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员工成优势选择,或将变革就业市场,却走不过国门,为啥?

4809 字丨阅读本文需 11 分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各行各业开始探索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比如,百信银行推出首位虚拟数字员工AIYA(艾雅)、江南农商银行推出VTM数字员工,还有多家银行试水元宇宙,推出虚拟数字人。而去年年底,万科集团数字员工“崔筱盼”获得2021年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的消息更是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在数字化转型深化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正在加速推动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变革与重构。数字员工到底是什么?未来我们应该如何与其和谐共处?又该如何积极应对数据要素、数字人嵌入生产后带来的经济理论、管理模式以及人的自我认知变革?我国的“虚拟数字人”走不过国门,为啥?这些都是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新问题。

数字员工到底是什么?

根据《IDC Future Scape: 全球人工智能市场2021预测》报告,“到2024年,45%的重复工作任务将通过使用由AI、机器人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提供支持的‘数字员工’实现自动化或增强。”从概念定义来讲,数字员工是以“AI+RPA+数据+机器人”等多重技术深入融合应用创造的高度拟人化的新型工作人员。

数字员工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它能带来的实际效益已被各方机构看重。德勤事务所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证明了“数字员工”的实用性——一家收入200亿美元、拥有5万名员工的企业,其中20%的工作若用RPA自动化操作完成,可为企业每年带来超3000万美元的利润。不妨设想一下,在未来工作环境中,数字员工通过模仿人类的工作状态,在PC、移动端自动执行简单、重复、烦琐、规则性强的业务流程,可以把一般员工从初级、重复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投身到更有价值和创造力的工作内容中去,在降低企业用人成本的同时,更多激发员工创意、创新、创造的价值与潜力,更好服务企业成长。

但对于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有价值的新鲜事物,人们存在不少担忧。为什么如此?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提到的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发生过的四次唤醒值得参阅,他提出第四次是机器智能认知唤醒,也就是我们正在迎来的生物与机器联姻的时代。无论是生物还是机器,其实都是进化体。由此,人类将迎来一个完全“失控”的世界,这种不确定性让人产生了焦虑和恐惧。

那么,数字员工所拥有的人工智能是否会真正威胁到人类?很多影视作品认为,这种具有人工智能的数字人未来将摧毁人类,这主要是人类将数字人塑造为与人类竞争并产生不合理恐惧的结果。这类恐惧当然不失为一种对技术失控发展的警示,但它可能会妨碍人类认知的进步,还会增加出现不良人工智能的可能,这种认知需要改变。现在人们需要做的,是要为良好的人工智能建立基础,将人工智能塑造得更加人性,并稳步推动良好的人工智能向超级人工智能进化。如果做好了,将会是良性、可控的。

数字员工成为优势选择

除了具有相比传统劳动力的无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员工的发展还受到多因素的推动。

一方面,人口红利消失,招聘熟练的员工越来越难。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而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劳动力数量的逐渐减少的同时,就业市场的新生代员工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转变。受个人成长和社会教育环境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选择时间更加灵活的外卖骑手,也不愿进厂打工从事生产劳动岗位。

因此,“用工荒”成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2020年国家统计局的一项工业企业调查表明,约有44%的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这一比例也是近年来的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员工与自然人员工优势互补,极大缓解了招工难题。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企业不得不加速数字化转型,导致企业越来越重视数字员工的应用。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办公软件日均下载量激增,但办公软件更多满足的是管理职能岗位的交流需求,对于操作类的岗位则无法有效满足。疫情倒逼企业不得不借助数字化转型提供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江苏迪普思科技公司研发出一款公益性质的“战疫数字员工”,免费为企业、社区、街道等组织提供高效专业的科技服务,支持防疫部门对流动人员的感染风险批量筛查,经过监测比对预警形成报告,及时发现风险。在未来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数字员工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基于此,数字员工得以快速发展。2020年,美国RPA软件巨头UiPath在资本助推下估值破百亿美元,2021年4月成功在纽交所上市,成为继Zoom、Snowflake等企服巨头后的独角兽上市公司,极大地激发了投资者对于RPA的热情。据RPA行业推广新媒体王吉伟频道统计,2021年上半年共有18家机构投资了25个RPA项目,其中金沙江创投和红杉资本各投资了4个RPA项目。

