“光伏茅”隆基股份,近期堪称流年不利。

先是三季度业绩公布,因上游硅料价格上涨,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后又接连传出组件产品被美国海关扣留以及公司收到荷兰法警正式送达的跨境临时禁令消息,再接着便是上周隆基位于西安的电池工厂发生火灾。

紧接着,今天又无奈宣布下调旗下的单晶硅片产品价格。各尺寸硅片价格降幅为7.2%~9.8%,相对来说,虽然市场对硅片降价已经有所预期,但今天的幅度比预期还是稍微有点大。

过去两年,隆基股份在A股市场的表现,不可谓不优秀,累计涨幅一度逾440%。但近5个月,股价却开启了非常明显的震荡行情。

股价震荡,背后反映的也是当下投资者们纠结复杂的观望心态。

内忧外患下,“光伏茅”隆基股份能熬过这个多事之秋吗?

1

涨价、内卷与供需

涨价潮,是今年以来光伏赛道谈得最多的一个词。

从年初至今,上游硅料价格持续上涨。截至2021年11月17日,根据 PVinfolink 报价,多晶硅致密料价格涨至269元/kg,年内涨幅达到220.2%。

上游硅料的上涨,给以隆基为首的中游硅片和组件厂商带来不小利润上的压力。今年前三季度,隆基实现总营收562.06亿元,同比增长66.13%;实现归母净利润75.56亿元,同比仅增长18.87%。

增收不增利,是今年隆基业绩的真实写照。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23.21%、22.73%和21.35%,持续下跌。

上游硅料价格飙涨,一方面是因为硅片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游硅料产能不足,导致供需关系失衡。

在硅料生产行业,扩产周期长是一大特点,通常扩产周期长达12至18个月,产能爬坡又需要3至6个月,整体产能释放需要两年时间。2019年至2020年年中为硅料价格低谷期,厂商们扩产动力不足,而后硅料价格猛增,已有产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需求。

另外,这也是一个投资强度较高的行业。每万吨近8亿元的投资,高昂的折旧费用也让不少企业不愿在平时储备产能。

对于今年而言,更为特殊的是,能耗双控政策下的限电措施。在多晶硅的生产成本中,电力成本便占比35%,是所有成本类别中占比最高的一项。今年电力紧张,也或多或少限制了硅料产能上的供应。

一般而言,上游企业用工业硅粉生产出晶体硅料;而后被中游企业加工成硅锭和硅片,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组装后制作成光伏组件,最后出售给下游光伏电站。

在这条产业链中,上游的硅料因为生产准入门槛较高,市场集中度较高,议价权也较高。而下游的光伏电站,又因平价上网,无法将价格传导给消费者,进而对成本上升敏感,如若利润受损,便打击了建设电站的积极性。

两端强势,中间弱势,整个光伏产业链呈现出了一种汉堡式的结构。处于中游的企业如隆基,不得不承受利润受损的压力。

更为惨烈的是,在“双碳”大方针下,加快发展光伏产业被列入“十四五”规划,政策利好频出,吸引了众多想要进入这一产业分得一杯羹的玩家。其中,中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等细分领域因为准入门槛较低、产能释放较快,成为各路玩家涌入的重灾区。

这些玩家们,有业务协同的而企业,如从汽车玻璃跨界光伏玻璃的福耀玻璃,有高层原本来自光伏行业企业如海源复材,还有此前从未涉足过该领域企业,如港股“拖鞋大王”金阳新能源(此前名为宝峰时尚)……

新玩家入局争食,老玩家也纷纷扩产抢占市场份额。今年上半年,前十大企业合计扩产256.2GW。光伏硅片领域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产能争夺战。

硅片领域竞争愈发激烈,加剧了硅料与硅片之间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进而又抬高硅料的价格。但实际上,下游光伏电站的需求并没有预期中增长得那么快。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新增光伏装机29.31GW,同比增长33.96%。距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的全年55-65GW新增装机量还有不小的距离。

内卷,这个大家并不陌生的名词,在光伏这条高景气赛道上又一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

硅片单周最大的价格跌幅

在光伏行业,曾多次出现“拥硅为王”的局面,主要是发生在2004-2008年、2010-2011年、以及2020-2021年的三次硅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这些结果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即短期需求超预期而供给没跟上,也就是所谓的“阶段性供需错配”。

近期硅片价格变动表明,新一轮的光伏周期或将到来。

PVInfolink的数据显示,10月1日,单晶硅片(182mm/170μm)价格区间在6.36-6.41元/片,成交均价维持在6.41元/片;两周之后,即10月13日,单晶硅片(182mm/170μm)的成交均价涨至6.87元/片,这一价格维持了一个多月。

11月24日,PVInfolink公布最新一期光伏产业价格显示,多晶硅片每片成交均价为2.4元,下跌0.02元,跌幅为0.8%;单晶硅片(182mm/170μm)的每片成交均价跌至6.40元,下跌了0.47元,跌幅达到6.8%,这是今年以来硅片价格一周最大的跌幅。

