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拥挤又“昂贵”的整车赛道 国产企业的突围机会还可以从这方面下手

闭门造车 2022-04-14

汽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技术

368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一边是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全线涨价、新能源汽车“涨”声一片;一边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19.3%……今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共同关注。

得益于新能源车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绿色出行方式兴起等原因,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程度逐年提高,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的特征愈发明显。截至2021年年底,新能源汽车整车累计消费约1.6万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约4.8万亿元,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亿吨。

不过,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甚至引发了行业内外不同观点的“论战”。例如,部分车型在质量安全、低温适应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电动化与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发展还需要持续深化。尤其是今年以来,受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多家企业“排队”上调了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同时,新车交车延期时有发生。

还有观点认为,在新能源车行业被资本市场看好的背景之下,不少企业一窝蜂涌上,不仅引发市场无序竞争,还有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产能过剩。

电动车赛道火热,棒杀、捧杀都不可取

“新能源汽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不久前,在业绩发布会上,潍柴集团董事长兼CEO谭旭光直言,“近几年新能源行业比较热闹,企业一窝蜂而上导致无序竞争。有很多公司掺杂私活,通过资本市场膨胀财富,导致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无序的资本膨胀。”

这并不是“新能源车产能过剩”话题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表示,新能源汽车盲目投资、无序发展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要依托现有产能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要突出重点布局,现有基地达到合理规模之前,不再新增产能布局。

林念修提出,引导产业向发展基础好、产能利用充分的地区和主体聚集,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据透露,接下来将加强新能源汽车违规项目的清理整治,依法依规查处未批先建、批零建成、边批边建等违规行为,同时规范整车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动落后企业和无效产能退出。

按照赛迪研究院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预计将达到3661万辆,而市场销量规模约为530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15%。

“判断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是否过剩,既要看市场的真实需求量,也要看产品背后的技术和资源是否足以支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表示,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但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企业考虑到环保等产业政策趋严,而提前透支了新能源车销量。

曹广平认为,产销量增长应以技术进步为依托。“比方说,如果电池技术水平提高了100%,新能源车销量相应翻倍增长就是合理的。猛涨的销量必须有好技术、好产品为支撑,否则就可能是泡沫般的繁荣。”

“目前就作出‘新能源车产能灾难性过剩’的结论为时尚早。”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强调说,作为存在一定技术壁垒和准入门槛的行业,新能源汽车一般不会迅速出现产能过剩,更何况受国际突发事件影响,锂、镍、钴等大宗商品及化工原料价格近期出现大幅波动,这些都会制约新能源汽车产能。

在盘和林看来,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来说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车辆使用成本和整车智能化水平,因此它取代传统燃油车是必然趋势。“就拿使用成本来说,一辆纯电动车跑四五百公里,使用成本还不到100块钱,同时它在购置税、车辆保养上的成本也更低。考虑到现在油价高企,电动车显然更经济、实惠。”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组对比数据足以验证这一观点。与“十三五”初期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私人消费占比从47%提升到78%,非限购城市私人消费的比例从40%提升到70%。“如今距离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燃油车,还有很长的距离,市场尚未饱和。整体来看,判断新能源车产能过剩言之尚早。”盘和林提醒说。

与传统燃油车、智能手机等市场类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强者恒强,产能扩张;弱者挣扎,难以为继”的现象比比皆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关于推动中国汽车工业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建议》中提出,首先要发挥区域聚集优势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做大、做强民族汽车产业;其次,要统筹发展闲置产能,鼓励兼并重组、加快建设智慧工厂;再次要强化监管力度,建立退出机制,避免资源浪费;最后要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鼓励中国车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被淘汰或者濒临淘汰的企业产能空置,无法运转,这也是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资深媒体人、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杨小林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无论在政策领域还是资本市场都得到了大量倾斜,企业也就对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抱有乐观心态,都认为自己会是这条赛道上的最后赢家。

杨小林认为,从新能源汽车起步阶段的百花齐放,到进入淘汰赛阶段后部分企业败下阵来,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都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正常现象。

事实上,正是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激烈竞争中,不少优秀的中国品牌乘势而起,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新突破。

自主零部件供应商迎来黄金发展时代

国内汽车行业面临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变革,未来汽车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我们认为自主崛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零部件企业,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整车和零部件配套关系大部分是外资零部件厂商给外资/合资品牌配套,大部分国产零部件主要是给国产品牌配套。

