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生物:布局人体微生物创新药研发,首个多联配方菌药即将开展临床二期

动脉网 2021-12-30

微生物厌氧药品

1736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人体微生物数量高达百万亿个,其中80%以上的微生物分布在肠道中,80%以上属于厌氧微生物物种,总重量高达1.5-2 kg,被称为“类器官”。

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有着重要联系。

近年来,人体微生物活菌药物研究已成为医药行业最前沿、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辉瑞、BMS、武田、默沙东、基因泰克等大型制药企业纷纷布局,开发微生物活菌制药。四川厌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厌氧生物)凭借在肠道菌群和阴道菌群多年产品研发积淀,以“人菌和谐,人人健康”为理念,着力布局微生物活菌制药研发。

深耕人体微生物,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微生物非常神奇,我对其研究多年,微生物在人体分布广泛,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关联,但我们对它们的存在还有太多未知。”承磊博士介绍道。

承磊博士是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早在2015年,承磊博士就组建研究团队,开始了微生物菌群药物的研发。在厌氧微生物领域,承磊博士积累了16年研究经验,开发了厌氧微生物长期保藏技术,建立了国内最大的厌氧微生物模式物种库,分离报道了多个厌氧微生物新科新目。发现了产甲烷古菌第五条代谢途径,相关研究论文在《Nature》进行发表,研究成果对能源安全和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并在《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经过肠道菌群和阴道菌群研发积淀,2019年,在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支持下,承磊博士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成立了四川厌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人体活菌创新药研发。


四川厌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厌氧生物拥有西部地区最大的人体微生物菌株库,掌握了菌株发现、药理毒理评价、CMC工艺开发等全流程的人体厌氧微生物活菌药物研发流程,和符合CDE要求的生产流程、工艺、质量标准体系,聚焦人体微生物菌群创新药研发,面向人体肠道菌群和阴道菌群细分赛道,进行多联配方活菌药物开发。

创新微生态移植根治阴道炎,首个多联活菌药物即将开展临床二期实验

自团队组建以来,研发团队从科学性、商业性、应用落地性综合考量,选择以阴道微生物菌群研究切入活菌药物研发市场。“阴道微生物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们与女性阴道健康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厌氧生物瞄准女性阴道健康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能够为该领域带来改变。”承磊博士说道。

目前,市场对阴道微生物的研究远远不够,备受阴道疾病困扰的女性临床需求也往往没能得到满足。在临床上治疗绝经后萎缩性阴道炎的方法主要依赖口服/局部涂抹雌激素,但这种治疗手段存在促癌、耐药和容易复发等副作用,且患者的依从性低。厌氧生物从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尝试去寻找治病良方,通过重建患者阴道的微生态平衡,或许能够找到一条新的疾病治疗路径。

基于优势菌群移植的新理念,利用菌群的生态协同作用,厌氧生物开发了高密度优势多联乳杆菌群药物——“阴道用四联乳杆菌活菌胶囊”,以治疗绝经后萎缩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病。阴道用四联乳杆菌活菌主要包含四种不同的乳杆菌活菌,以模拟女性健康阴道微生态。考虑中国女性年龄、地域差异,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厌氧生物在上千种菌种中从体内有效定植生长、代谢等多维度进行筛查,通过大量体内外试验验证研发出了该款多联配方菌药,能够弥补个体菌株的生理学短板,发挥配方菌群落优势。

据悉,该款厌氧生物自主研发的Ⅰ类创新药“阴道用四联乳杆菌活菌胶囊”即将开展II期临床试验,这是我国首个进入临床研究的多联活菌药物 ,也是国内首款治疗“绝经后萎缩性阴道炎”的药品(激素除外),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临床空白。阴道配方菌药作为厌氧生物率先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项目也已经启动了美国FDA的申报工作。

承磊博士展望道:“希望公司稳步前进,夯实基础,未来在微生物创新药研发领域厚积薄发。”

建立西南最大人体厌氧微生物资源库 ,打造国际化创新菌药智造平台

依托厌氧微生物高通量筛选、保藏、评价和活菌制剂开发等全链条研发核心技术,厌氧生物搭建了西南最大的人体厌氧微生物资源库和创新菌药智造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微生物高通量自动化筛选平台、微生物配方菌药研发平台、微生物制剂生产平台,厌氧生物拥有多条自研的微生物菌群配方药物。

厌氧生物首个肠道配方菌药预计2022年下半年启动IND,在管线布局上,也有多个品种正在快速有序推进。预计未来2-3年,公司将有5-8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关于未来,承磊博士表示,厌氧生物将抓住全球微生物产业高速发展的机会,在微生物菌药研发领域持续深耕,不断优化公司业务流程,提高公司研发能力,将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打造领先的微生物菌药研发平台。

作者:王婵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动脉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