中邮证券认为,这从侧面反映了当下光伏产业链内部清库存的思路。另一个层面上,也反映了一个现实:“产业链利润转移的过程,最先受益的是电池片,其次是组件。”

“单晶硅片价格本周确实出现不同幅度下调,较为明显的是大尺寸硅片,即M10硅片的价格在下跌,6.8%的跌幅在今年几乎没看到过。”11月25日,某券商电新行业分析师向时代财经透露,他们近期调研的情况显示,已经有一些电池企业对硅片的需求出现明显减缓,有电池企业已经要求硅片厂商暂停发货了。

有市场人士认为,近期硅片价格下跌受多地“暂缓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上马”的影响。如近期湖南省常德市发改委决定,全市暂停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备案工作(包括地面和屋顶),待明确全市“十四五”拟开发项目后,再行启动。河南省发改委印发通知,要求平稳有序推进屋顶光伏发电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硅料的价格并没有下跌,每公斤均价依旧在269元。

“其实,大家都在等待一个清晰的信号:硅料价格开始下跌。”上述券商电新行业分析师坦言,整个光伏产业链都在博弈硅料的价格会不会下跌。“我们觉得硅料继续上涨的动力愈发缺少,更高的价格缺乏支撑,继续上涨的空间有限。”

3

硅片新势力,加码原材料布局

11月23日晚间公告,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下称“包头双良”)与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购销长单合同,约定2021年12月至2026年11月期间向后者采购多晶硅料约2.521万吨。预计采购金额68.04亿。根据合同,双方实际采购价格采取月度议价方式,故采购金额可能随市场价格产生波动。

双良节能属于硅片行业的新进入者,2021年年初双良节能进军硅片生意后,动作一直都不小,先后已经与多家企业采购多晶硅料,同时10月又开始向下游签硅片销售长单。这次和亚洲硅业长达5年的长单协议,意味着公司后续积极“囤硅料”,以保障其原材料的供应,利于其硅片销售的顺利进行。

硅片新老玩家齐登场,竞争格局是否有变?

硅片赛道由于毛利较高,尤其今年产业链价格博弈中,硅片相比于电池和组件而言,由于可以向下游传导成本,故仍能分利润的一杯羹,众多新玩家纷纷扩产入局,整个赛道开始变得拥堵,曾经硅片行业“双寡头”的竞争格局是否可能有变,也值得大家思考。

2020年我国单晶硅片产能240GW,占全球的97%,占绝对领先地位,其中隆基/中环/晶科产能分别为85/55/30GW,基本占总产能的70%左右。而2021年新势力扩产较为迅猛,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仅京运通、上机数控、双良节能、高景太阳能、江苏美科等新势力的总产能就近187GW。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单晶硅片产能约400GW。同时硅片的开工率又受到硅料的约束,所以整体而言,大家对硅片行业的“产能过剩”心存担忧。且硅料虽然也扩产,但没有硅片幅度大,按这种趋势发展,优异的竞争格局可能会被打破,而硅片价格也会面临下调,行业可能面临再次洗牌。

4

产能过剩、股价回调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270GW-330GW,下游需求达到2020年的2倍以上,现有单晶硅产能将难以满足光伏产业发展的强劲需求。

下游光伏装机的火爆,导致上游硅片的需求暴增,新玩家纷纷涌入。

原来硅片的主要生产商是隆基股份、中环股份等,近年来又新增了京运通(601908.SH)、上机数控、双良节能等“新秀”,在产能扩产方面毫不含糊。

有分析认为,按照这些硅片厂商的扩产速度,2022年下半年硅片环节产能过剩已不可避免,“价格战”恐将来袭。

今年6月,江苏环太集团总裁王艺澄在“第五届硅晶体生长技术交流会”上曾表示,2021年硅料产能约50多万吨,只能对应到160GW左右的产能,长远来看硅料产能释放相对缓慢。“短期内硅料价格仍会持续增长,预期2022年下半年直至2023年1季度,可能会达到硅料供需的紧平衡状态,长期来看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将会是常态。”

某光伏行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时代财经表示,目前,国内硅片的整体产能并不紧缺,今年紧缺的主要是硅料。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硅片厂商与下游电池厂商签订长单之外,还与上游硅料供应商签订长单采购合同,从而来保证未来几年的硅料供应。

尤其以“硅片新秀”双良节能为代表,该公司11月24日对外宣布,旗下子公司双良硅材料与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购销长单合同》,合同约定2021年12月-2026年11月期间向对方采购多晶硅料约2.521万吨,预计采购金额约68.04亿元。

在今年9月,双良硅材料已经与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长达5年多的采购合同,预计向对方采购多晶硅料5.275万吨,预计采购金额约112.09亿元。同时向与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新特晶体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及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也签订了5年采购合同,采购原材料原生多晶硅料8.22万吨,预计总金额为174.68亿元。

