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时代汽车工业的三大趋势,最亮眼的莫过于“上天”

闭门造车 2022-08-01

汽车汽车工业新能源汽车

5089 字丨阅读本文需 13 分钟

虽然我们都知道,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得非常迅速,甚至有引领世界的趋势,但是难以有具体的感受。

而近日,智车派注意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在2022年上半年,中国的新能源乘用车已经占据了世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的59%。也就是说,其他所有市场上卖出去的新能源乘用车,其总量都无法与中国单一市场相比。

崔东树表示,在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的走势较强,1月到6月份的总销量已经达到了421万辆,同比增长幅度达到了71%,突出一个“蒸蒸日上”。在6月份,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就达到了88万台,同比增长幅度为46%左右。

而在这些销量中,商用车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乘用车才是销量主体。其还声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供给保障较好,需求也非常高,而欧洲的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都偏低,因此中国的发展很强。

根据官方的数据,在2022年6月份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比亚迪一家厂商就卖出了超过13.4万辆汽车,而其他诸如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厂商的表现也非常亮眼。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也逐步攀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10家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新能源车型,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全球出口量约为55万辆,其中40%销往欧洲市场。

如此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可谓风头正劲。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汽车产业能否超越日德美?

对此,福卡智库内部报告《汽车“三足鼎立”——从国家到世界》指出,复盘这130多年全球汽车发展史大致可以发现,在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旧格局内,长期的头号玩家一直锁定在日德美三国,汽车产业变革和汽车工业中心转移都是围绕日德美转。

为什么是这种状况?答案就在于汽车产业是以工业基础、国家综合国力、生产方式变革、核心技术等为核心驱动力,日德美在这些方面已经建立了长期竞争优势。

不过,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到来正在将燃油车时代建立起的技术壁垒一一清零,汽车业原有的日德美“三足鼎立”格局正在被打破,在决定汽车产业新格局的新关键变量中,世界各国、全球车企各有各的短板。

这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只是,中国还面临短板掣肘。而要在新的世界汽车产业版图中占得一席之地,更有待于关键变量的突破。

汽车行业的三大趋势

面对新时代,汽车行业在各趋势上的表现更加明显,无论是基于数字化和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施行,还是供应链韧性不断强化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净零排放愿景的积极践行。

趋势一基于数字化和服务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数字化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能为企业创造的巨大价值,已经是行业共识。贝恩针对205家工业企业的调研显示,布局数字化的企业超越竞争对手的可能性要高出4倍。但同时调查也发现,迄今只有不到5%的企业成功落实了技术或数字化转型。

现在的大数据能够收集到的信息量跟十年前的大数据涉及到的信息量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因为“芯+云”的模式,不光数据体量变大了,并且很多运算等已经从本地运算往云运算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具体的产品都变成了整个解决方案的“触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很多“触手”结合在一起提供解决方案。另外,过去也会讲到解决方案,但是有了大数据做支撑后,结果会变得清晰明了,当跟客户沟通解决方案的时候,能够明确地指出结果如何,而不是以前通过销售人员描述结果。

数字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广的命题,在很多使用场景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在探索与实践中把这些使用场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价值。数字化带来的价值可以与产品本身相结合,也可以与使用产品的人相结合。以汽车为例,数字化可以更多聚焦于让汽车运行起来更加智能化,拥有越来越多智能化的功能,以及实现远程控制;同时收集到的数据也可以转化成指导研发生产、产品升级换代的洞察。数字化对于汽车用户来说,通过很多车载软件收集到消费者的信息,可以分析和挖掘消费者需求以及消费者身上所含的价值,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

随着技术发展,单纯从硬件角度,以前通过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体现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另外,传统硬件的利润空间也被压缩,更多的利润会传导到后端提供解决方案、服务一体化以及构建生态系统中去。

