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的“循环永续”减碳路径

1796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在“碳中和”及“循环经济”的浪潮下,全球各行各业正在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汽车行业是碳减排重点领域之一,各大企业纷纷拉开低碳转型大幕。不过,目前多数汽车企业对于“碳中和”的努力仍停留在“电动化”方向。而对于一家汽车企业而言,除了产品终端的零排放,还应看到产品制造、零部件和原材料等方面的排放问题。

宝马给出的方案是——“循环经济”。在宝马看来,环保与发展从不应是一对矛盾体。9月6日的慕尼黑车展上,宝马BMW i 循环概念车在全球首次亮相,展现了2040年的未来智慧城市中,一辆极具个性、彰显豪华而又绿色环保的现代出行工具——100%由再利用材料和可再生原材料制造,100%可回收。

它是对宝马集团“生来可持续”思路下“再思考、再精减、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生动诠释。而这样的理念,再一次引领了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已经向世界做出了“双碳”目标承诺。这意味着,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将以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碳达峰十大行动”,其中之一就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明确指出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这恰恰也是宝马倡导的低碳路径。 为实现全面的减碳目标,宝马计划到2030年,将单车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较2019年水平降低至少40%,其中供应链端降低20%、生产层面降低80%、使用阶段降低50%,集团整体减少CO₂排放超2亿吨。

为此,一方面,宝马集团加快了全系产品电动化的进程,在今年推出了纯电动SUV创新BMW iX,并计划在2022年上市首款纯电动四门跑车创新BMW i4;到2030年,宝马集团预计将在全球交付约1000万辆纯电动车,届时MINI品牌将只提供纯电动车型。

另一方面,宝马集团不断创新,以全新角度重新思考汽车的未来,大胆采用新的设计流程,应用环保材料,借助创新科技和产品,在满足豪华个人出行需求的同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兑现可持续发展承诺,成为第一个提出并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豪华车品牌。

宝马循环经济“四大原则”

宝马的“循环经济”理念将减碳融入从车辆设计到生产、使用乃至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融入到所有可以看到、甚至看不到的细节,并更进一步探索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具体来说,就是在“再思考、再精减、再利用、再回收”四大指导原则下践行“循环经济”。

基于“循环设计”的理念,宝马集团从车辆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材料回收,确保车辆“生来可持续”。例如,在设计车身布线时要避免车辆电缆线束中铁和铜的混合,保证回收时材料的纯净度。车内饰件也尽可能采用单一材料,在回收再生时实现更高的回收率。 而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则是资源节约的关键一步。宝马集团正利用创新技术和科技进步减少稀有原材料的使用,如第五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将不再使用稀土。 宝马还重视材料的再利用,以创新技术和数字化科技使车辆“长用长新”。宝马正提高使用再利用材料的比例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如使用次级铝,与原材料铝相比,二氧化碳节约量约为4-6倍,而钢铁和热塑性塑料的节约量约为2-5倍。基于不同市场的实际情况,宝马集团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已经使用越来越多的再利用材料来生产制造车辆。

创新纯电动BMW iX搭载的高压动力电池中,二次镍的用量已高达50%,外壳中的二次铝份额高达30%。为最大限度减少对主要原材料的开采,2025年推出的“新世代”车型将相应地大幅增加再利用材料(如回收的钢材、塑料、铝材)的使用比例。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宝马集团计划摒弃传统理念,转向在车辆开发中“优先使用再利用材料”,即——只要材料质量和供应条件允许,一律使用可再生材料。 在不断提高原材料使用率的同时,再回收环节也十分重要。目前车辆在制造过程中平均使用了近30%的可回收和可再利用材料,未来宝马集团计划将其逐步提高至50%。同时,宝马也在探索多项跨行业合作,目前正与巴斯夫和欧绿保合作开展试验项目,共同探究如何提高塑料回收。 种种举措,印证了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的承诺,即打造“最绿色的电动车”。

与目前大多数车企将减碳重心集中在车辆生产与使用阶段相比,宝马的“循环经济”理念不仅在车辆的全生命周期践行低碳,还进一步推行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可以发挥出“循环经济”与“降碳减排”的协同作用,为汽车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思路,也为汽车行业低碳减排树立了新的标杆。

本文为中新汽车原创,欢迎小伙伴分享,媒体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处,谢绝任何媒体、自媒体以此文任何内容制作为视频、音频脚本,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AutoMan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