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检测+机械+生命科学上游】如何把握机械行业投资的春天?

5332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做投资最核心的就是高效率且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大多数人获取市场动态信息是靠券商的研究报告,但研报专业性强、文字晦涩、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对于个人投资者,怎么才能快速找到研报中的有用投资信息?

「每日研报精选」这个栏目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直观、易读、易懂的研报解读。你可以简单理解成精选版的脱水研报,每天花5分钟,就能快速了解当天的热点研报,以及研报中最需要关注的投资点。

来看3月15日的3篇精选研报:

浙商证券-《新冠抗原检测行业专题报告:政策落地,空间可期》

一、抗原自测,缘何成主流

1.奥密克戎变种爆发,检测需求溢出加速抗原市场打开,政策推动下抗原检测产品受到倚重。

 

2.复盘海外新冠抗原检测产品推广历程,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注册门槛构建竞争格局,先发优势有助抢占市场。海外各国难易不一的注册审批门槛,构建了各国不同的市场竞争格局。获批较早的企业能够在疫情爆发期间获取大订单,迅速抢占市场。

 

二、国内市场:相较海外市场的“同”与“异”

1.同:疫情加剧,政策出台,市场打开。与海外经历类似,香港严重的疫情迫使特区政府开始大规模推广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应用。

2.异:防疫政策或将持续严格,检测需求溢出或有限。就目前国内的抗疫形势而言,虽然存在部分区域、部分时期的医疗资源紧张,但总体上核酸检测能力在我国强大的跨区域资源调配能力下仍充足。

三、市场空间:当前约150亿,潜力空间近千亿

首先考虑《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的通知》中的三类场景,我们测算在中性假设下每年检测的市场空间约为50亿元,试剂的市场空间约为100亿元。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卫计委数据,我国2020年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约97万所,年接诊约36亿人次。我们按此数据测算,假设其中仅5%具有核酸检测能力,而在接诊人群中,出现类新冠症状的患者占比为4.4%,则对应每年共需进行抗原检测约1.49亿次。

2)隔离观察人员:根据公安部数据,我国2021年出入境人次为1.28亿人次,我们假设2022年国际出入境人次下降至1亿,其中一半为入境人次,按照《方案》要求前5天需每天进行一次抗原自测则对应一年消耗试剂盒2.5亿人份。其他非入境隔离观察人员主要与疫情形势及密接情况相关,我们在乐观、中性、悲观情形下分别假设消耗抗原自测试剂0.6、1.2、1.8亿人份,合计全年共消费自测试剂3.1、3.7、4.3亿人份。

3)居民自测:在相关配套政策未落地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其主要应用或在于所处区域内出现确诊时部分居民的分流检测,因此与区域内非入境隔离人员消费量正相关,简单预计为其一半,即对应全年共消费自测试剂0.3、0.6和0.9亿人份。

中性假设下对应每年检测的市场空间(按照万孚生物抗原试剂集采中标价计算)约为112亿元,试剂的市场空间约为48亿元。就以上测算结果来看,仅考虑《方案》中三类群体现阶段所打开的市场规模较小。随着后续政策的落地以下市场空间有望后续打开。中性假设下对应每年检测的市场空间约为620亿元,试剂的市场空间约为380亿元,合计潜在市场空间近千亿。

四、相关标的:先发、性能、质控、产能及渠道五维度筛选

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我们参照海外经验,从先发、性能、质控、产能及渠道五维度进行思考:

先发优势:我们认为,国内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市场空间尚未完全打开,但由于无法确定产品审批窗口是否、何时将关闭,现有的产品获批企业或仍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性能:随着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应用范围的扩大及防控要求的不断提升,势必对于其灵敏度、特异度等参数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需注意未来门槛提高的末位淘汰风险。

 

质控:在扩大生产中如何把控产品质量,缩小批间差是产品放量中的关键。前期由于海外订单爆发,部分国内企业出于抢订单目的通过大量招工短期扩产,但容易带来产品的质控风险。

产能:考虑到当前海外供需缓解,国内市场逐步放开,我们认为当前产能重要性已下降,也为企业带来了打磨产品,把控质量的窗口期。

渠道:根据公开新闻,目前已有获批厂商与连锁药房合作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具备良好销售渠道能够令企业在产品推广中事半功倍。

五、风险提示

1)政策不及预期风险;

2)产品质量风险;

3)市场竞争风险等。

银河证券-《机械行业春季策略:把握稳增长主线,自上而下精选α》,本期核心看点有:

