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鱼塘”里又添丁:造车、卖光伏、造房子,究竟藏着多少跨界技能?

车圈学徒 2022-03-10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汽车

6011 字丨阅读本文需 14 分钟

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被外界称为“超级工程师”,如今,比亚迪的“鱼塘”里又多了条盖房子的鱼。

一、比亚迪跨界搞建筑

在当今时代,跨界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中,这不最近比亚迪在建筑行业的一个跨界行为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比亚迪中标贵阳某项目总承包,对比很多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议论纷纷。

比亚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注册资金伍亿元整,是比亚迪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建设工程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贰级、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贰级、防水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贰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贰级、特种工程专业承包不分等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叁级等资质,施工劳务施工劳务不分等级等资质。

目前,比亚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管理技术人员142人,一级建造师、造价师57人,拥有中高级职称200余人,各种技术技工248人。对混凝土预制构件、钢结构、模具等产品具有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等全过程生产能力。

二、比亚迪的跨界玩得有多溜?

三洋、索尼们觉得比亚迪在造电池的时候,比亚迪却一头扎进汽车圈了,吸引来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为其站台,还一度将自家的新能源汽车送上全球销量冠军的宝座。

上汽、吉利们以为比亚迪在造车的时候,比亚迪又去卖光伏,甚至把光伏出口到美国、南美、欧洲等各大市场,生意遍地开花。

当大家猜测比亚迪还能秀什么操作时,比亚迪又在2020年疫情时期,7天造出口罩机,日产500万只口罩,摇身一变成了成为全球最大量产口罩工厂!

比亚迪一次次用惊人的成绩,向外界证明:跨界,我们不仅是认真的,还是优秀的。

1、比亚迪从电池跨界到汽车领域,要从2003年讲起。

2003年前后,跨界造车的现象扎堆出现。连和汽车八竿子打不着的家电行业,也呈现出造车狂潮。

美的、春兰、波导、格力、格林柯尔纷纷投入造车的怀抱,奥克斯甚至宣布“投入80亿元资金进入汽车业,最终实现45万辆的年产能”。

而彼时的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王传福在国内的电池市场找了一圈,觉得没有对手,很无聊。

王传福想到扩张版图,可环顾周遭,发现做手机是和客户抢饭碗;搞家电,是变相送自己到价格战的战场;干房产,门槛太低,一批人挤破头竞争也不是他的风格,思来想去,他留意到汽车市场这块香饽饽。

经历1990年代车市的过渡期之后,2000年代的中国汽车市场开始飞速发展。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预计,2003年中国汽车销量可能增长15%,而2003年结束时,汽车销量增速比预计的还要高出一倍多。

于是,王传福对外宣称,这辈子就干汽车了。接着,他马上行动,要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入主造车业。

但从电池到汽车的跨度太大了,反对声潮水般涌来,一些公司元老对造车持反对态度:“我们没有技术,我们能行吗?”

王传福对此不以为然:“一辆上百万的车其实就是一堆钢铁和塑料”。

同时,外界嘲笑王传福:“一个做电池的能做出什么汽车?”资本市场也不待见他,疯子才会接手秦川汽车这个烂摊子,何况此前奥克斯、波导等外行造车,哪个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投资者们压抑、不解、愤怒,他们不断骚扰王传福,电话都快要打爆了。

一位基金经理威胁他:“王总,我们就是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之后,基金经理们争相抛售比亚迪的股票,几天时间内,比亚迪股价腰斩。

面对内部质疑,外界嘲讽,资本市场没信心,股价三连跌……坏消息一连串,但王传福不因此动摇。

他坚信电动车的未来,自信地说:“我造车是因为看好电动车在未来的发展,而我所掌握的磷酸铁电池将会在12年后独霸江湖”。

最核心的是,他看到中国汽车业的痛点。

他看到,中国面临“三个70%”的挑战:中国进口石油超过70%,70%的进口石油经过南海运输,交通运输领域消耗70%石油。

从这来看,王传福不缺乏战略眼光。但可惜的是,王传福进入汽车行业时,最多只能算是个汽车爱好者,以至于被问及是否懂汽车时,王传福回答:“我喜欢车,我看了上百本关于汽车方面的书”。