随着数字化解决方案应用越来越普及,可以同时看到的趋势叫做“服务一体化”。也就是未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产品会被打包进软件、服务,一起构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对于企业来说,服务形式以及整个指导思想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未来,服务不是后置,出现问题帮你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前置的,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在产品发生问题之前就知道哪里需要服务,这就是预测性服务,同时远程服务也会越来越多。飞机的发动机在预测性维护解决方案的应用中是比较成熟的,在汽车行业,预测性维护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企业需要更加了解客户,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做更好地服务,以及把这些客户服务、客户洞察最终转化到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上,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其他行业,服务已经贡献了超过半数的销售额和几乎100%的利润。贝恩预计,这一方向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机械设备行业的常态。领先的机械设备企业将把大多数设备与软件和服务打包,作为成套的解决方案出售,并实现数倍于当前业务的市场增速。到2030年,机械设备企业的硬件在行业利润贡献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31%降至23%,其余利润将由打包销售的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共同组成。

尽管很多中国制造企业仍然在设计、制造有成本优势的硬件上投入大量精力,但同时,领先的制造商已经大举发力物联网和远程服务、按需服务等新业态。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投入数字化技术,并加速推出先进服务。在贝恩展开的一项原始设备制造企业调研中,100%的受访企业计划到2024年会提供与设备相关的预测性维护服务,95%的受访企业将提供远程维护服务和帮助客户提升运营效率的新型服务。

趋势二强化供应链韧性和灵活性

过去两年以来,“黑天鹅事件”频发,无论是由新冠疫情引发的材料短缺和价格波动,还是俄乌冲突导致的连锁反应,都让传统行业受到了一系列供应链中断的打击,供应链韧性的问题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这些突如其来的供应链中断“压力测试”下,拥有更强韧性供应链的企业获得了更多客户的青睐,为巩固和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奠定了基础。

在对200多家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供应链韧性和成本此消彼长,对于韧性的强调程度明显提高,同时在降低成本方面的重视度下降了,并不是觉得降成本不重要,而是在两者之间进行了取舍,降低成本不再是当下唯一的首要目标,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很现实的问题,当要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柔性的时候,必然带来了成本变化。这也对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找到对于企业来说最适合的平衡点。

调研中,大多企业的供应链高管都表示已经转变投资方向,把韧性和灵活性置于成本和速度之前。企业作为价值链的一环,既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供应链韧性,同时也可以提供合适工具、设备和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供应链韧性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工具亦是重要抓手,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供应链各环节透明度,管理供应链风险,提高效率,并实时衡量环境影响和成本。

重视并善于强化供应链韧性的企业有望在2030年以及以后先人一步,树立竞争优势,实践中,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等新能力,优化客户和自身业务,进而在供应链中断后更快恢复,并获得客户的支持。

对于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在现在的形势下,已有很多企业有一些举措和经验。一方面,不少企业在改变自身的企业能力,比如对于风险的追溯以及管控的能力。领先企业会评估有哪些风险对于企业是最重要的,通过一些数字化手段或者其他的手段去收集相关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整个供应链可视化,要知道上游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的供应状态,也需要知道下游客户的状态,确保整个供应链比较高的透明度。这可以通过跟上下游更紧密的合作实现,也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

当然,很多企业还在改变内部的运营模式,原来部门之间合作不打通,供应链部门只管供应链的事情,未来,供应链部门、采购部门也需要继续跟销售、研发部门互相匹配。例如,如果供应链部门现在觉得某一个零部件供应会困难,就需要紧密跟研发部门合作,判断有没有其他的替代选择。

企业在打造了这些能力以后,则可以考虑供应链本身怎么提高灵活度。比如一个部件,原来是一个供应商,未来是不是需要考虑更多的供应商。另一方面,虽然客定化解决方案是一个趋势,但要做出更多的定制化,并不意味着供应链更加复杂。目前很多汽车公司在产品的设计上会走平台化的路线,通过产品的平台能够给不同的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但是与此同时又会让自己的供应链变得简单,比较容易管理。

趋势三研发实现碳减排目标的产品和服务

在减排和可持续发展ESG的问题上,有些企业总体是比较保守的思路,原因一部分是来自于考虑成本的问题;另外需要探讨怎样做到两者兼顾,把可持续发展转变成差异化的竞争能力。将政策引导和客户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国外企业已经开始把低碳转型作为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机会点。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汽车相关企业响应全球号召,顺应、把握可持续发展蕴含的发展机会,以及应对环境责任带来的挑战。首先需要真正降低自己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或者其他的能源使用等方面的排放,提升企业的能源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其次考虑怎样协助客户进行减排;另一方面,更多的定制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的循环性和可回收性,以及开拓新的商业机会。中国在新能源产品和体系建设方面走得比较靠前,这也给我国企业带来更多机会。

企业应当积极调整自身业务和供应链,努力减少温室气体和碳排放。此外,若企业可以迅速抓住机会,研发出能够实现客户碳减排目标的产品和服务,有可能在未来数十年的巨大转型过程中赢得先发优势。展望未来,企业想要致胜市场,需要积极将业务生态系统延伸到硬件以外的领域,面对新时代不断升级。

汽车工业走向太空!

