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数字人市场迅速升温,国内外虚拟人商业化有何差异?

AI小助手 2022-07-19

数字人虚拟技术商业

2858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近年来,在元宇宙概念的推动下,虚拟数字人市场迅速升温,各式各样的虚拟数字人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虚拟数字人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路在何方?

尽管元宇宙仍在扩大其定义的过程中,但市场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虚拟人类在其中扮演着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从短期和中期来看,虚拟人相关技术逐步落地,应用场景不断扩大,这可能是元宇宙概念下技术、内容、产业融合升级的初步尝试;从长远来看,当技术进步能够实现低成本的虚拟人高性价比的量产、个性化定制和全智能交互时,我们认为有望推广到多行业应用,并以数字克隆和AI共生的形式成为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入口。

1、如何看待虚拟人类在元宇宙中的定位?

中短期观点:虚拟人技术逐步实施,应用场景不断扩大,或许为元宇宙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整体市场走势来看,得益于虚拟人供应的优化和市场对元宇宙概念的日益关注,虚拟人产业的普及程度自2021年以来持续上升,据苏徒元宇宙研究院测算,2022年虚拟人市场将同比增长64.5%, 并且增长率将在过去三年内达到峰值,未来将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从产业链来看,虚拟人产业围绕虚拟人的技术生产、应用运营和用户/客户接触展开,相关企业数量迅速增加。2021年,国内将有近17万家虚拟人相关企业。从行业应用来看,得益于建模渲染、动作捕捉、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近来虚拟人应用频繁实现,风格和场景逐渐多样化。

虚拟人作为虚拟现实融合的一种创新形式,可以看作是元宇宙理念下技术、内容和产业升级的初步尝试。业界有望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深化对相关概念和应用的接受度和容忍度。推动元宇宙在用户、企业、社会等层面逐步释放价值。

2、商业化:内容消费、产品服务、效率工具的多维度价值探索。

“人”就是内容,虚实融合将提升内容产业的消费体验。

(1)虚拟偶像:偶像产业探索产业化。目前,虚拟偶像以直播为主要操作方式,货币化方式相对多样化。对比现实生活中的偶像和虚拟偶像的商业模式,我们认为虚拟偶像“人物创造匹配”的制作过程有标准化的潜力,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有利于模特推广,同时部分削弱了现实生活中行为的风险。

(2)虚拟字符:IP表单扩展和内容集成。在IP扩展层面,虚拟角色通过社交社区平台直接与用户互动,以更多样化的内容承载能力延长生命周期,具有内容植入、社交账号合作等商业化潜力。在IP整合层面,我们认为元宇宙的下一代叙事可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内容形式,而是为用户提供以内容为核心的融合体验。

“人性化”是指产品和效率,有技术和温度。

(1)产品体验:以数字化、虚拟化深化品牌基础。

最近,许多品牌开展了虚拟营销,其中虚拟代言人是主要形式之一。我们相信,短期品牌可能会在元宇宙热门话题的帮助下触及年轻用户群体,而长期元宇宙的“人与货场”,可能会以现实与现实的融合,更新用户的品牌体验。

(2)效率工具:虚拟员工进入市场,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虚拟主机在从文本到音频和视频的制作过程中探索自动化,这反映了内容制作和媒体集成技术赋能;虚拟主机降低了企业前期人才培养成本,填补了直播人才的缺口,提高了运营效率,还可以分担直播主播的工作量,提高直播机房的效率;在数字化员工方面,灵活性和效率、降本增效是企业和员工的主要诉求,在行业中的推广和普及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虚拟人到元宇宙:

(1)数字化身与虚拟身份:数字化身技术正在下沉,虚拟社交网络的普及程度不断上升,但总体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制度层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清晰而完美。

(2)工具需求与情感需求:我们认为,现阶段虚拟人工具的应用仍以“替代与替代”为中心。展望未来,虚拟人由于虚拟与真实巨大价值的融合,有望成为元宇宙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接口。

3、国内外虚拟人商业化存在差异

欧美日韩的虚拟数字人产业发展得相对较快,着力打造身份型虚拟数字人,一是重点打造虚 拟 IP,擅长做虚拟人的 IP 化运营;二是针对 C 端社交领域开发数字化身 Avatar,一些用于 生成虚拟数字人的工具化平台已经出现,可以快速生成自己的虚拟形象。