我们认为随着下游整车行业格局迎来重塑,国产零部件也迎来最好的时代,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①跟随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崛起;

②过去未能实现进口替代的赛道迎来突破,已实现突破的赛道替代加速;

③汽车电动化转型,国产企业准备充足,电动车产业链优质企业百花齐放。

电车核心零部件突破

新能源区别于传统燃油车最核心的技术为“三电”。

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共同组成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传统车时代,外资车企在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建立起了雄厚的技术壁垒,电动化为国内汽车行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在三电领域国内率先布局,目前已经达到了全球先进水平。

小鹏汽车、广汽埃安、比亚迪 e 平台、吉利极氪、理想汽车、北汽极狐等车企已经布局了 800V 高压平台,将带动电机、电控系统快速发展,空压机、电加热设备,元器件如电容、继电器、线束、接插件等,比亚迪汉和蔚来 ET7 已搭载 SiC 电机控制器;在动力电池领域,国内产业链完备,也将显著受益。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与传统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有很大区别。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主要包括空调系统热管理和三电热管理,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空调系统动力源从发动机转型电池,为实现节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热泵比例提升、制冷剂升级迭代成为未来趋势;三电热管理为新生系统,联结电池、电机、电控,元件布局广、温控要求高,增量件为电磁阀、水泵、水冷版。

因此热管理系统零件数量增加、价值提升,转型电气化、智能化,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热管理迎来发展黄金期。

在全球汽车热管理行业内,国外头部企业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电装、翰昂、法雷奥和马勒四家企业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都有涵盖,而国内厂商主要是提供阀类、泵类的零部件。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国内零部件厂商通过进入国产特斯拉和新势力供应链,有望加速崛起,一方面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将从零件向总成的方向发展。

新能源热管理市场空间巨大。

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PTC加热系统单车价值5000元,传统冷媒R134a热泵系统价值7000元左右,二氧化碳热泵价值超过10000元,相较燃油车ASP 2000元,单车价值量显著提高。

以热管路系统新能源汽车单车价值量0.68万元测算,至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002亿元。

电动化趋势下,为零部件的发展提供了增量:

汽车电动化趋势下,在三电、轻量化、电子电气架构等方面发生变化,给上游零部件带来了增量,部分环节单车ASP大幅提升,如一体化压铸、FPC、轻量化等。

同时,新能源车对智能化要求更高,年轻消费者更注重科技感,消费属性环节有望受益,如天幕玻璃和HUD玻璃价值量的提升、车灯向ADB和智能大灯升级、内饰升级等。

智能化孕育巨大机会

电动车电子电气架构的简化使得智能驾驶应用较燃油车更为便捷,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18%,特斯拉、小鹏等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消费者对高级别智能驾驶的接受度提高,预计未来2-3年将会快速普及。

从系统分拆来看,汽车自动驾驶主要分为

1)感知系统(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收集车身周围的实时数据;

2)传输系统,通过元器件/V2X等,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决策系统;

3)决策系统,通过运用芯片、软件/算法等,得出相应的路径规划与决策信号;

4)执行系统,通过接收感知和决策系统的数据、信号采取包括刹车/警示等行车决策。

迎合智能化、电动化需求,智能座舱取代了传统座舱系统成为大部分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的标配。

智能座舱与新能源所倡导的科技感与智能化等高度吻合,是智能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未来将随着消费者对内饰科技感的进一步要求而迎来新发展。

目前大部分智能座舱只停留在大屏化、多屏化趋势阶段,随着人工智能与人机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座舱的功能与安全性将进一步增强。

在智能座舱方面,国内厂商积极争取市场份额,目前汽车液晶仪表市场主要由美、日、德等零部件巨头控制,国内厂商以配套自主车企、新势力车企为主。随着自主车企与新势力车企的发展,未来国内智能座舱厂商发展前景可期。

智能驾驶将加速推进。

当前智能化领域,特斯拉与新势力领先,传统车企快速转型,而互联网与消费电子巨头也纷纷开始造车。

传统车企的强项是汽车硬件,而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化功能创新、软件算法和产品定义等领域更为领先,随着新势力和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我们认为国内智能驾驶的进程将会加速。

从各车企的布局来看,预计未来 2-3 年 L3 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提升,看好域控制器、HUD 等环节。

文章来源: 远瞻智库,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闭门造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