在投资机构扶持下,RPA厂商的估值和品牌知名度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数字员工也加速走入企业。根据Gartner 数据,全球 RPA 的业务以60%的增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接受与应用 RPA,这种非侵入式的自动化技术正逐步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基本能力。麦肯锡数据报告显示,世界 500强企业超过70%都在使用RPA机器人。

中国市场范围内,i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RPA行业市场规模为近20亿元,同比增长96%,市场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增速超过全球平均值。未来三至五年内,全球将会有千万规模的低端工作被企业级RPA应用所替代。可以看见,RPA机器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数字员工变革就业市场

数字员工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未来20年内将会有47%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在工业4.0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就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结构性失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数字员工是这场就业变革中最强有力的胜出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如何与数字员工共处成为不可回避的新问题。一方面,人机耦合将会成为趋势。为了更好地培育和释放这种新型集体潜力,需要积极面对数字员工加入职场的新变化,发挥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红利,加快实现治理方式的新变革。而这需要调动市场的创造性,只有合适的激励机制,合适的人才,才能适应数字员工带来的新变化。

同时,这需要促进人机协同,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往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是由人类向计算机发出指令来工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成熟,计算机将变得更加智能,可以自主完成部分工作,成为人类重要助手。人类与计算机交互、融合、共创,提升人的潜能,释放更多能力,创造更大价值。

比如,科大讯飞的数字员工已经可以在招聘、财务、办公等专业领域协同企业员工高效完成企业业务。如文档翻译,每一万字大致需要人工翻译4小时,而人机协同只需要24分钟,效率可提升9倍。

另一方面,则应该积极应对数字员工对就业带来的挑战,实际上,数字员工究竟消灭多少、创造多少、造出什么新工作,不是完全技术决定的,制度也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究竟有多大能力、能否灵活地帮助个人和企业创造性地开创出新的工作机会,这都是由制度决定的。

比如,失去工作的人,他的能力能否转换?如何帮助他们转换能力?这些也是制度需要考虑的问题。政府要足够支持建立非政府组织,为丢掉工作的人提供训练,帮助他们适应工作要求的变化。

当然,挑战也是机会,对于自动化的恐慌在人类历史上也并非第一次。自从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人们就周期性地遭受被机器取代的强烈恐慌。几百年来,这种担忧最后总被证明是虚惊一场——尽管多年来技术进步源源不断,但总会产生新的人类工作需求,足以避免出现大量永久失业的人群。

比如,过去会有专门的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文件的检索工作。但自从引进能够分析检索海量法律文件的软件之后,时间成本大幅下降而需求量大增,因此法律工作者的就业情况不降反升。数字员工也如此,数字员工的研发、生产、配套服务以及品质管理、销售等岗位也都是一次职场的新机会。

数字时代与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人们不仅要和人类打交道,还要和数字员工协作共事,适应和迎接“混合型”人机团队的新型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任务。

未来我们该如何与数字员工共处?

未来,人机耦合将会成为趋势。为了更好地培育和释放这种新型集体潜力,需要积极面对数字员工加入职场的新变化,发挥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红利,加快实现治理方式的新变革。

第一,利用数字员工新技术拓宽工作范围,提高质量效率。未来的岗位设计会将多个传统岗位的工作与职责相结合,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员工拓宽工作范围。同时将人类和机器各自擅长之处相结合,提升工作成效业绩。以浦发银行的数字员工为例,它承担着对客服务、运营提效及内部管理等职责,近年来已形成10多种数字员工岗位,包括智能客服、智能外呼、财富规划师、AI培训、AI营销员、数字质检员、文档审核员、AI大堂经理等角色。这些数字员工岗位大大扩展了银行服务的覆盖面,有效简化了客户挑选理财产品的过程,提高了银行对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促进人机协同,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往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是由人类向计算机发出指令来工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成熟,计算机将变得更加智能,可以自主完成部分工作,成为人类重要助手。人类与计算机交互、融合、共创,提升人的潜能,释放更多能力,创造更大价值。比如,科大讯飞的数字员工已经可以在招聘、财务、办公等专业领域协同企业员工高效完成企业业务。如文档翻译,每一万字大致需要人工翻译4小时,而人机协同只需要24分钟,效率可提升9倍。

