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电企业都来了,“风、光”大潮再起,打开成长新空间

3889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继华电福新H股港交所退市后,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集团”)加速整合旗下新能源资产,其打造的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业务平台——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新能源”)于近日披露招股说明书,拟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国家能源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今年以来,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等文件陆续发布,新能源发展再次提速。

除了中国华电,华能集团、中国大唐、国家电投以及国家能源集团等主要发电企业也在加速低碳化发展,在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表现抢眼。

华电新能源独占鳌头

招股书显示,华电新能源集团的控股股东为华电福瑞,华电福瑞持有发行人52.40%的股份,为发行人的直接控股股东;华电国际持有发行人31.03%的股份,与华电福瑞同受中国华电控制,中国华电合计控制公司83.43%的股份。

背靠五大发电企业之一中国华电,华电新能源的起点不可谓不高。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华电新能源控股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2724万千瓦,其中风电2058.26万千瓦,太阳能发电665.74万千瓦。

华电新能源的招股书显示,其主要资产遍布国内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面覆盖国内风光资源丰沛和电力消费需求旺盛的区域,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及发电量规模均位于行业前列。

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月-3月末,华电新能源实现营收151.6亿元、164.5亿元、216.1亿元、57.4亿元,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8亿元、40.6亿元、72.3亿元、21.4亿元。

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超10家光伏企业推进IPO进程拟上市A股,募集资金总额超500亿元。其中,华电新能源独占鳌头,计划募集资金300亿元,将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证券市场活跃

除了中国华电,华能集团、中国大唐、国家电投以及国家能源集团均已有新能源发电业务上市企业活跃在证券市场。

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全球最大的风电运营企业——龙源电力,于2022年初在A股挂牌上市,实现了“A+H”两地上市。截至去年底,龙源电力各类电源控股装机容量已达26548.6兆瓦,其中风电控股装机23567.8兆瓦,光伏控股装机1045.7兆瓦。

国家电投旗下上市企业中国电力、吉电股份均在持续加大清洁能源投资。此外,国家电投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露天煤业”去年正式更名为“电投能源”,相继成立10家新能源公司,今年已披露多个风电项目投资计划。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主力军,五大发电集团在新能源领域交出不俗成绩单,特别是在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五大发电集团表现抢眼。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中,中国大唐共计913万千瓦新能源项目被纳入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

华能集团方面,旗下拥有澜沧江全部水能资源开发权的上市公司华能水电调整发展战略,将“专注水电发展”调整为“水电与新能源并重,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大基地”成长空间被打开。第二季度,华能集团新能源项目共计155个,涉及全国24省,重点推动北线清洁能源基地、东线海上风电基地、西南“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以及中东部光伏项目的建设开发。

华电新能源的招股书披露,该公司此次拟募集的资金,将围绕“风光大基地项目”“就地消纳负荷中心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项目”“绿色生态文明协同发展项目”等四类业务布局,合计装机规模为1516.55万千瓦,总投资金额为804.12亿元。

“风、光”大潮再起

在目标和政策驱动的双重驱动下,近两年间,风电、光电装机呈井喷态势。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增长25.7%,太阳能发电增长80.3%。而在2020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7167万千瓦、太阳能发电4820万千瓦,风、光新增装机之和约为1.2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并网装机超之前三年总和。

业内认为,2020年的“风、光”大跃进,主要原因是政府将从2021年开始全面取消风电、光伏补贴,因此竭尽全力冲刺并网。这一幕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行至高潮。数据显示,仅当年12月一个月,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就超过了2018、2019两年的总装机规模。一派大跃进中,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井喷式爆发,硅料等下游原材料价格不断高企。

近十五年来,中国新能源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为开始,国内新能源大发展正式起步,2006年至2010年间,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集中鼓励风电和太阳能。这五年,中国风电装机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光伏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4%。

