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无国界”只是童话:达梦数据冲击国产数据库第一股,“去IOE”的时候到了

IT干货铺 2022-07-04

去ioe云数据库科技

3227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6月29日,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梦”)已正式向证监会递交招股书,拟上市上交所科创板。若上市成功,达梦将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招股书披露,此次IPO,达梦共计划募集人民币23.51亿元,发行股数不超过1900万股。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建设达梦中国数据库产业基地、达梦研究院与新一代云数据库产品三大项目,并针对集群数据库管理系统与高性能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升级。

据了解,达梦2021年的企业营业收入为人民币7.43亿元,同比增长65%,而净利润则为4.38亿元,增长率超过110%。此外,达梦2021年的金融行业营收实现突破性增长,较2020年增收7053万元,增长幅度超过1000%。

1.年净利润超4亿元,金融行业营收获突破性增长

达梦数据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领先的数据库产品开发服务商。据赛迪研究院报告与IDC统计数据,自2019年始,达梦已在中国国产数据库管理软件排名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且产品市占率居于前列。2020年,达梦以2.8%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外厂商中排名第六,为国产数据库之首。

目前,达梦的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规模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在2019年至2021年,达梦的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3.02亿元、4.5亿元和7.4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95%。2021年,达梦数据的净利润为4.38亿元,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达梦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11.85%,增速极为迅猛。

招股书显示,达梦的主营业务包括软件产品使用授权、数据及行业解决方案与运维服务三项,其中,软件产品使用授权业务的快速扩张是促成达梦营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在2019年到2021年,达梦软件产品使用授权收入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69.32%、82.42%和86.57%。至2021年,达梦的软件产品使用授权业务收入已达6.41亿元,较2020年增长57.5%。

达梦软件业务的快速扩张主要得益于政府业务的突飞猛进。据了解,达梦的主要客户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大中型公司,其软件产品的用户则主要集中在党政、能源和金融三大领域。从营收占比上看,在2019年、2020年、2021年三年中,达梦数据在上述三大领域获得的总营收分别占其软件产品使用授权业务总收入的78.41%、78.61%和 84.02%,呈逐年上升趋势。

国产数据库势弱的状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推广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始,已持续逾三十年。直到2021年,以达梦数据为首的国产数据库开始在金融等市场领域集中发力,这一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2021年,达梦数据在金融行业的软件业务营收得到突破性增长,较2020年增收7053万元,增长幅度超过1000%,代表性用户为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建行、招行、交行、中国人寿等机构在内的数十家银行、保险、证券行业机构客户。

据招商证券研究报告,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市场中海外厂商的市占率为48.5%,首次降至半数以下,显示出中国国产数据库技术正趋于成熟,此次达梦数据申请上市,同样是中国数据库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体现。

2、中国真正到了“去IOE”的时候了

所谓“去IOE”,I是指服务器提供商IBM,O是指数据库软件提供商Oracle,E则是指存储设备提供商EMC,三者构成了一个从软件到硬件的企业数据库系统。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这“三座大山”构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中国市场占垄断地位长达20年之久。借着国家为促进进电信行业发展而提出的“九七工程”这股东风,其市场占比一度逼近96%。

“去IOE”最早提出是在2009年,当时提出这一口号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来是当时数据库系统难以适应互联网企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正值发展高峰期,传统的数据库产品越来越难以适应。同时,去中心化,大面积分布式计算架构已经成为了趋势。

二来是因为维持IOE的成本太过高昂。一台IBM小型机500万,两台小型机所需的存储300万,Oracle一年的基本质保几十万等等……一笔笔巨额账单让无数企业要么头疼不已,要么望洋兴叹。

最后是因为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国产数据库产品可以选择。行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及性能也乏善可陈。再加之国际大厂的挤压,孱弱的国产数据库行业亟需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说白了,当时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企业号召的“去IOE”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省钱,当然,也不排除政府出于信息安全的角度为其站台。

但是,到今天,从俄罗斯近期遭遇的制裁来看,中国有必要从根本上去“去IOE”!原因很简单,“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放在今天仍然适用,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面临一个关键节点,收复台湾,帝国主义肯定不会等闲坐视的。

今天去IOE,不为省钱,而是为了有一日遭遇全面制裁时,能以不畏之势去与之抗衡!

3、国际化,还是国产替代?