2003年,比亚迪投入1亿巨资,研发出316车型,并请来各地经销商评审。万没想到,这款能让人“丑哭”的车型把经销商们吓走了。

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搞出来的却是劝退外行的车,王传福狠下心来砸掉样车,决定走起照猫画虎造车的路子。

2、星辰大海

90年代,红旗、夏利等车企只能借助海外品牌技术打造车型,这种状态被称为“借鸡下蛋”。到21世纪初,国内车企刚摆脱这种状态,但苦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许多车企选择了模仿成熟车型设计。

甚至,吉利与丰田、奇瑞与通用、长城与日产之间接连因此爆发知识产权纠纷,连人民网、人民日报都感慨:“如何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仍值得自主品牌企业认真研究”。

比亚迪也明白,短期内造出“好车”太难,开始采用“逆向研发”的思路造车。

比亚迪购买大量二手车,供员工拆解、测量、分解、检测,很快就造出第一款比亚迪F3,比正常技术路线省去1/3的经费和大量时间。

2005年,比亚迪汽车F3下线,却一度被质疑模仿丰田花冠的痕迹太严重,甚至有车主一买回去,就抠下车标,换上丰田花冠的。

不过,王传福认为这不是抄袭行为,也没有侵犯任何人的专利。

他说:“我们的确大量使用了别人的非专利技术,但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规避”。

诚如其言,比亚迪在规避专利上很有一套。

比亚迪副总裁廉玉波说:“我们每年要拆很多车,有专利就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并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裸车制造过程中,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避免采购零部件太贵,并结合中国劳动力廉价的现状,自建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线降低成本。

最终,F3将价格打到了丰田花冠的一半,并在比亚迪的“店海”战术加持下打开销量,还在2007年突破15万辆的销量,创造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记录。

可是,其他车企不懂F3低价的原因。

面对F3的低价,丰田专门把F3拉回厂研究,奇瑞也曾把F3搞回去琢磨,以为是对丰田花冠的拙劣模仿,但几年后,让奇瑞惊讶的事情发生了,F3的制造工艺快速成熟起来了。

对此,一位从事汽车设计的资深人士认为,比亚迪的模仿有三大特点:

第一是集中,不盲目上车型,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拳头产品上;第二是明目张胆,选择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产品“抄袭”;第三是精细,成本和质量控制严格,学习能力极强。

接下来的几年,比亚迪的好运还在持续。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无数企业连救命稻草都找不到半根,美国通用汽车宣布破产,韩国双龙汽车陷入一筹莫展的窘境中……

但就是在这时,巴菲特投资了比亚迪,甚至想入股20%被拒、只能入股10%后,还赞美王传福:“有非常多的伟大的想法,并且他也非常擅长把这些想法变为现实。”

有了股神的加持,加上中国推出的刺激汽车行业经济的政策,200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超越奇瑞、吉利等车企,从2008年的17.09万辆跃升至44.84万辆,王传福也体验了唯一一次中国首富之旅。

基于2009年比亚迪创造的辉煌,比亚迪将2010年的销量目标定为80万辆,超越北京现代、东风日产等主流车企,并在2011年前后,一鼓作气进军光伏、云轨等行业。

至此,如果从比亚迪取得的成绩来看,它是个不折不扣的优等生。

但在此后,比亚迪的试卷上,开始出现一个个醒目的叉号。

3、走下神坛

比亚迪遭遇的低谷,从2010年开始越来越明显。

当时,汽车巨头重组、2009年后的经济复苏,推动着2010年的中国车市走到上坡路,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180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44%和32.37%,产销刷新全球历史纪录。

而比亚迪,却因为战略失误,销量逆势下降,即便后来把销量目标下调到60万辆,还是没能达标。

为确保新能源车资金充足,王传福大幅度削减传统车型的研发投入,试图扩大产能以求取更多利润,把新产品的上市时间一推再推。

同时,比亚迪大量招兵买马,四处融资,员工也从2009年的9.7万人激增到次年的18.3万人。

然而,只靠F3和F0撑场子的比亚迪,为完成销量目标开始向经销商压库存,经销商库存积压问题严重,资金链处于危险境地,怨声四起。

比亚迪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的弊端开始一一出现。

汽车业务上,销售体系失控,汽车销售仅完成2010年全年目标的85%;汽车质量问题频发,2010年有308家经销商退出比亚迪,比亚迪口碑猛跌;股价大跌;《比亚迪大败局》、《比亚迪教训》等负面报道广为流传。

