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门入驻滴滴启动审查 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了

汽车记录者 2022-01-20

电动汽车

2163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查滴滴,到底查的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点疑惑。

7月16日,针对滴滴的审查再次加码。国家网信办通知: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

这意味着,对滴滴的审查,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趋缓,反而是趋严。原本以为滴滴“生米煮成熟饭”,完成“上市”这个事实后,再和监管层协商,哪怕“认罚”,最终逐步解决这个事情。毕竟,国家向来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支持力度是非常的大的。滴滴作为出行领域以及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国家没有道理不支持它。但这一次,显然有些反常。

回到问题的本初:严重违规使用个人信息

最初,外界传滴滴被查是因为“把数据打包交给了美国”,而网信办通告滴滴下架,给出的理由是滴滴“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这两个问题看起来牛头不对马嘴。

到底应该怎么来理解?

就在7月19日,工信部通报了2021年第6批总第15批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包括迅雷、虎牙直播、汽车头条、曹操出行、爱剪辑、途虎养车等一系列消费者常用的APP,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违规搜集个人信息”,这个处罚方向和对滴滴的通告完全一致。

这意味着,国家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早在2018年3月,百度的李彦宏曾这么说:“我想中国人更加开放,或者说对于这个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说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或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样做的”。

当时很多人对李彦宏这句话口诛笔伐,但实际上,李彦宏只不过说出了中国的事实而已。但普通消费者是怎么想的呢?

小编的一位朋友这么评论今日发生的工信部通报第6批侵害用户权益App的事件:“这种公布方式没意义,应该公布没有侵害用户权益的App,结果发现,没有...”相信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有人在。

在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等方向上,普通消费者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不信任,已经到了魔幻的地步。

这样的情况在电动汽车领域并不少见。以特斯拉汽车自动驾驶或刹车失灵案件为例,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机构宣布对特斯拉的失控事件负责或者说启动调查,于是乎民间对特斯拉的不信任甚至到了妖魔化的地步。一些维权者甚至不惜突破法律的边界,对特斯拉开展他们认为完全合法甚至有些替天行道意味的维权行动,殊不知其中有不少已经突破了法律的边界,原因就是监管部门或者标准制定部门迟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背景下,特斯拉的支持者们则向前者发起了攻击,甚至向法院递交了诉状,认为前者的维权行动影响了他们作为特斯拉车主的尊贵和体面。

这种人们分不清监管在哪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其他事件或品牌身上。如早期电动汽车频发的起火事件带来的人们对汽车动力电池的不信任,至今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对电动汽车敬而远之。而行业、电池制造商等,则一直在传播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好处,监管部门也密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电动汽车消费。而监管或行业的标准却一直难以让人信服,由是造成了消费者对电动车企业的不信任,在一段时期内同样达到了妖魔化的地步,甚至会让人产生整个电动汽车产业行将崩塌的错觉。

回到滴滴这个事情身上,由于标准的缺失,或者说监管上的随机性,甚至使得人们完全相信滴滴向美国提交了用户数据。

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于一些企业当中,比如2020年发生的瑞幸刷交易订单的事件,很多人认为瑞幸这样的事件,也不过是小菜一碟。

上汽集团欧洲公司副总经理刘新宇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在这边(欧洲,笔者注)逐步开始提升我们MG在法国乃至辐射欧洲的整体策略,在短短三个月以内,社交媒体关注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因为在欧洲没有水军,都是实名的,大家觉得数字不是那么起眼,但是还是蛮不容易的。”刘新宇关于“水军”的这一演绎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和转发。意味着国内的水军之盛,一言难以蔽之。

由此,滴滴是不是把数据打包给了美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如今,国家七部门入驻滴滴进行审查,与其说在审查,不如说实在拯救类似像滴滴这样的企业及整个的行业。如果不能做到合法、合规,又何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呢?

监管在行动

一直以来,国人听到最多的,是美国SEC或者浑水这样的机构调查或者做空中国的公司,但中国的监管部门查自己的企业,尤其是远赴海外上市的“明星企业”,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但近年来,这种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

2020年11月,上交所宣布了网贷公司蚂蚁金服终止上市的通知。蚂蚁金服被终止上市之后,后知后觉的公众才明白蚂蚁金服网贷业务的一些细节:以30多亿的资本金,通过杠杆及循环放贷的方式,把资金滚动到了3600多亿进行放贷。

宣布蚂蚁金服终止上市,只是这系列事件中的一件。中国的科创板开板于2019年6月,一年之后共140家企业登陆,但最终终止IPO的企业也不少,2019年为23家,2020年近30家,2021年前4个月就多达34家。

2021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因阿里巴巴在中国境内网路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对阿里巴巴进行182.28亿元的处罚。这是国家监管部门迄今为止开出的反垄断的最大罚单。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在一系列监管之下,7月14日,多方媒体报道称,腾讯和阿里握手言和,考虑互相开放系统且已经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计划。这是国家的反垄断执法为消费者带来的最显著的好处。

就在滴滴赴美IPO的前夕,7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对互联网领域22起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开出顶格处理的罚单,阿里、腾讯、美团、滴滴全都被罚。

一个更加有利于消费者的监管、企业环境正式来临。滴滴出行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被审查,意味着一个更加合规、合法的滴滴将会诞生。届时,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有更强的实力参与真正的全球竞争。

靠实力竞争的时代来了。良好的监管,将把中国企业带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汽车记录者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