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衰退这只手,终于开始伸向汽车自动驾驶

路咖汽车 2022-07-25

汽车自动驾驶特斯拉国产

417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没有钱,没有人,就没资格坐到烧钱研发的桌上,而全球经济危机的衰退信号,让车企开始慢慢发抖。

今年年初,春节刚过完,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阿里巴巴,正在开始推进“滚动式人员优化”。简言之,在企业内部,不断优化低效、低收益、重要性低的人员和部门,最终保持企业的高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如果你今年也在找工作,或者换工作,除了少数的几个高精尖技术领域,那相信你会明白各大企业今年的用人态度谨慎到了什么程度。

对经济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会知道,二战结束后,凯恩斯主义面临挑战,货币主义崛起,菲利普斯曲线也被改了很多次。事实是,没人能精确预测全球经济的下一步的起落程度,经济衰退是大还是小,正如当今的美联储Vs拜登预算案那样。

全球的传统格局被俄乌战争加速打破,全球的经济环境也因为疫情+战争+很多原因,变得和以前不同,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产业、人。

美国的6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一出,已经不甘于破8,而是直接冲到了9.1%,遭遇40年来最严重通胀。纽约邮报、福克斯、美国国会山报、英国卫报等全球知名媒体,都纷纷抛出了一个观点,美国很可能遭遇大衰退2.0。而当下的新经济事件,也开始对工业领域的王冠-汽车,产生更大的冲击。

核心汽车技术,裁员+离职人员越来越多,裁员方向五花八门

眼下最新潮、最火热的汽车技术,无疑是自动驾驶,或者说是智能辅助驾驶,高高在上稳坐全球最高市值的特斯拉,就是例证。

特斯拉的成功,直接带动了一大片车企开始向智能化加速转型。奔驰,直接在德国拿下全球第一个L3级自动驾驶,宝马宣布2023年要推出自己的L3级自动驾驶,大众集团直接开砍燃油车预算,几乎All in进入智能电动领域,接下来要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美国,有特斯拉、Waymo、通用Cruise、福特等,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余都专门以公司级别成立了自动驾驶业务。而中国更是百花齐放,小鹏、蔚来、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都有专门的自动驾驶大型部门,还有华为、地平线、高德、百度Apollo等公司在进行发力。

不过,进入2022年至今,上述大多知名的车企,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裁员,同时部分企业还出现了更大的变化,核心人员离职。

1.特斯拉于7月中旬,裁减负责Autopilot的车辆数据维护的229名员工,裁员前该团队有约276名员工;

2.通用旗下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宣布解雇近8%的员工,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激光雷达工程师团队;

3.福特和大众投资的Argo AI宣布裁员150人,整个公司共2000名员工,裁员比例约7.5%;

4.理想汽车今年上半年,被爆毁约应届毕业生,背后的很大原因也是自动驾驶技术团队进行人员调整,所需岗位变少;

5.华为、百度、小鹏等,则时不时的被爆出有裁员的消息。

从公司层级来看,各大企业对人员团队的缩减理由基本上是五花八门,特斯拉裁撤的更多是可替代性较强的数据标记人员;通用Cruise的裁员则暗示了很多事,激光雷达团队工程师裁员,可能体现着其技术发展的变化;大众和福特的Argo AI,消息显示,是之前招聘过猛人员团队过大,最终开始裁撤并降低成本;理想的调整,如果以当下其与地平线和英伟达的最新合作规划来看,大概率是此前的技术研发既定路线发生了调整。

简单说,这几家企业都在做一件事,即通过裁员来精简自己的企业运营成本,不同点则在于,有人是小优化、有人是大变动,甚至是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从美国本土数据调研机构的消息来看,今年5月,美国科技行业裁员近16万人,裁员公司数量达到了37家,包括特斯拉、微软、Facebook母公司Meta、奈飞、等。

另外,除了裁员之外,相信很多人也得知了很多头部企业技术领军人物发生变化的消息,如下:

1.特斯拉人工智能负责人、Autopilot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师Andrej Karpathy宣布离职,当前特斯拉最强的Autopilot技术,正是由其2018年入职之后,才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2.今年1月,华为原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离职,今年7月,华为自动驾驶系统 CTO、车 BU 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博士,投入清华张亚勤博士麾下,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任智能机器人方向首席专家;

