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教授造DPU芯片,腾讯入股:互联网的未来属于硬科技?

小科工 2022-05-16

科技投资资本芯片

4066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腾讯,杀入一条你可能没听说过的赛道。

这源于一则极为低调的工商变更。投资界获悉,深圳云豹智能有限公司(简称“云豹智能”)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其中,腾讯是最大股东。

这是一家DPU创业公司,创始人萧启阳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座副教授,在半导体为人熟知。值得一提的是,这家看似名不经传公司身后出现了红杉中国、深创投、五源资本、蔚来资本、正心谷资本、中芯聚源等一众知名机构。

创始人萧启阳就具有深厚的产业经验,他认为一家企业成功,技术只是最基本,懂管理、懂融资、懂市场以及综合管理的实操经验和分寸感都非常重要。

这些产业经验源自于他首次创立的芯片公司RMI,后被世界芯片大厂博通收购的创业经历。之后,从技术发展趋势、客户实际需求的角度,他认识到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对算力的要求将迎来爆发性增长,便坚定了DPU(数据处理器)这一创业方向。

DPU,一条媲美GPU的千亿赛道正在崛起。从2021年起,VC/PE争抢DPU项目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更罕见的是,这个战场上互联网大厂云集——除了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美团、百度都来了,甚至字节跳动还投了一个天使轮。这是互联网大厂最热闹的投资赛道。

MIT教授是如何与DPU结下不解之缘的?DPU是一条怎样的赛道?互联网大厂为何投DPU?硬科技投资的未来如何?

MIT教授造芯片

红杉投了,腾讯为最大股东

腾讯出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官网显示,深圳云豹智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器芯片(DPU)和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核心团队来自Broadcom、Intel、Arm、华为海思、阿里等,公司创始团队拥有平均超过20年的芯片行业及大规模商用落地经验。

公司身后站着一位技术大牛——创始人兼CEO萧启阳,他曾以最高荣誉同时拿到纽约大学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纽约库珀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来在斯坦福大学取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读博期间,萧启阳还攻克了人工智能领域十余年来未解决的理论难题,并凭此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研究员奖。

图片

不仅如此,萧启阳还是物联网研究领域的先驱之一,他于199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了自动识别研究中心,为该中心的创始研究主任。而后,他担任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座副教授,长期专注于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研究领域。

离开学术界后,萧启阳开始了创业生涯。2002年,他在美国硅谷创立了一家研发高性能多核处理器的公司RMI,产品广泛应用在无线基站、基站控制器、核心网、路由器、智能网卡等设备上,客户覆盖了国内外知名通讯网络设备商。2009年,RMI被美国上市公司NetLogic收购,萧启阳转而进入NetLogic任亚太区总裁兼总经理。

在萧启阳带领下,NetLogic亚太区团队曾一举击败还在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Freescale,拿下了彼时国内最大的4G基站CPU项目。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时与萧启阳一同竞争的还有半导体圈赫赫有名的女强人——苏姿丰。2012年,萧启阳又促成了一笔收购案——博通Broadcom以37亿美元现金高价并购NetLogic。并购完成后,他在博通担任处理器和无线基础设施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直至2015年才正式离开。

在半导体行业浸润20余年,萧启阳并不打算退休。2020年,随着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DPU赛道瞬间火起来。于是,萧启阳再度创业,创办了云豹智能。

上海一位不具名投资人透露,萧博(萧启阳)和团队非常低调,不曾官宣任何融资消息。不过官网信息显示,云豹智能集齐了一个超级豪华的投资天团——腾讯、红杉中国、蔚来资本、中芯聚源、深创投、五源资本、正心谷资本、耀途资本、ACE Equity Partners、华业天成、OBN CAPITAL等一众知名VC/PE。

根据天眼查显示,腾讯是云豹智能的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4.32%。成立两年,5人的团队迅速扩充为超过300人。