不可否认,当前国产数据库的产品力还有提升空间。比如不久前曾有一些调研显示,国内OLTP类数据库在部分场景中(如数据量大、高并发、变化速度快)和Oracle等公司的产品依然存在差距。

但值得肯定的是,如今这种商业路径选择权的出现,在过去漫长的蛰伏期里是难以想象的——毕竟只有满足了技术基本不脱钩的基本条件,全球化或者国产替代的机会才能摆在眼前。而在这个迄今为止,国内数据库行业最好的时代中,当前国产厂商们面临的“幸福烦恼”是,选哪条路更合适?

在很大程度上,国际化和国产替代,是泾渭分明的两条路。选择不同路线的公司,往往也会具备一些显性特点。

在主营国际化的路径中,一些新兴的国产数据库公司多强调云原生、数据库即服务等标签,希望让产品区别于上一代数据库。产品之外,这类新兴厂商的集中特点大致包括,创立时间不久(多成立于2017年—2021年之间)、拥抱开源、受双币基金追捧等。

而在国产替代的世界里,在满足资质的条件下,不少成立许久的国产数据库厂商主要基于关系型产品延伸,希望帮助客户完成降低成本和自主可控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这些厂商多具备成立时间较久、投资方多为人民币基金,以及主打国内大中B客户等特点。

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公司。而这分岔路背后所隐藏的,是国内外商业环境的整体性差异。

在欧美市场,公有云与数据库结合的路径已被证明可行。Gartner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数据库厂商的市场份额正借助云的能力获得增长。报告中提出,过去10年间,坚定公有云战略的厂商,在数据库市场份额中的排名大多获得了提升,这其中不仅包括亚马逊、谷歌等自有数据库产品的公有云厂商,也包括独立数据库公司Snowflake等。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首先,数据库公司可以和云厂商一起服务同一个客户。另外,数据库公司还可以复用云厂商的生态,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而数据库即服务的模式,也建立于云基础之上。

这也是不少关注出海的国产数据库厂商,和看好它们的投资人所认可的方向。但回到国内,由于国内外在商业环境上的差异,这一模式难以完全复制。

原因不难理解。将公有云与数据库的结合落地,需要云厂商、数据库公司和客户的多方协作。以被国内对标多次的Snowflake为例,其目前支持Amazon AWS、Google Cloud与微软Azure三家云平台。在不少解读中,它也因为在公有云上具备中立第三方的身份而崛起。时至今日,Snowflake依然不支持私有云环境。

回到国内,Gartner在今年三月发布的指南中提出,国内甲方业务向公有云迁徙的趋势,是中国数据库市场增长的一大动因。不过,这一趋势至少在当前并未大规模落定,不少大B客户依然会出于安全、信任等方面的考虑,提出私有云或专有云的建设、更新需求。而且,目前国内私有云的市场格局也相对分散,这导致的一个现象是,底层架构不统一,国产数据库公司单纯依赖公有云厂商合作的必要性没有海外充足。

具体在产品落地层面,早前由不同云厂商搭建的私有云和现在公有云的平台架构有所差异,针对公有云环境的数据库并不能被无缝部署到不同的私有云上。对比国外,美国的私有云与公有云的标准会更统一一些,如微软为美国国防部以及一些美国公司(如可口可乐)搭建的私有Azure云平台虽然在物理上与公有云独立,但在底层架构上会更兼容现有的公有云软件,也为云数据库公司向这些私有云的客户销售自家产品提供了可能。

产品架构不统一、格局分散只是一部分难点。下一个问题是,目前还有不少私有云厂商也会主打信创云路线。而能做进国产替代市场的企业,往往需要具备背景合格、产品适用于党政和金融等业务场景、服务细致等能力。面对这些要求,独立数据库厂商应该找准自身定位。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云生态竞争愈发激烈,云厂商的自有产品如何与独立数据库厂商合作,也是下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海外也存在)。这种情况下,独立数据库公司能否依靠产品力等其他特点获得合作伙伴和客户的肯定,更成为重中之重。

总体而言,国内厂商短期内或许无法将海外优解复刻到国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数据库公司商业路线的分化——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出海寻找真正的公有云+数据库模式,还是抓紧国产化浪潮,此时更像是单选题。

来源:36氪,白犀牛通信,甲子光年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IT干货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