比亚迪的光伏业务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其动作频频,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从矿石、工业硅、高纯硅、多晶硅、切片、模组、安装、太阳能电站,到太阳能电站里的电池储能……

但不巧的是,欧美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制裁,让中国光伏行业“一片涂炭”,行业翘楚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先后破产,比亚迪的利润也打了水漂。

同时,限于行业整体形势,光伏业务没有形成良好的“造血”机制。比亚迪的光伏业务需要传统业务持续“输血”,这一度拉低比亚迪的净利润。

受到光伏等业务的拖累,比亚迪的净利润从2009年的40.8亿元暴跌到2012年的0.8亿元。雪上加霜的是,比亚迪在2012年经历了一波高管套现狂潮,公司股价一度跌幅超过3成;汽车业务也受到打击,年销量45万辆,同比增长不足3%。

王传福不得不直面外界的批评指责。

他多次承认自己犯的三个错误:1、渠道扩张过快,忽略了经销商质量;2、产品品质有待提高;3、品牌宣传不够,没有着重打造品牌内涵。

此后,比亚迪花了三年时间,对三大错误进行调整:

1)改正过去重视发展速度的企业重心,转而加强渠道、品牌和品牌建设。2)比亚迪开始对“垂直一体化”进行调整,关掉了模具、橡胶等竞争力欠缺的业务。3)大量采购先进设备,代替了以往劳动力红利下的人海战术。

2013年,比亚迪将销量目标定为50万辆,增速约10%,同时收缩销量网络,1200家的经销商数量也被降到了800家。

风雨飘摇的比亚迪,期盼通过自我革命,找到更光明的未来。

4、难得清醒

局势似乎在朝好的方向变化。

2013年,因为石油危机、能源问题,国家开始大幅补贴新能源汽车,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13年-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就从1.76万辆暴增60倍,达到77.7万辆,在2015-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连续占稳世界第一的宝座。

然而,在欣欣向荣的表象下,却是暗流涌动。

新能源汽车补贴,成了一些人牟取暴利的手段。《经济观察报》曾报道,高额补贴、不够严格的监督制度下,“骗补”者大量出现,某工厂的两位员工,辞职后去做电动车改装公司,一台车赚十几万补贴,一年挣几个亿。

甚至,社会上出现了“左手卖、右手买”的骗补方式,“部分投机企业在造车的同时私下成立租赁公司,生产出的电动车转手就卖给了自己的租赁公司,从左手倒到右手,补贴也跟着拿到手”。

补贴本是用于给广大车企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展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早日实现弯道超车,而骗补大量出现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形势远看光鲜亮丽,但走近一看,会发现to B和to G业务多的是,to C业务少得很。

在投机者疯狂敛财的时候,比亚迪却在认真造车,201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也悄然变动着。

2013年,特斯拉夺得“首个盈利电动汽车企业”称号,缔造了当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神话;比亚迪在美国加州建设工厂,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走得最远”的中国车企,其纯电动汽车e6作为出租车在全球14个城市使用。

王传福想要做的,是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领头羊,他将这一年看作比亚迪“二次腾飞元年”,他认为,家庭消费一旦起动,比亚迪“分分钟”可以造出“特斯拉”。

紧接着,到骗补假面具被揭穿的时候了。2016年,四部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排查的93家企业中,骗取补贴的高达72家,近乎群体式骗补,涉及金额超92亿元。

在其他企业薅羊毛时,比亚迪却在大刀阔斧地改革。

它大面积切换外部供应商、缩减事业编制、拆散亲手打造的垂直一体化模式,保持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重视,还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

同时,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开始随着补贴红利高速增长。其2014年至2016年的中期业绩显示,当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2.18倍,1.2倍与1.61倍。

销量的不断增长,把比亚迪推到了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宝座,同时,其太阳能业务也迅速发展,产能达到1.5GW。

5、多元化的挑战

解决完垂直一体化等方面出现的难题,取得销量上的成功后,多元化又开始给比亚迪出难题。

2017年,补贴大规模退坡突然来袭。新的补贴政策,抬高了整车能耗、整车续驶里程等方面的要求,并建立了市场抽检机制。

中通客车、安凯客车等拥有新能源客车业务的车企都出现了业绩滑坡现象,知豆、康迪等微型电动车的销量断崖式下跌。以知豆为例,其2018年8月374辆的销量,相比去年同期的5018辆,锐减了92.5%。

