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小鹏都来凑热闹,中国企业在机器人产业中有啥野心?

机械小兵 2022-07-18

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库卡

4127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5月21日,美的集团发布了《关于全面收购KUKA Aktiengesellschaft股权并私有化进展的自愿性》公告。公告披露:德国库卡(KUKA)股东大会于2022年5月17日已经通过了广东美的电气有限公司对其进行全面现金收购的申请。

收购完成后,库卡将成为美的集团的全资境外控股子公司,并从法兰克福交易所退市。

从2015年开始,美的开启了之后长达七年的收购之路。今年以来,美的集团因为领导层对于未来的保守预估、集团裁员等问题,一直处于行业议论的中心,本次收购再一次引发行业关注。

事实上,因为过往盈利问题,业内外对于美的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战略一直评议颇多,对于这次库卡私有化事件也一直讨论颇多。

工业机器人作为关系制造业发展和国家未来竞争力的细分领域,从去年开始再次进入资本市场和大众视野。美的这次布局是否预示着工业机器人将再次迎来爆发?

我们不妨就从这次美的全面收购案,浅谈一下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行业现状和未来预期。

中国企业的野心

可能有读者对于库卡还不熟悉。作为世界顶级工业服务商,库卡于1898年在德国奥格斯堡成立,为自动化生产行业提供柔性生产系统、机器人、夹具、模具及备件,与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并称世界工业机器人制造“四大家族”。

美的对于库卡的大额收购始于2015年,而纵观美的从2015年以来的财报,这笔收购并没有为美的带来实际上的账面收益,这也是收购案一直存在争议的要点所在。

那么,对于美的来说,这笔长期投资划算吗?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行业壁垒颇高的行业,越是高精尖,要求越高、周期越长,短期内收益不及预期也不难理解。只是对于企业来说,周期拉长容易挫伤市场信心,对于那些还未习惯长期持有的投资者来说,表达质疑无可厚非。

不过三林以为,这次收购即便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对于美的这样的巨头来说不乏输血能力,回血也是早晚的事,毕竟库卡的实力摆在那里。

去年一季度,库卡开始扭亏为盈,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也达到了1810万欧元。特别是一季度仍属于企业的产能淡季,预计今年接下来三个季度的产能增速会更明显。

美的从一个曾经面临贴牌和抄袭质疑的品牌,到如今研发和创新能力逐渐受到认可,这一转变跟美的转型研发型企业的战略规划分不开。无论是投资机器人、还是数字化,投资并购无疑是一条比较快捷的路径,美的集团在从传统家电转变为综合性跨国企业的转变也有了更多底气。

工业4.0的未来,这个转变既必须也是必然。

从美的官网给出的商业版图来看,美的集团目前形成:智能家居、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数字化创新五大主线业务。其中的机器人业务主要集中于工厂应用,包括工业机器人、物流、传输等解决方案,涉及医疗、娱乐、新消费等众多领域。

在笔者翻阅美的过往机器人业务报道时,不乏一些用户对于机器人当前应用的“嗤之以鼻”。加之2015年美的成为库卡股东开始,库卡一路低迷的股价和市场表现,使得这一并购受到市场和资方不少质疑。

然而,工业机器人应用早已今非昔比。疫情防控期间,各类机器人出现在消毒、配送、测温、巡检等不同场景,让机器人的服务能力和经济价值突破了行业认知,加速进入大众视野。

去年9月,中国电子学发布《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 (2021 年)》,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39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445.7亿元,占53.1%;服务机器人规模约为393.3亿元,占46.9%,且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成为全球第一,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12%。

市场规模扩大的背后是产量的持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继202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20万套大关后,2021年全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也突破30万套大关,达36.6万套,同比增长 44.9%,创历史新纪录。

由此来看,美的对于机器人和自动化的布局,并非能用一时的盈利与否来看,更何况美的早就想从传统家电转型智能制造。

美的在此前的投资协议中曾承诺保持库卡的独立性,包括不会寻求库卡退市等方面的操作,为期7年半,到期日为2024年年初。到今年,美的一反当初不干预的承诺,全面收购库卡并私有化,这其中诚然有时机和成本考虑因素(这几年库卡的资本面表现并不乐观,此时加快步伐,对比库卡低迷的股价,美的此举可以降低成本),却也彰显出美的对于机器人和自动化未来几年发展的信心。

布局机器人的不仅仅是美的,还有像小鹏这样的汽车企业。

超1亿美元!小鹏拿下仿生机器人融资大单

去年特斯拉 AI Day ,仿生机器人“擎天柱”亮相,马斯克又带火了一个新行业。资本也很快闻风而动。

跟随特斯拉的步伐,小米、小鹏分别推出了代号“铁蛋”和“小白龙”的机器人,百度也在今年6月初发布了一款“汽车机器人”的概念新车,各家的融资动作也频频传来。

7月12日,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鹏行」宣布完成A轮融资签约,融资规模超1亿美元。此轮融资领投方之一为IDG资本,小鹏汽车等股东跟投。

天眼查显示,小鹏鹏行成立于2016年,是目前智能机器人领域布局最广的公司之一。其首款产品是一款四足机器人。

纵观全球,足式机器人多运用于学术研究或工业场景,大规模市场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小鹏想要打造适用于家庭消费场景中的、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智能仿生机器人。

