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GW光伏支架招标,固定支架唱主角,光伏跟踪支架市场“拐点”将至

细说光伏 2022-05-19

光伏支架光伏光伏组件

2116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光伏支架,业内称之为光伏电站的“骨骼”,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稳定性、发电效率及投资收益。从当下光伏系统投资成本来看,光伏支架也是仅次于组件的第二大设备。

2022年开年至今,市场公开的光伏支架招标超6.6GW。尽管追不上组件、逆变器的吸睛程度,但仍可揭开国内光伏支架赛道的竞争生态一角。

1、固定支架唱主角

仅统计公开信息,年初至今,国家电投、中核、华润电力等10家央企公布了超6.6GW光伏支架招标。其中华润电力除2022年第一批1.25GW的光伏支架集采外,分散项目的支架招标规模同样超过1GW;紧随其后,作为项目总包龙头,中国电建光伏项目支架密集招标,截至目前公开的招标规模超1.3GW;此外,祭出GW级招标规模的还有中石油,框架招标总规模达1.2GW。

从支架招标类型来看,固定支架仍是国内光伏市场“热宠”,在6.6GW+招标中,以5GW+容量占比78%。而跟踪支架作为未来支架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在国内渗透率仍然较低,在统计的招标中规模占比10.5%,而就跟踪支架的细分类型,平单轴跟踪支架“一马当先”。

在6.6GW+的招标中,公布中标/入围结果的有4.9GW,28家支架企业各有斩获,这也侧面体现了支架行业不同于组件、逆变器等产业链环节高度集中的特性,竞争格局仍旧相对分散。

2、价格战肉搏

当下国内支架行业,企业数量庞大且竞争激烈。企查查数据显示,包含光伏支架业务的企业多达上万家,而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中,量产的支架企业也有上千家。

由于支架行业门槛较低,无资质要求,导致前期大量的厂家蜂拥而入,产能过剩,大多数厂家产能闲置,支架价格战将愈发激烈。据透露,该企业一季度光伏支架出货量达3GW。

光伏爆火之下,曾是支架代工中心的天津大厂也纷纷以低价接单,对江浙一带的支架厂家造成严重冲击,混乱竞争下支架行业亟待洗牌。

而洗牌前夜或许已然来临。光伏支架朝着锌铝镁、低壁厚、高强度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是必然现象,而具备成熟生产工艺的原材料供应商国内屈指可数,众多小企业由于量少、资金不足等原因,将不得不高价从市场上购买现货,这就导致小企业的原材料交货期以及原材料价格优势荡然无存,并且陷入恶性循环,小型支架企业的生存压力将前所未有得严峻。

3、国内市场渗透率偏低

根据中信博2021年度财报,2021年,该公司营业收入为24.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03.2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3670.2万元,同比分别下降22.8%、94.73%及114.57%。

去年,国内光伏供应链的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导致很多光伏电站的建设施工都出现延期,支架的需求自然就跟不上。而且,钢材、芯片等原材料价格都在上涨。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2021年光伏支架的盈利水平。

在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佳的背景下,跟踪支架的市场空间同样受到挤压。中信博2021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指出,该公司2021年度的支架产品出货中,跟踪支架出货量约为233万千瓦,固定支架出货量约为 418万千瓦,跟踪支架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5.22%。

中信博的销售数据背后,是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的现实。国际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的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跟踪支架在大型地面电站中的渗透率在50%左右,而经过一年发展,2021年,我国跟踪支架市场渗透率仍仅为14.6%。

主动追光、发电收益更高的跟踪支架,为何在国内市场得不到普遍认可?

首先,在市场使用习惯上,国内光伏市场对跟踪支架认知度一度不及海外。在早期光伏电站安装中,固定支架造价和技术含量较低,而早期跟踪支架在技术和质量上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同时,在过往的“补贴时代”,部分投资人对企业的考评往往更看重初始投资成本,忽视了发电成本和投资回报率。此外,在一些光伏消纳不佳的地区,跟踪支架带来的多发电量往往无法获得更多收益。

从成本角度出发,相较于固定支架,跟踪支架在支架成本、占地面积和后期维护方面的投入都要更高。跟踪支架需要安装电控及驱动系统,导致初始成本增加约0.2元/瓦左右。其次,支架占地面积受纬度影响大,尤其是斜单轴和双轴跟踪支架,在纬度50度地区占地面积几乎是纬度18度地区的8倍,而固定支架占地面积增加不到5倍,若是在地价较高的地方,跟踪支架优势就无法体现。此外,相对于固定支架,跟踪支架高度较高,导致清洗、维修难度也较高,相关费用会随之增加。此外,跟踪支架系统的自耗电较高,故障率也相对较高。

4、风光大基地开发助力打开国内市场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国内对于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日益重视,跟踪支架的市场也在逐步打开。“一方面,大基地普遍布局在西北地区,这些地方的地面环境、日照条件等本就适合安装跟踪支架;另一方面,大基地的电站开发多由大型央企、国企主导,他们往往更看重项目的长远收益,也乐于应用跟踪支架这类新技术。”周石俊透露,通过对目前风光大基地的相关调研发现,跟踪支架的渗透率已经远高于此前的大型地面电站项目。

跟踪支架更适用于高直射比、双面组件、大型地面集中式等电站项目,大基地等大型光伏项目的建设,为跟踪支架的应用带来广阔市场。目前,制约我国跟踪支架发展的各项因素确有改观迹象。未来,随着跟踪支架生产技术不断升级,在产品可靠性提升的同时,造价成本也有望不断降低,市场对跟踪支架的认可度也将随之提升。同时,随着光伏行业进入“平价时代”,下游电站将更多以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作为考评方式。“电力市场不断向智能化、信息化升级,将大幅催生光伏电站精细化管理需求,同时也将推动跟踪支架需求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跟踪支架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渠道。在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国内跟踪支架生产企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中国能源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细说光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