第三,创建“混合型”人机团队,形成新型集体智能力量。人机搭配组队的“混合型”工作团队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主流。有调研表明,90%以上的受访中国企业认同,管理一支人与计算机混合的员工队伍并确保二者间的协作对企业高效运营很重要,仅凭单独的力量——人或机器都无法推动企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

数字时代的职场,人不仅要和自己的“同类”打交道,还要具备和“异类”——虚拟数字员工协作共事的认知和技能,适应和迎接“混合型”人机团队的新型工作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对企业和公共部门管理者而言,根据业务任务和人机各自优势,积极构建包括数字员工在内的高效人机团队,持续推动人有智能和人工智能一起思考、共同进化,引领人机共生,共同应对未来挑战,并确保技术发展始终受到科技伦理的约束,成为重要任务。我们期盼,人类发明创造的技术,能够朝着帮助人类向更有尊严、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协助人类一起迈向智慧水平的新高度和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虽然,我国的数字员工已经开始进入商业化,但是跟国外的水准还是有差距的。

虚拟数字人走不出国门?

相对于国内虚拟数字人的小打小闹,国外却连“数字厨房”都造出来了。

在2021年2度举行的GTC上,国际图形技术巨头英伟达再次利用以假乱真的技术,骗过了众人的眼睛。有消息指出,这次不仅演讲者CEO黄仁勋是虚拟人,甚至连他身后的厨房都是假的。从大理石柜台,到新古典主义壁龛烤箱,再到标志性的抹刀花束,没有一件是真的物品。

通过Omniverse平台所创造的动态虚拟环境“数字厨房”,让人眼前一亮。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黄仁勋与厨房一起“解体”,化成数字模块,随后“重组”后的黄仁勋出现在另一个背景中,继续进行演讲。

但事实上,根据英伟达的博客,在1小时48分钟的发布会上,“数字人”只出现了14秒。而且根据了解,短短十几秒的视频,共有34个3D美工师和15个软件工程师协同参与,总计近千工时,前后共制作了21个版本。很明显,这一效果的呈现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且耗时很长,但从技术层面来看,确实是图像领域的一次巨大突破。

近几年,全球虚拟技术市场增量明显,但在针对虚拟人的布局上,各国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根据头豹研究所数据显示,2022年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近3000亿元,而其中身份型虚拟人将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另据Research And Markets研究,预计到2028年,全球虚拟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5047.6亿美元。

从虚拟数字人的发展现状来看,相对于服务型虚拟人,变现能力更强的是身份型虚拟人,且发展更为成熟。尤其是美国,在应用方面重点打造虚拟IP。还有日韩等亚洲国家也主要落地在文娱方面,以打造二次元和娱乐偶像为主。而欧洲国家则更多的是服务于情感方面,场景集中在医疗康复、关怀陪伴等层面。

国内的虚拟市场最受欢迎的也是虚拟偶像,不管是从技术重点还是商业倾向,很明显,虚拟IP依旧是发展重心。追溯到2001年,青娜的出现被大众公认是国内最早出现的虚拟偶像。但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虚拟偶像的发展都没有明显的进步,直到洛天依的出现,才打破这一僵局。

但很明显,为时已晚,国外虚拟偶像的发展已遥遥领先。虚拟IP的境地显然并不好,但并不妨碍国内虚拟IP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同时身份型虚拟人也被各大平台大力推崇,出现了虚拟主播、虚拟客服、虚拟教师、导航导览等。

看似繁荣的背后,其实逃不过技术落差所带来的行业差异性。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只能用于内容生产和简单交互的特性,尚且无法实现虚拟数字人在特定关怀类场景乃至通用化交互中,提供顾问、关怀、陪伴,以及事务处理等服务。

总而言之,不管是虚拟偶像还是服务型虚拟数字人,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现如今,虚拟人想要在职场混的不错,依旧为时尚早。

来源:上观新闻,陈根,锦鲤财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小科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