11月26日上午,双良节能证券部一位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会以邮件形式回复“公司为何签订如此大的销售订单与采购合同”,但截至发稿时未有回复。

从二级市场来看,硅片下跌的消息似乎已经影响了部分硅片股。

11月24日、25日,隆基股份、京运通、中环股份、双良节能、上机数控等硅片厂商的股价持续下跌;11月26日,上述这些硅片厂商才略有反弹。

对于下周硅片的价格,PVInfolink给出了一个“悲观”的预期,这个预期在其评价体系里属于“0-3%”的下跌空间。

不过,在双碳目标下,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的原则不会变。

11月26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办法》鼓励各级能源主管部门采取项目库的管理方式,做好光伏电站项目储备。

5

隆基的未来怎么看?

现在,无论隆基是否准备好,新一轮的硅片降价周期还是不可避免的来了。

事实上,在前两周的硅片实际成交价就已经开始已经明显下降了,这也是为什么隆基和一众光伏组件股的股价行情很弱的原因。

硅片降价,背后有几个因素相互影响:

一是上游硅料产业在加快扩产。去年开始,面对下游飙升的需求,上游硅料产能紧缺成为产业短板,企业开始大举扩产。如保利协鑫能源在去年斥资47亿扩建颗粒硅项目,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的140亿元扩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料项目。硅料的生产周期长达18月,预计明年中也可以陆续有产能出来缓解市场需求缺口焦虑。

二是中游硅片的同行的大量加入。随着光伏产业成为黄金赛道,越来越多同行涌入抢占市场,据数据显示,2022年硅料总产量将不超过80万吨,按照固定比例折算,这些硅料可以用来生产接近240GW的硅片。然而截至2021年年末,行业前十的硅片厂商产能规模就将达到350GW,其中不乏中环、晶澳科技、上机数控、京运通、双良节能等新老玩家的入局,新扩产项目动辄数十甚至上百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最大龙头的隆基,面对众多同行抢占市场份额的动作深感压力。

在之前,隆基一度尝试过调低开工率(降低硅料需求)欲以自身市场地位倒逼硅料降价,但事与愿违,在下游庞大的增量需求下,隆基的此举反而让同行大举入局有了可乘之机。

现在隆基选择主动给硅片产品降温,无疑也是有着通过价格竞争守住市场份额的意图。

不过这一招可能还是不大好用。因为下游的需求太强,硅片降价,传导下去对终端是利好,激发需求继续上升,其他硅片同行就算也跟着降价,同样也能继续拥有大笔的业务和利润。

根据券商分析,“按照本次隆基硅片调价幅度,对应组件端成本下降7-8分/W,预计将有大量项目进入“可装机”成本区间,有效激发年底抢装需求”,意思也是认为对整个上下游的利好,尤其利好逆变器、和电站EPC业务。

其实对于隆基来说,这样一来,虽然让渡了一部分潜在利润,但更好地盘活了市场,其实对自身的好处也很大,尤其是可以借此加快清理开始积压的库存回笼资金,为接下来的大量合同订单业务推进做准备。

要知道,今年以来隆基股份已签订约137亿元硅料、约168亿元光伏玻璃采购合同,锁定了近17万吨多晶硅料,这些加起来,可是需要非常大的资金去周转的。此外,隆基股份布局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及光伏制氢业务,这部分业务的相关政策已经陆续出来,也需要开始着手去推进。这毕竟也是未来具有非常巨大增量市场空间的好业务方向,隆基肯定不会也不敢放过。

所以,隆基股份的现在的硅片降价,并不能完全说对其是利空。客观上讲,可以算是一招各有好处的活棋。如果从长远的视角看,它的业务其实是在往着更好的方向去逐步推进。

别看隆基股份前三季度的业绩利润增速出现下滑,但人家的营业收入增速可是高达66%,利润增速也有2位数以上,这样的水平,在千亿市值的龙头中,也算是凤毛麟角。

硅片的生产周期在六个月左右,今年诸多玩家大规模扩产,明年硅片的产能将陆续得到释放,可以预见的是,明年大概率会出现价格战。虽然短期在硅片价格下行的新周期下会有压力,但长期的成长性还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它还会一直在这个增量不断出现的黄金赛道上C位,想明白了这层其实好像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6

结语

周期性是光伏行业的一大特点之一,每每需求旺盛之时,都有诸多玩家涌入这条赛道进行产能上的军备竞赛。在供需不匹配与竞争加剧中,也往往伴随着一些竞争格局的变化。

在上一轮拥硅为王的周期里,隆基凭借押注单晶硅技术的优势,降本增效扩大市场份额成为王者。新一轮光伏内卷大战中,面对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降价是隆基拿出的竞争利器。在年末抢装潮下,率先打响价格战的隆基,已经露出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的野心。而参与内卷的玩家们,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注定会有输家。

来源:格隆汇,华尔街见闻,时代财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NE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