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岁到120岁,人类正在突破寿命的极限

观察未来科技 2022-08-08

生物技术

3453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文/观察未来科技

追求生命永续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愿望。如今,人类正在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

现代医学开创了全新的局面,改变了人与其自身,与疾病和死亡的联系,在过去的三百年里,在欧洲中部,即便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平均预期寿命都大幅提高,在21世纪已达到70岁,而这在19世纪却被视为“高龄”。

二战之后,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抗生素的发明,让人类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并且,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更新,人类的平均寿命还在增长。而寿命不断增加背后,则是抗衰老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是否会突破寿命的极限?又将走向一个怎样的长寿未来?

生命的进化

数十亿年前,地球上诞生了生命,生命受环境的胁迫而不得不进化、升级的同时,便也出现了死亡。而生与死之间的时长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寿命,可以说寿命是始于生、终于死的一段时间历程。

因此,从一开始,死亡便是生命进化、升级的必需之物,没有生死便不会有进化,生命正是在生与死的迭代中重复并更新着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这就是寿命的本质。当然,随着生命体的进化,寿命也有了不同时长和诸多类型。

在200年以前,人类的寿命不过30多岁,超过40岁的就是高寿了,非常罕见。而现在,40岁也只是所谓的“英年”而已。国家卫健委在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才宣布,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21年已达到77.3岁。而2022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预计,202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8.3岁。

世界范围内,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2年世界卫生统计》(统计截至2019-2020年)显示,全球人口寿命在不断延长,伴随的健康状况也在不断改善。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66.8岁增加至2019年的73.3岁,健康预期寿命(HALE)从58.3岁增加至63.7岁。其中,健康预期寿命是指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的情况下可预期的平均寿命,不包括由于疾病或受伤而导致的健康状况不佳的时间。

当然,并没有哪一条生物法则规定我们能活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没有哪种科学强制规定平均死亡年龄必须是80岁,更没有哪条法则强制规定人类在80岁之后必须死。事实上,《创世记》35:28章节就宣称以撒活到了“一百八十岁”。

寿命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最大寿命”,目前人类的最大寿命一般认为是120岁左右。从有记录的历史来看,基本上没有超过120岁的人类。实际寿命与最大寿命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前者基本上是随机的,后者则是进化的结果。所谓的近200年来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了,或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延长寿命了,基本上都指的是前者,而人类的最大寿命在这个时间段里并没有什么增长。

不过,对于最大寿命来说,科学界目前依然有所争议。前世界上公认的计算方法有3种:

其一,细胞衰退学说。细胞衰退理论认为,人体细胞到30岁达到完全成熟,此后开始走下坡路。所有器官逐渐衰退,每一年下降1%,100年的时间正好完全衰退,再加上之前的30年,人类寿命最长为130岁。

其二,细胞更换学说。对所有动物来说,用细胞分裂次数乘以分裂周期得出的就是自然寿限。人一生中细胞一共要分裂50次,每次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因此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其三,性成熟周期学说。人类在14岁左右达到性成熟,性成熟期的8-10倍即为人的寿命极限,即112岁-140岁。在中医古代典籍中,也有过关于“人能活多少岁”的说法。《黄帝内经》有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可见,人类寿命的极限是中外医学都可达成共识的:人的寿命应该在100-120岁左右。

而生命之所以要有期限,则是因为进化的需要。有生有死才有自然选择,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才能完成进化升级,而永生意味着进化的停滞。所以无论能活多久,只要还在进化,死亡就是必需的。

寿命的未来

当然,从生命长度的进化来看,人类从过去走到现代化的今天,平均寿命从40岁的“高寿”到80岁的平均寿命,其背后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如此,寿命的极限也有可能在生命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以突破。人类,正在加快脚步走向一个长寿时代。

首先,对人类平均寿命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而这些技术,每一项都有助于使人们更长寿、更健康。

其中,DNA监测技术或许很快就能付诸应用,在疾病变成急症或重症前就能提醒人们密切关注,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如果你心律不齐,佩戴在手上的智能手表就能随时给出提示。呼吸分析仪能检测到某种免疫疾病开始发展。键盘上的按键能够提示早期帕金森病或多发性硬化症。医生掌握的病人信息将更详细,并且在病人到达诊所或医院就诊前,就能提前获得这些信息。这样就可以减少医疗差错和误诊。任何一项创新成果都可能将人们的健康寿命延长几十年。也就是说,在所有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寿命至少将延长10年。

