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出海又添盟友:一直在收购入股路上的吉利,野心到底有多大?

最炫车族风 2022-06-17

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吉利

3371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近些年来,吉利不是在收购,就是在合资入股的路上。5月,吉利汽车以14亿元入股雷诺韩国公司,无人惊讶。

从沃尔沃到宝腾,再到奔驰和雷诺韩国,“买买买”已成为大吉利的标签之一。其上有人看到吉利开疆拓土,但也有人称之为路径依赖。“买”曾经推动吉利实现从“但求一败”到跨国车企的质变飞跃,却也伴随了首个蓝色吉利计划的落败。

12年前,吉利从福特手中以18亿美元拿下了沃尔沃之后,正式走出国门。2017年5月,吉利又将马来西亚汽车巨头,宝腾收入囊中。到2018年,吉利以90亿美元收购了世界汽车鼻祖,戴姆勒公司约9.69%的股权。而前段时间与法国雷诺集团的合作,再次将吉利推到了行业风口。

不过,与以往国产车企出海历程有所不同,此次吉利与雷诺的“联姻”,吉利不单单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吉利实现了国产车企从“拿市场换技术”,到“技术输出”的跨越转型。

比如此次吉利拿出分享的,正是雷诺“垂涎”已久的CMA技术架构。

一、吉利与雷诺“联姻”

今年5月中旬,吉利发布公告称,与法国雷诺集团签订了股份认购协议,吉利汽车以13.76亿元入股雷诺旗下的雷诺韩国汽车4537.5万股份,占比为34.02%。值得关注的是,吉利与雷诺这对“绯闻CP”早在去年8月份,就已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雷诺行动如此之快,就是看上来吉利的CMA技术架构。

CMA架构全称是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首发于2016年。是由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的,全球第一款适配于中型车的基础模块架构。由来自全球25个国家,超2000名工程师,耗时3年开发而成。

那么吉利CMA架构的优势所在何处?

1、适配性方面:

CMA架构具有设计灵活以及应用广泛的特点,可以适用于多种车身形式和尺寸、兼容包括汽油发动机、新能源动力在内的不同动力系统,完美适配如今油电混动的市场需求。

2、安全性方面:

CMA架构在部件上,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宽带,来实现产品部件在不同车型上沿用。而且,CMA架构360°全方位无死角的超强安全车身,可以同时满足中国、欧洲、美国等各国五星标准的碰撞测试要求。

由此可见,CMA架构不仅是一个汽车的基础架构,更是一个开发体系,有了这个开发体系,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吉利旗下车型。如今,CMA架构已经在沃尔沃、宝腾、领克、吉利等不同品牌中使用,累计销量已超过60万辆。

无利不起早,对于雷诺而言,拥有一个成熟的基础架构,可以让自己在低研发投入的情况下,推出更面向市场的混动车型。因此老牌燃油车车企雷诺想要尽快实现电动化转型,吉利就是不二人选。

当然,雷诺选择与吉利合作,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二、吉利远征的野心

秉承着资源互换的合作原则,雷诺得到了中国市场的敲门砖,吉利汽车选择入股雷诺在韩国的合资公司,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第一、布局韩国市场

韩国的汽车工业十分发达,据统计,2020年雷诺在韩国累计售出12.8万辆家用混合动力汽车,同比增长了68.5%。面对韩国消费者偏爱本土产品的心理,吉利此次借助雷诺三星的“国货形象”,加上本土生产的优势所在,让领克品牌搭载着韩国新能源市场的东风,是吉利拓展亚洲市场的关键跳板。

第二、加速推进北美市场

此次合作对于吉利来说,醉翁之意不止在于韩国,更重要的是北美市场。

目前吉利已经相继进入了大洋洲、亚欧等市场,但在北美地区还属于空白区,而此次与雷诺联手合作,可以将现有的技术和研发水平充分利用到韩国市场,利用美国与韩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将吉利的混合动力车免税出口到北美市场。

第三、打响吉利技术知名度

收购来的技术,也是技术。如今,吉利旗下的CMA架构、Hi·X混动系统、GEEA 3.0中央计算平台架构等都已逐步实现技术出海,并具备了与外资车企平等对话的能力,此次与雷诺的牵手,再次彰显了吉利“技术+资本”的出海路径。

三、8年进化,从商用车新势力到行业“排头兵”

在乘用车领域,吉利是老牌车企的一员,但在商用车领域与解放、东风、福田、重汽等老牌车企来说还是“后来者”。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不容小觑,目前在部分细分市场已初步形成头部地位。那么后来居上的吉利商用车缘何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之一是吉利商用车把握住了时机。

近年来国家针对新能源领域推出诸多利好政策,在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双碳目标提出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同时,目前道路运输碳排放量占据总碳排放量的70%以上,因此,商用车行业必须朝着新能源化转型。