1、2021年11月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增长政策持续出台。2022年初,市场稳增长主线凸显,直接受益于稳增长的建筑建材板块表现突出,机械设备作为大中游行业,也将从不同方向受益于稳增长。

2、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部、发改委和银保监会相继表态支持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展望2022年,根据银河建筑组的预测,预计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5%,全年增速为3%。

3、2021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为13.5%,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驱动力,但2021年三季度以来边际放缓,制造业PMI指标也在2021年9月和10月出现了位于荣枯线之下,市场也产生了对制造业投资边际持续放缓的担忧。我们认为2022年制造业投资将继续承担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

 

机床行业

1、制造业复苏,机床行业景气持续。2021年1-12月,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同比上涨13.5%。从前瞻性的指标PMI来看,2022年2月PMI指数为50.2%,连续4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我国制造业景气度依然保持韧性。

2、今年2月,国常会提出多项减税和支持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自去年起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预期制造业扩张趋势有望延续,利好机床行业发展。

3、机床属周期性行业,过去十年机床行业整体处于下行周期,得益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2021年我国机床行业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回稳向好趋势。另一方面,机床使用寿命一般约为10年,2011年行业需求达到最高点,预计自2021年起存量机床更新换代需求将显现,未来我国机床行业有望持续上行。

4、2020年中国机床消费额为213亿美元(人民币1350亿),占全球约31.9%。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机床生产和消费国,但大而不强,机床核心零部件如数控系统、高端机床如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依然严重依赖进口。

5、2021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共932家,金属成形机床543家,行业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受低端市场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国内机床行业亏损企业较多。随着制造业强链补链的推进,行业集中度提升以及向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朗。

6、我国机床刀具市场需求景气向上。机床刀具为典型的工业耗材,全球市场规模在2000亿级别,每年稳定增长,中国市场规模在400亿级别,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

 

7、近年来,随着制造产业升级,我国机床数控化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数控刀具占比有望随之提升。在全球刀具市场中,硬质合金刀具占主导地位,2020年占比63%;我国硬质合金刀具占比逐年提升,2019年产值比例已反超高速钢,达到47%,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

 

8、我国刀具市场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主要分为欧美、日韩、国产三大阵营,全球龙头山特维克在国内市场市占率仅为7.41%,国产龙头株洲钻石市占率3.17%。制造业升级背景下国产品牌技术进步,高端产品占比提升,叠加本地化服务优势,我国高端刀具国产化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传统产业低碳化

1、“十四五”期间,钢铁、焦炭、水泥等重点行业将进行清洁生产改造。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将选择10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工程建设。

2、至2025年清洁生产改造合计投资约3400亿元,年均投资额850亿元。其中,1)钢铁行业,将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和4.6亿吨焦化产能清洁生产改造,按投资额260元/吨计算,总投资额为2574亿元;2)建材行业,按100元/吨投资额计算,8.5亿水泥熟料清洁生产改造需投资850亿元。

3、202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56.80%。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煤炭占比逐年下降,但仍是消费主体。因此,推动传统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4、“十四五”期间,将从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等方面对煤电机组进行改造提升。为支持相关设备和技术的改造升级,国务院设立了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5、未来4年煤炭清洁利用投资总额约423亿元,年均投入100亿元以上。

1)节能改造方面,参考河南841万千瓦煤电机组节能综合升级改造总投资额6.95亿元,“十四五”期间3.5亿千瓦节能改造总投资为289亿元;

2)供热改造方面,参考淮南市淮浙煤电4X600MW纯凝机组供热系统改造投资额6494万元,为实现5000万千瓦的改造规模,需投入14亿元;

3)灵活性改造方面,按照30-90元/千瓦投资额计算,为完成2亿千瓦的灵活性改造,投资额将达到约120亿元。

工业机器人

1、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为38.4万台,相比上一年仅增长0.3%。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工业机器人需求反弹,全球运营库存约350万台;202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将达到43.5万台,同比增长13%。

2、在2020年疫情的不利影响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逆势上涨,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装机量在全球占比43.90%,相比上一年增加6.26pct。

3、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约168,000台,同比增长20%;中国工厂运作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创纪录的943223台,同比增长21%。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全年产量366044台,同比增长44.90%。


4、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2020年达到246台/万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2倍,但与其他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一方面,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另一方面,产业升级导致低技术、重复劳动工作减少,叠加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现状。