小鹏汽车表示,这是近两年中国最大的单笔仿生机器人融资。

从融资数据来看,机器人赛道的确已成为AI行业中的又一个吸金兽。

据GGII(高工机器人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一季度机器人行业融资共计60起,同比增长15.38%;融资总额超107.02亿元,同比增长63.53%;其中,过亿元融资21起,同比增长5%。

车企加码机器人业务,与其生态息息相关。

开源证券指出,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后将发挥使用场景和视野高度等优势,为特斯拉神经网络算法提供海量场景数据支持,帮助特斯拉实现 L5 级别的 FSD 算法迭代,而场景识别是 L4-L5 自动驾驶突破的必经之路。

小鹏汽车也提到生态协同的概念,小鹏鹏行和小鹏汽车在自动驾驶、动力系统、智能交互等领域可以相互赋能。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称:“将来智能汽车的厂商都会同时是智能机器人的厂商,智能汽车跟智能机器人将来会是一致的产业,且能产生1+1>2的效应。”

在今年 1 月特斯拉财报会上,马斯克甚至表态,“开发‘擎天柱’是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工作,未来它将比特斯拉的汽车业务更重要、更值钱。”

民生证券也认为,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手机、汽车以后的又一应用入口,商业价值不菲,到 2030 年,有望达到万亿的全球市场规模。因此科技企业争相入局,产业加速迭代升级。预计我国仿生机器人年市场规模到 2025 年、2030 年将分别达到 754 亿元、3762 亿元。

特斯拉之外,2021 年 6 月,现代汽车集团从日本软银集团手中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公司 80%的股份,耗资 8.8 亿美元;2021 年 11 月,美的集团收购库卡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并对其私有化,提升在机器人领域布局的决策效率。

的确,仿生机器人和智能汽车的边界变得模糊且暧昧,并且在两方相互碰撞融合后,给资本市场讲述了一个性感的投资前景。

而拥有仿生机器人也能从侧面展示车企的AI技术,秀一波肌肉。这对小鹏的融资和市值提升或许有拉动作用,也正是小鹏汽车所需要的。

在新势力三小只中,小鹏的存在感较弱。截至7月12日,小鹏港股市值不足2000亿港元,而蔚来为2600多亿港元、理想则即将突破3000亿元港元;截至今年一季度,小鹏的现金储备为417亿元,比去年年末下降了18.3亿元,是蔚小理三家中最少的。

对仿生机器人的投入,可以提升小鹏的存在感,以及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但如何协同,如何产生效益,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以及可能面临未知的风险。

是行业之争也是大国之争

美的对于机器人和自动化的重视已然被行业了解,那么,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究竟如何,未来前景又有多少?

事实上,我国机器人市场已经从积累开始转向广泛应用。

随着机器人需求的日益旺盛,特别是疫情下人力的缺乏、用工困难、工业自动化需求的提升等,种种需求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各层面机器人的覆盖率。根据研究机构MIR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为6.6万台,同比提升20.5%。

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比如随着这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增长,机器人清洗也乘着这一热潮,需求激增,而这只是其中一个极为细分的应用场景。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明确将工业机器人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未来,机器人将在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半导体等重点行业有更多更广泛的应用。

推进焊接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制及应用也将越来越常见。

去年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发布《“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对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零部件问题、行业标准体系建立、促进行业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等诸多问题进行了重要阐述。

据IFR和中国电子学会数据,预计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839亿元,约占全球比重的37.3%,2016-202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3%。其中,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445.7亿元、302.6亿元、90.7亿元,占比分别为53%、36%、11%。

目前,机器人已经成为不少A股上市公司的主业,比如埃斯顿、巨轮智能、中大力德、振邦智能、哈工智能等。早前巨轮智能更是14天收获10板,引发市场关注。

周佳认为,随着制造业开始复苏,工业自动化需求开始修复,国产替代进程正在加速。一是制造业整体复苏,机器人需求旺盛;二是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高景气下游企业不断扩产。

“总体来看,今年相比前两年投资重点有所转移和侧重。过去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领域是热门赛道,也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2022年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宏观层面的变化带来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改变,很多机器人公司今年都压力倍增,但也可以看到很多创新领域的兴起,比如人形机器人、足式机器人等。”卢瀚宸认为。

随着AI、物联网(IoT)、6G研发等信息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发展相较前些年正在步入快车道,这一点从资本市场恢复对机器人的投资热潮也能看出。

根据企查查公开数据统计,2020 年国内机器人赛道共发生投融资事件 207 起,已披露金额的项目达118起,其中投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的项目有33起,占28.0%。2021 年国内机器人投融资事件则多达291 起,同比增长40.6%。

图片来源:阿里云创新中心白皮书《2022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图谱及云上发展研究报告》

从2016、2017年间的火热,到之后略有沉寂,再到如今重新回到机构视野,很难说这不是机器人行业的一个新机会。

7月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宣布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2022年9月1日-3日在上海举行。每年大会,智能机器人都是重要主题,全球最先进的机器人有机会得到展示。

我国的机器人市场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也未可知。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2020全球机器人报告》同样显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10年黄金增长期。

虽然今年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所下降,但三林以为,整体来看,未来机器人的需求有望迎来持续增长。

来源:财经早餐,华尔街见闻,证券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机械小兵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