3.今年2月,理想汽车CTO王凯离职,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实时操作系统等),移交至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总工程师马东辉;

4.今年4月,蔚来自动驾驶助理副总裁章健勇离职,其在蔚来已任职7年,负责整合硬件团队、操作系统+数据安全团队、算法团队、系统工程团队的自动驾驶系统和集成落地。

原有自动驾驶技术负责人在同一时期纷纷离职,意味着其所负责的版块,与企业的预期要求之间,发生了较大的出入,简言之就是现有方式不能完成原定规划,于是需要换路推进。特斯拉想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蔚来、华为想快速做到点对点的高度自动驾驶,理想的相关负责人更换速度较快,并不能太好判断当前遇到的瓶颈在哪。

L2+++内卷,创新“停滞”,是一场被逼开倒车

技术领域,尽管各大企业都在喊“要突破”,但实际上,近几年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的速度是在变慢的。整个市场局面,更多是,补作业。

时间维度上看,大概在2018年开始,几乎各大车企都在提及L2.5+智能驾驶这种概念,长城、吉利、长安,甚至是大众的新车推出时,都宣称自己有着L2.5的级别。这一级别,并非国际标准,而是营销层面的创意体现,相比于L2级,L2.5级以及L2+级能做到的是保持车距、自动加速减速、车道居中,小鹏、蔚来、宝马、奔驰等在后续进一步加入了转向灯变道功能。即,打下转向灯后,车辆会判断安全距离,之后进行车辆的变道。

时间进入2020年左右,发生了相关技术的较大变革,特斯拉Autopilot开始支持导航主动领航功能,之后蔚来的NOP在2020年10月10日上线,小鹏的高速NGP在2021年1月27日公测版开始向用户开放。

至此,三家车企分别通过新功能推送,得到了销量上的积极反馈。比如,特斯拉在2020年中国国产后,随着售价进一步降低,智能驾驶功能开始被普通人所体验,中国销量从2019年的4万余台,升至2020年的近50万台。蔚来销量从2020年的4.37万台,升至2021年的9.1万台,小鹏销量从2020年的2.7万辆升至9.81万台。

之后,2021-2022年间,原本的主流车企们开始布局自己的人机共驾(导航主动领航功能),如长城的毫末NOH,再如大量车企开始内卷激光雷达数量,长城沙龙要上4颗激光雷达、华为在极狐身上用了3颗、在阿维塔身上也要用3颗,吉利预计最晚在2023年上半年装车导航领航智能驾驶。

眼前,大量的车企都是在补作业状态,从地平线的瞬间崛起就可见一斑。自成立以来,地平线获得了上汽集团、广汽资本、长城汽车、东风资产、比亚迪等众多车企的投资,以及Intel、SK Hynix、宁德时代、星宇股份、韦尔股份、舜宇光学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战略投资。据统计,近90款新车上,都选择使用地平线系统,理想ONE也凭借于此,实现了NOA主动领航导航。

之前更早完成了人机共驾功能的车企们,新一轮的创新动作,目前的具体落地成果,突破的感知不算大。小鹏的重心放在了,激光雷达上车之后,让高速NGP更稳定更准确、让停车场记忆泊车有更稳定准确上;蔚来的重心放在了,激光雷达+更高算力芯片上车之后,如何实现点对点自动驾驶上,不过目前尚未推送,结果未知,只能等到其与腾讯共同开发的高精地图与第二代NOP结合并推送后,才能给结论;反观特斯拉,它在近几年间本质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创新变化,更多是功能上的优化升级,不过只依靠纯视觉+优势算法+极高算力的方案,当前也频频被质疑,因为从技术的角度,除非打通边缘计算,它才能有极高算力,它才能借此真正初步摸到“无人”驾驶的边际。

所以,简言之,当下,我们还无法摸到无人驾驶,或者自动驾驶的边界。很多应用了主动导航辅助驾驶的车企,当下的表现还不够值得信赖,如进出匝道的成功率、匝道上的限速保持是否合理等,同时,还有部分车型也被爆出在使用功能时有事故的发生,让其他车主难辨真伪。