5、从下游应用来看,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连续第五年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应用行业,2020年销量接近6.4万台,同比增长50.2%,占中国市场总销量的37%,汽车和3C产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主攻领域,“机器换人”计划将加速进行,对工业机器人的增量需求空间可期。

6、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根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随着下游产业需求的提升,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将稳步提升,2022年市场规模预计可实现552.3亿元。

7、目前我国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3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36%、24%和12%,国内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市场依然由国外品牌主导。

8、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技术差距不断缩小,产业链国产替代进展加快,上游核心零部件和中游工业机器人本体涌现诸多优质企业,叠加国外疫情对国产替代进程将持续进行。

安信证券-《生物医药行业专题报告:生命科学产业链上游系列研究之应用图谱篇,生命科学上游工具库,黄金赛道“卖水人”》,本期核心看点有:

一、生命科学服务

伴随下游需求的逐步释放,生命科学服务行业“卖水人”的投资逻辑逐步强化。

覆盖的客户:

科研客户:高校&科研院所

工业客户:抗体药物、细胞/基因治疗、疫苗、体外诊断

二、抗体药物上游产业链

市场规模:根据 Frost & Sullivan,2020 年中国单克隆抗体市场规模为 411 亿元人民币, 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945 亿元人民币,2020-2025 年的年 复合增长率达到 36.5%。

抗体药物的研发:

1)经历靶点筛选与验证、抗体制备与筛选、 抗体功能验证、临床前研究等阶段。

2)涉及大量仪器设备、试剂及耗材的使用。

抗体药物的生产:

1)上游工艺:细胞株开发、细胞 培养与监测等。

    下游工艺:层析、过滤、质量控制、 分装运输等环节。

2)单克隆抗体生产中,培养基、一次性反应袋、层析填料、滤膜等消耗性原料用量最大,是影响生产成本的关键材料。

三、细胞/基因治疗上游产业链

1、细胞治疗:通过改造患者自体细胞进行治疗的方法。因针对不同患者进行定制化开发,故具有研发生产一体化的特点。

市场规模:根据 Frost & Sullivan,预计中国细胞治疗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的 13 亿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584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53%。

CAR-T 细胞疗法为例,核心工艺流程含:T 细胞分选、 病毒载体生产、T 细胞激活并转导、CAR-T 细胞扩增、质量控制、制剂及运输等环节。

定制化的属性导致 CAR-T 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参考文献《Cancer Therapy and Prevention》,目前每例 CAR-T 治疗的可变成本达到 46,397 美元, 其中主要涉及病毒、磁珠、一次性管路、细胞因子、培养基等关键试剂耗材。 

2、基因治疗:将外源基因通过病毒载体递送至体内, 进而解决基因缺陷问题的治疗方式。

市场规模:根据 Frost & Sullivan,预计中国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的 2.68 亿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179 亿 元,复合增长率达到 276%。

AAV 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为例,核心艺路径包括目的基因制备、病毒载体构建、重组病毒生产、重组病毒纯化、质量控制、制剂及运输等环节。 

四、疫苗上游产业链

市场规模:根据灼识咨询,中国疫苗市场规模由 2015 年的 251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640 亿元,并预计将于 2030 年进一步增长至 2,071 亿元(COVID-19 疫苗除外),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2.5%。

灭活疫苗为例,传统疫苗的研发环节包含:病毒株筛选、病毒扩增、病毒纯化、病毒鉴定等;生产环节包括:细胞培养、分离纯化、质量控制、分装运输等。涉及大量仪器设备、试剂及耗材的使用。

mRNA 疫苗为例,新型疫苗的研发环节包括:靶点筛选发现、mRNA 生产、mRNA 纯 化、mRNA 递送等;生产环节包括 :DNA 模板制备、体外转录及修饰、 递送工艺、分装运输等。涉及大量仪器设备、试剂及耗材的使用。 

五、体外诊断上游产业链

体外诊断:通过对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进行体外检测的诊断方式。根据反应原理,可以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

市场规模:根据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从 2015 年的 362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71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8.5%。

体外诊断的上游原料:核心反应体系、信号体系、反应环境、 反应载体。

根据菲鹏生物招股说明书,体外诊断整个上游的市场规模约占诊断试剂和仪器出厂口径的 25%左右,约占整个终端市场的10%左右。 

重点关注:关键原料,新冠带动的进口替代。 

六、风险提示

进口替代不及预期;

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研报原文可以添加妙妙子微信(huxiuvip302)获取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妙投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