这是一条隐秘赛道

字节跳动、美团、百度都来了

随着腾讯入场,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赛道——DPU。

所谓DPU,即Data Processing Unit(数据处理单元),最早由硅谷创业公司Fungible提出。一开始,DPU并未在业内引起太多关注。直到2020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将DPU与 CPU、GPU 并列称为“未来计算三大支柱”。此后,DPU瞬间被带火了。

从2021年开始,国内VC/PE很多人都在抢DPU项目。北京一位此前关注文娱赛道的投资人为了看懂DPU,硬生生去上了几个月的课才敢去聊项目。彼时的投资人有多疯狂,芯启源感受应该深有体会。

成立于2015年,芯启源是国内一家针对超大规模电信和企业级的智能网络提供国产DPU芯片的公司。创始人卢笙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并取得美国Lamar University工程科学硕士学位,在半导体领域深耕了20多年,拥有极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广泛的产业资源。

仅在2021年,芯启源便完成了3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中国、SIG海纳亚洲、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华润资本润科基金、兴旺投资等知名投资方。一个位于上海的FA坦言,去年很多投资机构都在争取芯启源份额,竞争太激烈。

同一时间,大禹智芯、中科驭数、星云智联、益思芯等公司也成为了VC/PE围猎的对象。其中,大禹智芯、中科驭数都在2021年完成了两轮数亿融资。

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止财务型VC/PE,腾讯、美团、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涌入了DPU赛道。

2021年10月,成立不久的DPU新秀——云脉芯联宣布完成数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除了IDG资本和壁仞科技外,还出现了字节跳动的身影。据悉,云脉芯创始团队由数据中心网络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世界名企的软硬件系统和芯片研发资深专家组成。今年4月,云脉芯联再融资数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光速中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旗下子基金超越摩尔战略投资、云九资本。

此外,美团和百度也看中了同一个项目——星云智联。位于珠海的星云智联,也是一家专注于数据中心基础互联通信架构和DPU芯片研发的企业。自2021年成立起,星云智联身后集结了高瓴创投、鼎晖投资、华登国际、BAI资本、嘉御资本、松禾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笔融资是2021年8月,星云智联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美团独家投资。当时美团战略与投资副总裁朱文倩曾表示,期待美团与星云团队在基础架构领域有更多的协同与配合。无独有偶,星云智联不久后再次宣布引入百度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加速推进DPU芯片研发和市场推广进程。

悄然间,DPU成为了互联网大厂“兵家必争之地”。

互联网大厂为何投DPU?

我们先从DPU的应用场景说起。

从技术层面来看,DPU主要是承接CPU的网络数据运维、调度工作,旨在满足网络侧专用计算需求,尤其适用于服务器量多、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严苛的场景。总而言之,DPU 可以释放CPU 算力资源,带动整体数据中心的降本增效。

从具体场景来看,DPU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通信及网络安全等领域,客户群体大多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大型公有云服务商以及大型电信运营商。在初创公司大批涌现之前,中国移动、阿里云等下游数据中⼼⼚商早已经在积极部署DPU产品。2017年,阿里云的神龙架构横空出世,被业界视作最成功的DPU芯片之一。

通常意义上讲,互联网大厂、云计算厂商对自身的需求、使用场景最为熟悉,自研DPU芯片更为合理。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时间。

某互联网大厂的技术负责人曾解释,自主开发一款像DPU的大芯片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芯片人才和经验积累,自主开发芯片也很难满足计算需求。一般而言,DPU从设计到真正硬件系统成型至少也需要2-3年。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是,DPU市场的发展是与数据中心的升级换代密切相关,而数据中心的带宽升级周期约为3年。按这个周期节奏,明年开始即将进入下一代数据中心设备的更换期。尤其在东数西算大潮的驱动下,数据中心的建设进程也大大提前。由此,互联网大厂下场投资DPU公司,反而更利于业务发展。

当然,互联网大厂投芯片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不仅能直接提供大量订单,DPU初创企业创始人还希望和产业资本一同突破技术瓶颈,推进产品商业化落地。

