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亿“芯片巨兽”核心人员离职,AI大牛为何掀起离职潮?2021大厂AI Lab现状盘点

人工智源库 2022-03-21

离职证明技术大牛寒武纪

2735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3月14日晚,寒武纪科技股份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公司核心技术骨干,寒武纪CTO梁军由于“与公司存在分歧”,已经从寒武纪离职。受此影响,自公告发出后,寒武纪股价暴跌18%,市值已经蒸发了36个亿。

外界更是对梁军放弃数百万股票离职一事充满好奇,甚至引发对于寒武纪本身盈利能力、未来发展的质疑。

一个月前,理想汽车也发生了件类似的事。

理想汽车在2月2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首席技术官王凯因个人原因离职。

入职仅17个月便离职,这不得不使外界担忧理想汽车的技术研发进展是否会受到干扰,尤其是对即将上市的第二款车型的影响。

虽然在两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之后,寒武纪和理想汽车都异口同声地说,对公司研发并无重大影响。但这些科技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还是引发了诸多讨论,这些技术大牛为何离职?他们的离职到底会对公司影响多大?而离职之后,他们又都去哪了?

1、梁军何许人

据悉,梁军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历。

在加入寒武纪前,梁军曾在华为长期任职近20年,历任工程师、技术专家等职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2017年梁军从华为跳槽到寒武纪,担任副总经理兼CTO。梁军在寒武纪负责主要AI芯片的技术研发。在任期间寒武纪推出了旗下授课7nmAI芯片思元290。

公告显示,梁军任职期间参与研究并申请个发明专利138项、PCT10项,其中的是14项发明已经得到授权。在公告中寒武纪表示这些知识产权所有权均为公司,梁军的离职不会影响到公司产权的完整性。

近年来,寒武纪自身发展陷入瓶颈期。此前便有传言称寒武纪高层不和。

2020年寒武纪在科创版正式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AI芯片公司。上市时,寒武纪首日股票涨幅达到290%,市值一度冲破千亿大关。但彼时寒武纪就已经面临持续亏损问题。

2、离职背后的“权、利”冲突

一般而言, 工作岗位能够直观反映相关人员在企业研发体系中的重要性。所以,技术人员是否处于核心工作岗位,是认定核心技术人员的首要因素。简单来说,判断是否为核心技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是否处于核心技术岗位、是否做出了重要科研贡献、是否具有突出的工作经验。

据公开资料显示,梁军是在2017年加入寒武纪担任CTO一职。供职于寒武纪期间,梁军参与研究并申请发明专利138项、PCT10项,其中14项发明专利已授权,其余仍处于审查阶段。

加入寒武纪之前,梁军先后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就在加入寒武纪并担任CTO后的第一年,寒武纪就与梁军前东家华为,在手机终端芯片业务上展开了IP授权合作。

对于此次梁军的离职,寒武纪在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公告中称,“与公司存在分歧”。

一家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就会引发巨大市场轰动,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个企业本身所处的行业就存在巨大的争议点。比如梁军离职引发的对寒武纪本身业务的质疑,其实也是全行业普遍面临的商业化落地问题。

因此,在外界都在关注AI落地难的时候,梁军这样一个既有技术背景,又曾为寒武纪牵线带来重大商业化进展的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引发巨大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2、技术高管出走引发的公司震荡

如果说梁军离职引发的震荡是个例的话,那普遍意义上,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上述证券行业人员分析称,从技术研发本身考虑,核心技术高管的出走,可能会导致公司技术研发方向或战略的变动或摇摆;从技术研发团队管理的角度考虑,核心高管出走,有可能陆续带走一批中层技术骨干,毕竟这个在技术团队里还蛮常见的。

孙彦军则认为,核心技术人员的出走,得具体看其在公司战略中的价值。如果公司的技术方向在变,原有技术骨干不一定能跟上新方向,那老技术人员的出走可能会给新人空出机会。

3、2021年各家大厂 AI Lab 的现状如何?「一句话,名存实亡。」

拿着最高的职级,干着永远没法落地的项目。评价机制、同行压力,研究也内卷。

提及国内顶级AI Lab, 首先想到的便是三巨头BAT。

达摩院半死不活、腾讯优图沦落为内部算法外包、百度AI Lab在Andrew离职后一蹶不振。

还有字节 AI Lab 直接变成业务中台。

与国外Deepmind、FAIR、Google Research等实验室对标,国内大厂的 AI Lab 真实处境又如何?

