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W光伏逆变器集采又来了,极致内卷下大势”催生“大市”

3122 字丨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作为在光伏产业链上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之一,逆变器领域在过去十余年时间内,冲突最为激烈,既抵抗过海外强敌,也曾关起门来陷入价格内斗,更因技术路线的不同经历过几轮“厮杀”……尽管有人功成名就,有人黯然离场,但竞争与博弈从来都是着眼于“未来”。

8月2日,中国能建公示2022-2023年光伏逆变器集中采购项目中标候选人情况。招标文件显示,此次招标为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中国能建所属企业投资或承建项目所需光伏逆变器采购,预估总量为6000MW,其中集中式逆变器2000MW,组串式逆变器4000MW。

2022年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势头迅猛,据国家能源局数据,1-2月光伏新增装机10.86GW,与去年同比增长234%。市场高景气下,央国企设备集采工作也更为积极。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2年开年以来,央企逆变器集采规模超40GW,华电、中核汇能、中国电建的集采规模较去年均有大幅提升。

自光伏电站开发格局转换、央国企成为主力军后,入围央国企集采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央国企集采招标成为逆变器企业的必争之地。

“在竞争中前进”,是中国光伏逆变器企业的真实写照。

风光大基地和整县分布式打开了光伏新时代,在阳光、华为双龙头格局下,诸侯割据、跨界企业纷至沓来……新一轮考验悄然而至,全球芯片短缺及原材料涨价导致逆变器毛利下降,风云诡谲的市场变幻中,谁将是下一匹搅弄风云的黑马,“剩者为王”时代,又有谁将会走向终局?

1、“大势”催生“大市”

和“火热”的风电技改市场相比,同在新能源的光伏领域,技改市场一直显得“静悄悄”,鲜见行业内出现如风电领域内对老旧机组“以大代小”批量改造这样具备示范效应的“大规模轰动”事件。

但看似平静的市场下,已然暗流涌动,尤其是光伏逆变器领域,全球市场都正在迎来第一波更换潮,据国际知名能源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最新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4年,将有176GW的光伏逆变器使用寿命超过十年,预计逆变器总更换成本接近12亿美元。

而在中国市场,这波逆变器“技改更换潮”,由于叠加双碳大背景下电力系统和整体能源结构的巨大变化,掀起的浪潮更加澎湃。

这是“大势”催生出的“大市”,不同于以往的单纯产品维修或更换,本轮技改的核心在于光伏电站必须从适应电网逐步向支撑电网演进,因此更加具有普遍性,涉及技改规模更大。

日前,河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陆续下发了文件,要求对本区域内并网新能源场站开展频率、电压耐受能力改造工作,而新投运的青豫直流与陕武直流,对该地区存量光伏电站项目,逆变器涉网性能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特别强化了高穿有功稳定性、高低电压穿越能力、频率适应性等电网适应性要求。

央国企近期招标集采也表明,大规模逆变器技改需求正在“呼之欲出”。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1年下半年以来,仅公开启动招标的逆变器涉网性能改造项目就超过20个,项目至少涉及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山西、青海、宁夏、河北、甘肃等七个省区,项目业主也包括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三峡新能源、中广核等主流的央国企开发企业。

2、集中式市场:壁垒高筑、竞争充分

自2009年特许权招标及金太阳工程激发国内市场后,我国光伏行业几经曲折,终于领跑全球。十年辛苦不寻常,在击退了海外老牌企业、淘汰了一批又一批怀揣淘金梦的投机者后,逆变器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尤其是集中式市场已形成较为稳定格局,阳光电源、华为双龙头之外,上能、特变电工、科华数能、禾望、科士达等诸侯割据,专供组串产品的古瑞瓦特、锦浪科技、固德威等企业均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凭借技术、渠道、成本、管理等优势高筑护城河,在充分竞争中开启了极致“内卷”时代。

技术变革是“内卷”的主要形式之一,10余年来,逆变器企业你追我赶,助推逆变器产品更为丰富,功能更加强大。从双路MPPT到多路MPPT,从基础的直流、交流转换到信息交互、智能分析,在AI技术的加持下,光伏逆变器进一步支撑电网,实现光储融合。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变器技术更迭更为迅速,落后一步,或将意味着失去一部分市场。一个鲜明的例子是,2020年下半年,光伏组件纷纷推出基于182mm、210mm硅片尺寸的高功率组件,不足半年,华为、阳光电源、特变电工、科华数能、禾望、古瑞瓦特、锦浪科技、固德威、正泰、首航等企业快速跟进,相继推出与之适配的大功率组串式逆变器,进一步提升了地面电站组串式产品的占比。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021年光伏逆变器集采中,组串式逆变器占比超7成。逆变器企业凭借迅速的技术更新获得了相应市场份额。