事实上,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吉利商用车集团起步较早。早在2013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英国锰铜控股的业务与核心资产时,便开始为进军商用车进行市场布局。2014年,吉利控股集团汇集资源优势成立吉利商用车。与传统车企不同,吉利商用车一开始就聚焦新能源,全面抢跑这条尚未被大规模开发的新赛道。2016年10月26日,吉利商用车旗下的新能源商用车品牌——远程汽车正式发布。与此同时,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2017年12月27日,吉利入股沃尔沃卡车集团,成为其大股东,2018年2月24日,吉利入股戴姆勒奔驰卡车集团,成为其大股东,至此基本实现在卡车领域的战略布局。

依托吉利集团技术资源,吉利商用车在国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上持续突破,目前旗下新能源品牌远程汽车已深耕新能源商用车市场8年。2021年,远程汽车全年销量再创新高,新能源轻卡取得行业第一,新能源重卡全目标市场排名行业第一。8年进化,吉利商用车已成为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排头兵”。

四、沃尔沃:技术+品牌+优质资产

2010年,吉利控股从福特汽车手中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

通过沃尔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下称吉利控股)董事长李李书福证明其是中国车企资本运作的顶级操盘手。

2010年8月,吉利控股以15-18亿美元(99-11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下称沃尔沃)的全部股权收购。

这不是中国车企收并购国际品牌的首次尝试。英国罗孚汽车、瑞典萨博汽车、韩国双龙汽车这些赫赫有名的品牌、资产都曾/已归中方所有。但只有沃尔沃在中国人手里迎来了重生。

收购之初的2012年,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但与此前中国车企遇到的困境一样,钱买来的图纸如果缺少外方工程师协同,技术较为落后的中方往往难以消化,更勿论进行再进一步的研发。

于是,2013年,由吉利控股全资持有的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CEVT正式成立,在哥德堡与沃尔沃的工程师进行“人对人”的联合研发,CMA、PMA架构陆续诞生,且在知识产权上完全属于吉利控股。

市场从此开始重新认识吉利。2014年吉利汽车换标,推出FE平台(帝豪系列、远景系列)、KC平台(博瑞系列)、CMA平台(领克)三大整车平台,五大车系,并随后开启吉利品牌3.0精品车时代。

之后的问题是如何将研发成果,在复杂的大吉利体系内落地成产品规模化,并确保迭代能力?

2017年,吉利控股、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联合成立领克汽车和技术公司

2017年大吉利体系内诞生了两家重要的新公司:由吉利汽车、沃尔沃与吉利控股三方合资的领克汽车合资公司;吉利控股的吉利研究院与沃尔沃50对50合资的宁波时空方程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由此保证了沃尔沃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能够持续享有各项技术红利。

就此,吉利与沃尔沃孕育出的高端技术有了可落地的品牌、产品,而且具备了持续迭代更新的组织机制。

2020年,基于吉利与沃尔沃共同开发的PMA纯电平台进一步研发的SEA浩瀚架构亮相,大吉利从此进入BMA(吉利自研)、CMA(联合研发)、SPA(沃尔沃自研)、浩瀚四大架构支撑的4.0架构造车时代;

随后,四大架构高速产车:BMA和CMA平台下放到吉利、几何品牌,几何C、中国星系列先后问世;CMA平台起家的领克则再进一步用起了SPA打造09旗舰,极星对标特斯拉Model3的极星2应用CMA平台,在海外市场颇受好评;浩瀚架构首款车型极氪001落地。

大吉利也随之进入了销量和利润增长的快车道。至2018年吉利控股销量四年翻番至215万辆,净利润达到了203亿元的历史高位。2019-2021年,虽然在疫情和4.0车型换代的双重影响下,吉利控股的净利润开始下滑,但负债率开始持续减轻,以加大运营的安全边际。

而且,借由此次收购,大吉利体系内产下了多颗“金蛋”。

沃尔沃2021年度财报显示,全球销量近70万辆,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2820和125.5亿瑞典克朗。去年10月沃尔沃成功IPO,筹集了约230亿瑞典克朗(约合26.7亿美元),其中70%用于电动化转型,计划于2025年实现全球120万辆的销量。

IPO后吉利控股对沃尔沃的持股比例为82%,市值收益高达192亿美元(沃尔沃市值234亿美元,5月16日收盘价计价),十二年收益增长近11倍。

极星汽车2021年9月的公开信息显示,将通过SPAC的方式在美国纳斯达克进行借壳上市,估值200亿美元;

极氪汽车于去年8月获得英特尔资本战略领投的5亿美元融资(占股5.6%);10月,吉利汽车发布公告,拟增持2.2亿股极氪股份,持股比例或升至58%,极氪估值近90亿美元。

五、结语

以人之长、补己短,以人之厚、补己薄。企业之间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

在如今竞争愈发激烈的国际市场,以吉利为代表的国产汽车品牌,不但用资本实力打开了国门,还将以技术为“利刃”,逐鹿全球汽车市场。

不得不承认,此时入股雷诺,对正要加大出海步伐的李书福来说,又“赌”对了。

来源:60秒商业解读,商用车界,电动汽车观察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最炫车族风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