虽然比亚迪以2017年超11万辆的销量,夺下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四连冠,但对比新能源乘用车69%的涨幅,其13.4%的涨幅着实堪忧。

比亚迪多元化的挑战不止于此。

比亚迪虽在2007年就推出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稳居国内第一,却因为垂直一体化模式对市场反应不敏感等原因,错过了保住冠军地位的机会。

王传福认为,“比亚迪的电池暂不会对外出售,我们要保持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领先地位”,比亚迪的电池长期只自用不对外出售的策略,间接成全了宁德时代,让其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幸运的是,比亚迪于2020年研制出刀片电池。其相比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体积小、容量大、安全性高,缓解了电车用户里程焦虑,帮助比亚迪提高了销量,为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扳回一城。

除了刀片电池,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也在低能耗、经济性方面,解决了消费者用车的痛点。

两者加持下,2021年5月到11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屡创新高,从突破3万辆持续上涨到了突破9万辆。

其“我就要打10个”的销量海报注明着,10月比亚迪新能源销量=(小鹏+蔚来+理想+威马+哪吒+零跑+广汽埃安+极氪+大众ID.+岚图)×1.2。

在光伏领域,比亚迪同样饱经风霜。

“双反”过后,比亚迪持续亏损,甚至将光伏业务和其他电池业务合并在年报中,让人难以琢磨其光伏业务是否亏损?

不过,据外界分析,自比亚迪2008年进入光伏行业以来,其光伏业务曾在数年间,每年亏个七八亿。

但比亚迪并未就此罢手。

它不仅完成了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全产业链技术的布局,还结合太阳能、储能的技术,推出其独有的“光储一体化”商业模式,甚至将光伏项目拓展到印度、南美等地。

此外,对于云轨,其占地铁五分之一的成本,超10万亿元的潜在需求,给了比亚迪大笔投资云轨系统的信心。

汽车评论人宋楠这样解释比亚迪对云轨的成本控制的,他说:“除了材质、轨道梁轻量化带来的成本降低之外,云轨无论是车身、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还是它的专用储能电站等,都是利用比亚迪自身现有生产线进行加工生产,无需受制于人”。

王传福也对云轨技术寄予厚望,他希望通过云轨业务,再造一两个比亚迪,用云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比亚迪在2011年组建了上千人的团队,研发云轨。到2016年,比亚迪举办的“云轨”列车首次发车仪式上,王传福表示,“轨道交通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中国还没有民营企业涉足轨道交通的先例,比亚迪要敢想敢拼,敢为天下先”。

然而,政府的一纸公文下来,比亚迪的云轨直接叫停。2019年,比亚迪的云轨业务被放入分产品里的“其他”,业务收入仅5.8亿左右,下跌近7成。

比亚迪开始积极开拓轨道交通的海外业务。

其和菲律宾的合作伙伴达成推广3.0交通解决方案的合作,与巴西的萨尔瓦多市、圣保罗市签订修建云轨的单子,和柬埔寨签署云轨合作协议……

如今,比亚迪掌握了轨道、电机、电控、车身等产业链核心技术,独立完成了整车、轨道、车站等各项建设,其云轨更是具有100%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过去,外界曾认为,比亚迪以往数年的产品线超长,却难觅一款拳头产品。但2020年后,比亚迪用实力让这些人改观了:自研自产IGBT 4.0车规级芯片,打脸台湾教授“大陆造不出高端芯片”的言论,口罩创汇,刀片电池的问世,无一不让人惊叹比亚迪的能量超乎想象。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王传福过去吹的牛。

王传福已经养了近30年的“鱼”,比亚迪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海王”。不只是生产汽车,还深耕IT、新能源和代工等领域,甚至是口罩。无一例外,比亚迪在它涉足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取得了成功。王传福自信地表示,比亚迪在各个技术板块都有成为“独角兽”的潜质。

在世人看来,那个从安徽无为县走出来的穷小子似乎无所不为。曾有人问,比亚迪的边界在哪里?

王传福神秘一笑,只说了四个字:“我先不说”。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启程学院V造价学堂,李博士的投资日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车圈学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