技术的更迭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成本迅速下降,十余年来,光伏逆变器价格从单瓦几元骤降至每瓦一、二毛钱,大功率组串式逆变器的集采价格已与集中式产品相当,逆变器价格越来越接近盈利临界点。如今,仅凭借价格战意图在光伏逆变器市场分一杯羹,已然不再现实。

科华数能市场人员介绍,现阶段逆变器集采投标价格已经到了毫厘之争的地步,“与组件行业相比,现在大力推广的新一代技术如HJT、TOPcon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研究、探索,而光伏逆变器最先进的技术产品早已应用,并不是行业有技术储备而不去降本,而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每一款新产品的推出,都是逆变器企业极致探索的成果。”

在技术、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无限接近成本的现状下,逆变器企业间的竞争更是一场渠道、用户争夺战。尤其自光伏电站开发“国进民退”格局转换后,五大四小等发电集团成为主力军。华为、阳光、上能、科华、特变、禾望等企业凭借在集中式市场的早期积累,已有了稳定的客户群体。央国企集采模式对投标企业设置了较为严格的要求,限制了中小企业进场,使得集采某种程度上是龙头企业间的竞赛,吉瓦级逆变器采购大单时常被一两家龙头企业瓜分。

在上能看来,地面电站市场投资业主集中、单一标的大、应用场景单一、业绩要求高、利润率低,这些因素使得参与这类市场竞争的逆变器企业必须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成本管控能力、产能规模及完善的区域服务能力,新晋企业很难具备这一条件,即使在目前IGBT及芯片紧缺的情况下,也很难突破这一壁垒。

及至大基地时代,央国企更加注重供应商的信誉、保供能力以及大型项目的服务经验,头部企业受益明显。

3、分布式市场:竞争细化,或现搅局者

与集中式市场稳定的格局相比,分布式光伏市场相对分散,参与方众多。除了扎根于此的古瑞瓦特、锦浪、固德威、首航等企业外,集中式市场中的华为、阳光、上能、特变电工、科华、禾望等在2017年前后发力分布式。跨界企业如麦田、康佳的加入,让分布式市场更为热闹。

不同于集中式相对稳定的三足鼎立局面,分布式市场头部企业的地位似乎并不稳固。户用市场的爆发,让昔日专注工商业分布式的逆变器企业们进一步向户用市场下沉。阳光、上能、禾望等推出户用逆变器产品,并形成一定出货规模;华为功率优化器+组串式逆变器方案,被业内称为“掀桌子式”打法;正泰电源受益于正泰安能在户用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产品推广顺畅。此外,受益于屋顶项目对安全性的要求提高,微型逆变器需求提升,禾迈、昱能科技加入分蛋糕阵营。

户用市场的TO C属性,使得品牌价值、服务能力、渠道优势显著的二三线企业参与度更高。2021年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启动后,偶有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中标。分散的客户需求,给后来者带来了发展机遇,市场更加活跃、竞争激烈,一时间胜负难料。

不容忽视的是,2021年以来全球化的芯片短缺及原材料涨价,加剧了分布式市场的动荡。在产能受限的情况下,逆变器企业将有限的物料供应盈利更好、规模更大的特定客户、特定项目。一位逆变器企业相关人士坦言“分布式市场的产品我们都可以生产,但在现有条件下,我们还是优先供应地面项目。”如此一来,分布式尤其是户用市场将面临逆变器短缺的风险。

芯片短缺将导致核心企业的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资本将加快推动其他细分市场的企业布局分布式产品,如上能、禾望、德业股份、麦田能源等。“新玩家入场将是近5年来最快捷、最容易的一次,而供应链管理将是这一轮分布式厂商最核心的竞争力。”

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直接的影响,是光伏逆变器产品毛利率下滑。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很长一段时间内原材料涨价无法缓解,芯片短缺依旧持续,部分逆变器企业将会提升价格。届时,用户将会转向供应链管控较好、承压能力强、价格相对有优势的企业,分布式市场格局或再度演变。

挑战不止于此,一旦芯片紧缺形势缓解后,逆变器企业的产能扩张或将导致未来的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最终会通过剧烈的价格竞争完成行业洗牌,企业需要在这期间练好内功,才能在下一轮洗牌中占据有利位置。”上能提醒。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光伏能源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NE人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