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2011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迅速扩长,但由于政策配套、体制机制等原因,中国成为风电和光伏原料和组件的最大供应商,国内新能源电力市场却踯躅不前。这期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风电大国,但同时光伏也成为政府重点整顿的产能过剩行业之一。

2016年至2020年,随着更多配套政策出台,中国能源革命进一步提速,新能源再次驶上快车道。至202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超2.8亿千瓦,光伏装机超2.5亿千瓦,风、光累计装机总容量超过5.3亿千瓦。

新阶段始于2021年。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开始实施,根据顶层目标,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专家据此测算,今年至2030年的10年间,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年均至少新增规模6700万千瓦以上,才能实现12亿千瓦。

不过,也许用不了太久,这一目标就将实现。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信息,2021年1-6月,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1084万千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301万千瓦。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光电新增装机总规模已达5.6亿千瓦,已完成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的近一半。

同时,随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等部门先后发文取消财政补贴政策,光伏和风电正式走进平价时代。风电和光电成为地方政府、能源央企眼中的热饽饽,各地纷纷谋划新能源项目,传统火电企业纷纷转向风电、光伏,“风、光”大潮再起。

不少地方在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均将风电、光电提至突出位置。其中,甘肃提出到2025年,全省风、光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源总装机比例接近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外送电新能源占比达到30%以上。黑龙江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50%以上。湖南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至57%。

内蒙古提出了煤炭产能、外运量、发电量和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的目标,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6.1%。宁夏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达到30%以上。浙江提出到2025年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超过57%,高水平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除了这些具体目标,加强源网荷储协同,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也成为不少电力调入省份的重点工作规划目标。

政策持续加码

近期有关风电和光伏领域的利好消息接连不断。5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6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6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将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核电、水电项目,加快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一大批新能源项目也于近期密集开工。4月26日,华能集团举行2022年二季度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超13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实现实体开工和施工准备;5月18日,国家能源集团宣布包括陆上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等5类11个、总装机1238万千瓦的电力项目开工和预开工;6月15日,大唐集团宣布上半年电源项目新开工总规模达到1103万千瓦。其中,新开工的新能源项目701万千瓦,占总开工规模的63.55%。

项目的密集开工直接反映了我国新能源行业市场规模的迅猛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6月16日发布的1月份——5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5月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4亿千瓦,同比增长17.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24.4%。英大证券预计,2022年在大基地项目、分布式项目的推动下,光伏装机将突破100GW达到历史峰值。今年陆上风电装机将超过55GW;2023年海上风电装机有望超过60GW。

广州万隆证券咨询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吴啟宏对《证券日报》记者说:“从大方向看,相对于光伏行业,风电行业可能存在更大的预期差。我国海上风能资源充足,预计可开发的海上风电资源达到2982GW,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打开成长新空间

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受政策、产业和业务、管理和合规、财务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投资者仍需谨慎决策。

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煤电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但包含新能源送受电在内的跨省跨区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由于涉及地域多、范围广,同时关系到送受端发电、电网、用户各方切身利益以及市场运营机构的权责,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阻力比较大,目前仍没有重要进展,是本轮电改过程中公认的“疑难杂症”。“此外,现阶段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因发展经济、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招商引资等需要,通过行政手段‘限价格’‘搞专场’,向特定企业分配便宜电等情况依然存在。此举不利于推动用户侧承担消费绿色电力的社会责任和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的是全社会福利。”

上述专家建议,合理设计并持续完善配套政策。统筹考虑当下实际和长远发展,优化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强与电力市场建设的协同。进一步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机制,加强与绿色证书制度的衔接。提升电力市场对新能源的适应性,同时提升新能源企业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未来随着新能源逐步入市,隔墙售电业务、智能微电网业务、虚拟电厂等逐步完善,新能源终端利用率将有所改善,届时新能源高景气才能向上传导,持续打开龙头发电企业的成长新空间。

来源:中国能源报,天弘基金,证券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光伏班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