虚拟数字人在 C 端 市场的商业价值在于其具备强大的规模化能力,未来元宇宙中虚拟化身/分身的需求有待释放。 而现阶段国内主要是在具体的服务端发力——服务型虚拟数字人,比如虚拟客服、虚拟 导购、虚拟讲解员等,在实际能够变现的场景运用的比较多,在打造虚拟 IP 方面的探索 相对不足。

身份型虚拟数字人与服务型虚拟数字人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各有优势。

从变现能力的角度看,身份型虚拟人的变现能力更强。

身份型虚拟人的商业模式类似于 真人明星,通过品牌推广或代言、参演节目、直播打赏、发布音乐专辑、售卖周边等方 式,依托粉丝经济进行变现,其特点是能带来较高的收入增量,如 Lil Miquela、初音未 来;

而诸如客服、直播带货等应用场景下的服务型虚拟人,其主要经济效益不在于直接 创造增量收入,而是在于降低人力成本。虽然服务型虚拟人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小,但服 务型虚拟人的内核是人工智能,是元宇宙的基础构成要素,长期来看有非常可观的 B 端 市场空间。

从数字资产的角度看,国外是真正的将虚拟人当作数字资产在进行运营,但是国内很多 的服务型虚拟人的应用,不是将虚拟人当作一项数字资产,而是当作一项成本进行投入, 更多是对现有行业的赋能,在短期内实现降低成本与提高运作效率。

总结来看,身份型虚拟数字人与服务型虚拟人的底层商业逻辑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甚至底层 技术路径也不同。

海外企业对虚拟人的技术路径的实现、应用场景的要求更高,对收入看得 更长期;而国内虚拟人的发展更着眼于当下的运营效率的提高,商业化场景较为单薄,变现 方式大多局限于直播电商等短期流量红利中,或者智能导购、客服等行业,进一步拓展价值 空间很难,导致这个赛道的天花板偏低。

4、导致国内外虚拟数字人市场存在差异的原因,我们预计是技术发展阶段、用户规模等方面的 不同。

1) 运营层面,欧美具备较强的 IP 运营能力。一个成功的虚拟数字人的塑造,不仅是其形 象具备真实感,最重要的是其人格具备真实感,而虚拟数字人的人格化塑造的过程就是 IP 化的过程。

与国外成熟的 IP 运营体系相比,国内文娱公司虽然已经有了 IP 构建意识, 但是 IP 持续更新与运营能力不足。纵观美国娱乐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IP 始终是好莱 坞的核心,并通过 IP 延伸出强大的多元化产业链条,比如迪士尼。

2) 技术层面,欧美公司虚拟数字人制作水平高且分工明确。好莱坞 IP 运营的历史与好莱 坞电影工业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即工业的发展水平与盈利状况影响着 IP 运营的水平与 效果,虚拟数字人行业的发展亦是如此。

一方面,欧美基于生产技术优势,已经有一些 用于快速生成虚拟数字人的工具化平台出现(如 Omniverse Avatar、MetaHuman Creator),且有较多面向 C 端的产品。另一方面,欧美虚拟数字人行业的上中下游分界 明显,一体化程度低,专精某一技术发展,对非核心技术采取外包合作;而国内有较多公司采用产业链一体化的形式进行虚拟数字人制作。

3) 用户层面,国内的优势在于庞大的用户规模,存在各细分领域的需求。基于人口基数优 势,国内产业在众多细分方向上均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虽然国内外存在一定的技术落 差,但虚拟数字人在国内有多元化可探索的空间。因此,国内企业更注重于服务型虚拟 数字人的开发,以定制为主,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特定设计,这一选择有助于规避不同行 业的技术差异。

最后

以前,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很窄,基本都是娱乐、偶像、代言人等领域。如今,虚拟数字人已经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体育、金融等不少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落地。虚拟人的使用,应该不仅局限于服务行业,也要更多运用于生产领域,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欧阳日辉表示:“随着它的技术使用成本逐渐降低,相关制度逐渐完善,我希望它在我们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领域里面,不管是在生产领域、销售领域,还是售后服务领域里面,更多地使用虚拟人。”

主要来源:财讯网,灵秀巨匠计算机,未来智库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AI小助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