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限制共享安全漏洞,中国如何提升网络安全?

物联社 2022-06-10

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漏洞

2274 字丨阅读本文需 6 分钟

据美国政府公报网站《联邦公报》5月26日消息,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下简称“BIS”)发布《信息安全控制:网络安全物项》(No. 220520-0118)。

根据该规定,出于所谓国家安全和反恐需要,美国实体(如互联网企业)与中国政府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就网络安全漏洞合作时,要先经过美国商务部审核。按照相关的数据信息显示,老美宣布没有经过相关审批禁止向中国分享安全的漏洞。

简单点来说,老美并不允许常规的网络安全活动的能力和中国市场有任何的关联,这是变相的在“制裁”中国的网络安全领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应该是领域范围内的中企应该感到着急的事情。毕竟这是对于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个新的管制规定,在网络安全的漏洞不能被及时公布的时候,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完美的解决问题。而一旦老美一直都不审批通过,相当于我们会一直陷于这样的漏洞风险当中。在新规征求意见阶段,微软就提出异议,但未被美国当局采纳。

1、美限制共享安全漏洞

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全球90%的PC市场,虽然各国基于Linux研发定制化操作系统,但在生态影响力方面和微软有着巨大的差距。

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生态能成功崛起,不仅是产品做得好,也是得到了来自全球开发者,用户的支持。经过微软一代又一代的系统完善,如今已经升级到Windows 11系统版本。

但是在这之后,微软升级,改善系统可能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因为微软或将“断供”中国市场,限制向中国市场提供安全漏洞信息。

根据美国发布的新规显示,如果要向48个国家分享网络安全漏洞等信息,美企需要先申请并获得许可。

中国也在这48个国家地区当中,说明美国将限制微软,谷歌等美企提供安全漏洞。

这样的规则显然是不合理的。产品是美国企业研发的,有必要向客户提交安全漏洞信息,确保客户使用产品不会受到影响。结果现在不管客户是否会遇上产品问题,完全放弃售后。如果是这样的态度,恐怕不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使用这些产品服务了。

可关键在于美企的软件产品遍布全球,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很多消费者无法避开的。

又有大量的软件厂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程序,如果因为微软的问题让系统出现漏洞,而且还没有告知客户消费者,自己藏着掖着限制共享安全漏洞,对提高微软的系统完善度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款APP开发完成之后会有专门的人进行bug测试,程序员在开发的时候未必能发现漏洞所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够找出问题所在。要是没有这些人的测试反馈,这款APP肯定会漏洞百出。

道理大家都懂,微软也明白限制向中国分享安全漏洞的影响。所以在美国发出这项新规之后,微软就持反对意见。可是微软的反对有用吗?

2、微软反对规则,有用吗?

不向客户分享安全漏洞并不是微软的意愿,这对微软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软件产业不同于硬件市场,是需要开发者,用户们一起参与生态建设的。

微软负责系统开发,客户市场负责提供产品反馈,让微软将Windows操作系统做得更好。如果没有这些用户的反馈,导致Windows越来越差。

那么市场上的很多操作系统就会逐步动摇微软的地位,包括苹果的Mac OS,中国操作系统厂商的银河麒麟,统信软件等等都有可能做得比Windows更好。试想一下,用户会选择漏洞百出的系统产品,还是各方面体验都不错的其它操作系统,答案显而易见。

不过微软的反对影响力是有限的,上面的人并没有采纳微软的意见。因为对他们来说,微软的一些意见想法远不如其它事情来得重要。所以微软只能选择顺着这条路往前走,是否有更多的选择完全得看上面的人意见。

其实不只是微软,谷歌、亚马逊、苹果等美企基本上也是如此,这些软件产业巨头的服务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客户数以亿计。

苹果,谷歌都有数千万的开发者,至少有几百万开发者身处美国限制分享安全漏洞的48个国家地区当中。美企不能提供安全漏洞分享,自然也不会获得这些国家开发者的漏洞报告,最终的结果就是美企和国外的漏洞分享隔离。

3、Windows发布补丁若受限,中国如何提升网络安全?

四川质量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熊节6月6日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美国商务部新规和之前的“实体清单”其实是一以贯之的。拿微软来举例,以前一直有“安全补丁包”的说法,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通过不断打补丁包的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服务。

补丁包就是一种新的服务贸易形态,可以说:以前美国的制裁和管控没有怎么关注这个方面,现在把这种服贸形态给放进经济制裁的范畴里面来了。

在传统意义上,互联网被人们视为公共场所,它是一种公共品。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歧视、平等对待、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与此同时,对于什么是“安全的软件”,大家也有长期的讨论。

像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会说,我提供给你的就是安全的。但在自由软件社区、开源社区和黑客社区,人们会认为,一款安全的软件,会有无数双眼睛来盯着它,其能力比这些大公司的产品更强,同时还不会留下后门或营私舞弊的空间。在黑客社区,这也形成了发现漏洞,并且将其(有偿)提供给厂商帮助修复,最终实现保护用户目的的“白帽子”社区。

但是在如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新的问题产生了:这种行为该怎么定性?

与开源社区团队类似,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人们在发现漏洞后,也会以一种网络协作的方式来处理。BIS新规下同样的问题是:那么这种协作属于什么性质?显然,BIS的规定,对于微软这样的巨头也好,对于从事网络安全的个人或者组织也罢,都会带来一系列现实的问题。

熊节特别指出一种隐患,在软件产品采购过程中,很多买方会认为,我向一家公司买的东西,这家公司会完全具备它的知识产权。

但是现实可能让人大跌眼镜:很多软件系统都是从开源社区中获得的,其供应链依赖几千上万个开源项目,如果某一开源软件某天发生了更新,那么整个软件系统也会自动跟着更新。如果没有对开源供应链进行专门监控,甲方和乙方都无法掌控整个过程。

在熊节看来,在当前的国际地缘环境下,特别是美国BIS出台上述新规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对于中国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很有必要对现有开源生态进行升级。

“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更负责的、更可追踪的、更可回溯责任的开源系统,”熊节认为,同时,从事开源供应链咨询、审核并提供相关工具技术的人才也要形成一个生态产业。在基础设施、机制、人员和服务的合力下,共建“安全的供应链”。

主要来源:商业经济观察,观察者网,皮狗谈科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物联社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