其次,在多项技术共同作用的背景下,人类社会也将重塑对生命和健康的看法。当人们开始认同衰老不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时,人们自然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现代医学会逐渐深入对饮食的研究,以此提出最利于延长寿命的饮食结构;人们会适应减少卡路里和动物源性氨基酸的摄入、多运动、居住在热中性温度区以外的地方的生活,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棕色脂肪的生成。

要知道,在这些饮食合理、积极运动的习惯下,人们再多过10年健康生活也并不是一种奢望。于是,加上前面的10年,人类的寿命便可以延长20年。

最后,在动物研究中,那些能改善生存回路、使长寿基因发挥作用的分子能够将我们的健康寿命延长10%~40%。就按10%算,在现代人均寿命80岁的基础上,我们的寿命又增加了8年。现在加起来一共就是28年。

目前,发达国家的中位寿命略高于80岁,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再增加28岁,一共就是108岁。当然,这只是对未来预期寿命的保守估计——这个数字意味着一半以上人口的寿命将超过这个数字。尽管并不是所有这些进步都能增加寿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饮食健康、经常运动。但要知道,我们活得越久,就越有可能从我们无法预见的全新医学进步中获益,而且已经取得的进步并不会消失。

并且,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发展,未来,人们或许还将通过基因改造来重置我们身体的表观基因组,以及通过药物或直接接种疫苗来杀死衰老细胞,又或者用3D打印机打印出器官来替换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器官。当然,无论是哪项技术甚至全部技术都取得成功,人们的寿命就将再往前大踏一步,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真正地突破了今天人们认为的寿命极限。

突破寿命的极限

如今,为了征服衰老,全球企业都在展开角逐。

全球最大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近来投资了一家叫 Altos Labs 的生物技术新创企业。不过,Altos Labs的相关资讯目前还鲜为人知,实际上Altos Labs是一家研究如何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进行“重编程”(Reprogramming)的生物技术企业。这家企业的目标是透过人类基因重编程来防止衰老甚至回春。Altos Labs目前正在以美国史丹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招募人才。

再比如,Meta的执行长马克·祖克柏和他的小儿科医生妻子普莉希拉·陈(Priscilla Chan)一起投身到了生命科学研究。2016年,他们成立了“陈·祖克柏生物中心”,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投资了6亿美元。除了制作能使人类的主要器官运作的“细胞图谱”外,该生物中心也正在持续研究伊波拉病寿、艾滋病、兹卡病毒、阿尔兹海默症等不治之症。祖克柏夫妇曾宣布,他们将以消除世界上所有的疾病为目标,在未来的十年捐赠 30 亿美元。

PayPal 的共同创始人彼得·提尔则对一家研究寿命延长技术的美国新创企业 Uniry Biotechnology 投资了 600万美元。Google 则是在2013年成立生物科技企业 Calico 后,与全球制药公司艾伯维 (AbbVie)为老化研究投资了 15 亿美元。全球第二大软件企业甲骨文(Oracle)的共同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Larry Ellison)成立了埃里森医学基金会,从 1997 年开始就对老化研究投人了数亿美元。微软的共同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也投入7亿 900万美元,成立了艾伦脑科学研究所。

并且,Google、苹果、Meta、IBM 等企业也正在挑战利用 AI、大数据、云端等来结合IT和生物技术。他们认为结合了各种尖端技术的医疗保健技术是促进新事业成长的动力。某市场调查机构曾预测,到了 2024年,精准医学、再生医学、脑科学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

在资本的强势进入下,虽然当前人们并不能预料第一个跨过125岁门槛的人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或许用不了几年,或许需要几十年,而在第一个125岁的人出现后,还会有另一个人加入125岁的行列。然后是几十个,然后是几百个,更加长寿甚至将变成普遍现象。终于,在22世纪的某一天,全世界又迎来了第一位150岁的老人。而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当然,长寿时代也将带来新的规则——显然,长寿时代的到来将会改变世界。它会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投资对我们有利又对100年后的人有利的研究;担心地球的生态系统和200年后的气候;做出我们需要做出的改变,以确保中产阶级开始陷入贫困时,富人们不会享受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方式;用现在及未来几个世纪世界上能够维系的物质来保持消费和浪费的平衡。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下一个世纪到来前,我们必须弄清楚每个人都将生活在哪里,以及将如何生活,在什么样的规则下生活。我们必须确保我们从延长人类寿命中获得的巨大社会和经济红利得到明智的使用。而这些问题,正等着我们去解决。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观察未来科技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