场景测试,是各大DPU初创公司商业化进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上海一位战投背景投资人坦言,DPU是软件定义的计算架构,不适合走通用路线。初创公司要与实际业务场景紧密绑定,才能更好地实现商业化落地。

除了技术壁垒之外,初创公司还需不断迭代,尤其是配合开源软件不断升级去适配客户快速变化的软硬件环境。一家新成立的DPU公司创始人直言:“我们选择投资投资人的时候,会关注他们是否懂行业、能不能给项目导入产业资源、给业务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DPU初创公司创始人在选择投资人时往往会专门预留一些份额给产业投资人。

DPU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大赛道。正如一位创业者分享,未来DPU的数量可能会超过GPU。每台服务器可能没有GPU,但一定会有一颗或者多颗DPU,好比每台服务器都必须配网卡一样。

据统计,2020年全球DPU产业市场规模达30.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245.3亿美元(约合1665亿人民币)。更为关键的是,谁占领了这片领地,谁就把握住整个数据中心和网络中心的重要关口。眼下,DPU尚是一片蓝海市场,无论是VC/PE还是产业资本都不愿错过上船的机会。

曾几何时,互联网大厂的投资主阵地还是消费、娱乐、互联网等流量行业。如今,自带业务场景的他们,开始集体转身杀入硬科技战场。给钱给订单,这可能是中国半导体最好的年代。

展望:硬科技投资的未来

如果说“硬科技投资”这枚硬币,正面是“机遇”,反面就是“泡沫”。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天价”估值的项目越来越多。林佳亮表示,两年前还能看到一些在天使轮只有几千万估值的项目,但现在,“没有一两亿的估值都投不了”,甚至一些公司面向的细分领域,市场规模可能并不大,但是也能获得高估值。

一时间,硬科技站上风口,但这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于投资人而言,硬科技投资的投资逻辑和过往那些互联网模式的项目大不相同。投资互联网下的模式创新项目,可以注重商业化落地,但硬科技项目的商业化落地往往周期漫长,技术研发的迭代才是前期考察关键。

刘冬指出,自2015年左右,国内才开始发展商业航天领域,很多公司在创办前三四年里都处于技术研发阶段,接下来才能慢慢进行商业化落地,整体而言,相较国际水平相差较远。

萧启阳同样提到,云豹智能当前采用成品芯片后,已经能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但首个自研芯片从开始到量产需要1-2年。据他介绍,半导体投资周期非常长,高端芯片需要3-5年。

于硬科技创业者而言,技术上的突破,只是摆在面前的压力源之一。寻找技术人才、技术商业落地都是难题。

硬科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可不但科学家难找,相关从业人才也十分稀缺。

风口上的半导体领域尤甚,企业都在抢人,人才的待遇在上涨,创业成本水涨船高。据萧启阳介绍,同一水平的芯片人才薪酬待遇相比两年前涨了至少20%。而处于前沿技术领域的玻色量子,也同样感觉从事量子计算的人才十分稀缺。

而跨行转型的创业者们自身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搞技术可以,做公司不易。

林佳亮解释道,科学家做实验室研究时,擅长做突破型创新,但创业做公司、做产品时,倒是被测算成本、把握客户需求难住了。也因此,更需要创始团队各有所长,能互相弥补。

萧启阳提到,DPU领域的创业者,有些是做过云计算但没有做过芯片的,有些是投资圈出来的,有些是本身做芯片,但不一定了解客户和市场需求,不太理解软件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高端芯片,不是靠狂融资、高估值就可以做出来的,技术水平之外,懂客户需求、市场需求、有相关商业化落地经验,都非常重要。

多位从业者、投资人向深燃表示,“泡沫是必然的,但硬科技投资热,不可否认对行业有推进作用。”

当资源都向硬科技倾斜时,必将加速行业的发展。市场空间毋庸置疑,只是,未来可能还需要从“市梦率”回归“市盈率”。

来源:投资界,生活圈点读,深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小科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