汽车制造商的业务已经不仅局限在地球上了!现在很多汽车厂商开始把目标瞄准太空,除了开发用于太空探索的交通工具外,还开始生产卫星和火箭。该战略旨在通过超精密卫星技术提高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出租车的竞争力,并在未来的移动竞争中获得优势。

有些厂商把目光瞄准了月球和火星,试图打造出能在月球和火星上使用的交通工具。

【现代起亚】

现代汽车公司和起亚汽车公司最近与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签署了一项协议,以开发用于月球表面探索的机动性。公司将与机器人实验室组成咨询机构,负责机器人研发、软硬件设计、空间环境响应、探测任务专用设备等。

现代起亚表示,月球表面探测机动任务的成功,不仅需要机动机身的研制,还需要机动装置上搭载的科学探测设备、操作软件、空间通信功能等各个领域的技术。

例如,与地球不同,月球表面有数以百万计的陨石、彗星和小行星碰撞形成的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而且没有大气层,因此受到辐射。恶劣的环境,例如温度在零以下的 130°C 到 -170°C 的极端天气,以及细而锋利的灰尘,也是障碍。

现代起亚认为,在开发能够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运行的机动性的过程中,将创新性地提高当前技术的耐用性和完整性。

【通用】

在此之前,通用汽车在去年5月宣布将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起参与美国宇航局的载人月球探测项目“阿尔忒弥斯”计划。两家公司都希望为 Blue Origin 和 SpaceX 等私营太空探索公司提供未来要开发的车辆。

两家公司解释说,他们正在开发一种用于探月的电动汽车,斥资数百亿美元打造一个体现月球引力、气候和地表环境的地方。它将可以以每小时 12 英里(19.3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并且还计划具有自动驾驶功能。

通用汽车过去也参与了月球车的开发。在 1960 年代,波音公司开发了一款用于美国宇航局载人月球任务阿波罗计划的漫游车。作为参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是美国军方和美国宇航局的长期合作伙伴。

【本田】

本田最近还公布了进入太空业务的计划“Vision 2030”,并宣布将在 2030 年之前向太空发射搭载一颗不到 1 吨的低轨道卫星的火箭。为此,本田计划开发一种部分可回收的火箭,以降低发射成本。

《日本经济新闻》等当地媒体表示,“本田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投入 6 万亿日元研发费用,将太空业务发展为电动汽车之后的主要业务。”

本田对可以在太空中执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的继续研究。旨在通过扩展AI远程控制功能和扭矩控制技术来执行更精细的任务。本田计划在完成所有研究后于 2024 年开始原型测试,并在 2030 年将相关技术商业化。

【特斯拉】

特斯拉的目标是与其附属太空公司 SpaceX 建立的卫星互联网网络产生协同效应。

SpaceX 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 Starlink 迄今已发射超过 2500 颗卫星,并在全球 30 多个国家/地区投入使用。与现有的通信网络没有基站就无法服务不同,卫星互联网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接入高速互联网,极大地加速了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出租车等未来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殖民火星。近日,CEO埃隆·马斯克在其个人SNS上表示,“我认为人类在20年或30年内有可能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

【吉利】

公开资料显示,吉利旗下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1月20日,是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企业,致力于成为全球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提供商,推动中国卫星产业链商业化升级和中国航天技术商业化应用。

作为杭州亚运会官方合作伙伴,吉利高端系列车型“中国星”星瑞、星越L将会为亚运会提供城市及园区内智能出行解决方案的服务。

“亚运中国星”升空后,在亚运赛事期间将会提供高精度定位、卫星遥感AI以及天基通信服务等技术。也为吉利“中国星”高端系列车型更好地为杭州亚运会提供智能、安全的用车出行保障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汽车与配件,郑谊,汽车与配件,手机中国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闭门造车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