技术在进步,但进步的速度相对来说变慢,多数车企在补作业,少数车企也很久没有推出特别突破性的功能。本质上,这背后的原因是,钱还不够多,参与的人也不够多。

自动驾驶领域里,L2在不断的+++++,不断接近L3,但L3本身就有着自己的悖论,在L3时人类依然需要随时接管,而到了L4时,一切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

接下来的战场也很明确,谁能率先把L2+++级智能驾驶做到一个新高度,谁就得率先去啃V2X、国家网联政策的新硬骨头。或者再换一句话说,当基础设施以及法律法规还没成熟时,社会公众道路上,如今是看不到L4级自动驾驶存在可能性的。

假设一个场景,如果一个人驾驶着非网联的车型,交通违章行驶,只能感知自己周边,尤其是缺乏后方感知能力的当前车型,本质上没有机会避开。

钱与人,之间的未来博弈

从行业角度看,必须承认的是,车企以及技术公司的研发大迭代的加速度在放缓。华为当年的演示视频、XX车企的工程版系统,都证明了自己拥有高阶辅助驾驶能力,但当一切作为商品推出时,加上法律法规、保险责任等,就又变成了另一层味道。

而这,也是当下的自动驾驶高管离职潮主因。

现有的数据,足够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自动驾驶烧钱速度有多快。

2019年时,Uber提交的招股书中显示,自动驾驶部门ATG的2018年研发费用4.75亿美元,2020年时的数据显示,ATG在5年时间里,烧光了25亿美元;

2021年时,特斯拉研发费用约为25.91亿美元(168亿元人民币),小鹏为41.1亿元人民币,长城为90.7亿元人民币,蔚来为45.91亿元人民币,吉利为55亿元人民币,比亚迪为106.27亿元人民币,大众超过为156亿欧元,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市场现状是,各家车企在技术军备竞赛的同时,基本上都要至少烧掉全年的净利润来做研发,甚至是从别的地方来搞钱,专门烧给研发。

仔细看,只有2家巨头在这张统计表上处于看上去比较正常的状态。不过,也大体只是看上去罢了,大众在2021年还没有疯狂加大自己的新能源、智能转型投资,其庞大的产品线以及模块化平台,却已要烧掉75%左右的净利润。特斯拉的研发费用,虽然烧掉的比例不如大众那么夸张,但细分其净利润的结构,之中同时包含着积分买卖、股价等层面的原因,所以实际的消耗也是不小。根据StockApps.com在2022年3月发布的报告,特斯拉每辆汽车的研发费用为2984美元,是行业平均值(约1000美元)的三倍,在单车研发支出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至于其他企业,它们身上所显示出的是汽车行业当今的铁律,如果没有资本,连上场竞技的资格都没有。

主流车企都在以每年5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速度进行研发费用的投放,而且各大车企也都纷纷放出了官方消息,还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

市面上,能够有50亿元/年利润,或者融资能力的企业有几家?答案是,很少。

所以接下来,要么是某一车企夺得绝对的技术领先地位,让其他车企只能跟随性发展,让整个汽车市场卷的轻一些。

要么是,少部分企业赢得军备大赛,拖垮其他大部分车企,自己赚走利润的大头。

最终,汽车行业还是以传统的模式在运行,要么是手里有技术牛人,能率先实现质变级突破,要么是自己手里的资本雄厚或者控制成本能力雄厚,最终拖垮它人。

而当前的经济衰退可能性,已经让美国企业率先谨慎起来,并间接波及中国的很多企业未来行为。留给你我的,则是非深层的技术进步,以及对新技术的慢慢等待。

参考资料:

1.纽约邮报、福克斯、美国国会山报、英国卫报相应报道,美国可能遭遇经济衰退2.0;

2.美国劳工部当地时间13日公布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

3.特斯拉、通用、福特等官宣裁员信息;

4.理想、华为、百度等媒体报道裁员消息;

5.Uber等企业的招股书公开信息;

6.StockApps的各大车企研发成本报告;

作者丨黄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路咖汽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