在百度研究院,研究员们仅仅是纯粹做研究,没有任何工程压力。

考核就以论文数量和质量为KPI。纯研究团队规模较小,采取小而精的模式。

在腾讯,不仅只有AI Lab,还存在很多Lab。

总体上说,他们研究方面虽然会明确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KPI,但是有很大的同行压力。

腾讯前AI Lab主任张潼表示,「对于内部考核指标,其实还是相对比较宽松,主要会关注paper的发表和产品的应用。」

阿里达摩院是以业务为导向的研究,不仅兼顾业务还得兼顾研究,相较于百度和腾讯,业务压力比这2家都大得多。

再来看字节AI Lab,网友表示,「纯粹挂羊头卖狗肉,算是业务压力比较小的业务部门。」

总之,国内大厂实验室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评价研究员的机制」不够清晰。

现在大厂不会再单纯去比较论文数量,而是以「影响力」为指标。

论文数量不在仅仅是考核的指标,影响力也成为各大厂的评判研究员的标准。

但是影响力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最后还是依据引用量、论文数量、比赛奖项等标准。

此外,内部的同行压力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有人一年5篇顶会,其他人就会使劲投,研究就逐渐变成了短平快的工作。

BAT这样顶级实验室正处于尴尬处境,同时国外AI Lab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反思国内大厂,「不缺钱也不缺人,缺的是有远见的领导者,无畏的决心和健全的AI工业体系。」

正如一位网友的经典总结,

「简单来说,大厂需要的是大牛的光环,大牛需要的是大厂的经济回报和数据资源,一旦不匹配的就会好聚好散。」

4、大牛的光环没了,大厂的未来何在?

AI大牛纷纷离职,网友道真谛: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其实,大多大厂AI Lab开始会打着「不做业务,只做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的旗号。而事实呢?

对于高层/资本家来说,时间一长看到自己付出的投资并未得到回报,还面临着落地,竞争对手等内外界多方面的压力,就容易产生动摇。

对于许多科学家们来说,学术首位。

当两者冲突无法调和的时,互联大厂这些AI大牛、首席科学家们离职再正常不过了。

最新的消息便是,字节跳动AI Lab总监李磊离职加入UCSB!现在,字节已有2位资深计算机科学家离职!

AI Lab总监李磊入职四年,论文引用量3000多次,2021年离职,入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

马维英任字节AI Lab主任三年,2020年离职加入清华大学。

滴滴:叶杰平加入滴滴五年,领导滴滴AI Labs两年半,曾带领团队推进滴滴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的研发。

2020年离开滴滴,「希望去探索AI在其他领域的可能性。」此后,加入贝壳找房,担任技术副总裁。

腾讯:张潼2017年出任腾讯AI Lab主任,2019年加盟创新工场,兼任科研合伙人,并出任港科大和创新工场联合实验室主任。

百度:2017年痛失两名大将!「时代的眼泪」

吴恩达(Andrew Ng):Google Brain项目创始人,2017年从百度研究院院长卸任,出任Woebot公司董事长。

林元庆;深入学习实验室主任,百度曾喊出”做成国内最大深度实验室”口号,2017年离职, 创立行业AI解决方案公司Aibee。

可见,大牛们离职后大多加入高校或工作室,对AI研究始终不离不弃。

科研人员回流学校这一趋势表明,即使是做AI研究,「也该把求职目标放在学校上,而不是觉得工业界Lab能作为永远的家。」

也有少数像叶杰平这样的加入另一家公司,留在业界继续攻克业务技术升级。

5、AI Lab 定位失败?

许多网友认为,对于目前名存实亡的国内Lab,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定位不清,内外界压力大,夹缝中求生存,又要科研又要落地,处境尴尬。

有位网友认为,时间再次证明,对于2022年各家大厂 AI Lab 的现状,你怎么看?

来源:钛媒体,雷峰网,新智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人工智源库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