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半导体教父”,56岁才创业大器晚成,如今年利润却是华为1.5倍

芯圈那些事 2022-08-09

半导体张忠谋英特尔

5546 字丨阅读本文需 13 分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家偶尔总爱感叹韶光易逝。转瞬之间便发现自己尚有许多壮志未酬便已然将要老去,许多雄心壮志便也如流星般滑落。而我却要说,人生尚在路上,只要想做肯做,那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不会有晚了一说。大器晚成一词便由此而来。

说道大器晚成,在国内外就有着许多大器晚成的企业家,他们就是最好的榜样,如宗庆后,在创立娃哈哈时他已经42岁了。如尹明善,创立力帆集团时是50岁。还有任正非,创立华为时是44岁。他们都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而最具代表的,便是在56岁高龄时创立市值超万亿台积电的张忠谋。

2015 财年,他的公司以 1671 亿营收获得净利润 604 亿,其利润规模:

是台湾最大企业、营收 8872 亿 的鸿海精密 231 亿净利润的 2.6 倍;

是营收 3950 亿的华为 369 亿净利润的 1.6 倍;

是营收 1028 亿的腾讯 288 亿净利润的 2 倍多;

也领先阿里 2016 年财年 427 亿净利润将近 180 亿。

他是张忠谋,台积电创始人、董事长。

台湾人尊他为“半导体教父”,他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50年历史上最有贡献人士之一,他入选全球最佳经理人,国际媒体称他是“一个让对手发抖的人”。

1、 少年时代: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在1931年,张忠谋生于浙江宁波,母亲是当地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后人,他父亲曾经就任过宁波市的鄞县财政局长,两人在宁波相遇,门当户对,共同孕育他们的爱情结晶:张忠谋。

张忠谋家庭环境可算优渥,但张忠谋的童年却生活的并不算安稳。在1931年到1940年这段时间,张忠谋还是一个孩子,外面却是战火纷飞的时候,张忠谋一家为了不被卷入战乱,曾经多次搬迁。

他们一家人总是那个地方安全,就往那个地方去,他们曾居住过南京、重庆、上海、香港等多处地方。不过大部分时间,他们一家都在相对安稳的上海,张忠谋的童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上海度过。多次搬迁导致不稳定的生活环境,养成了张忠谋不服输的性格,同时也坚定张忠谋要改变现有生活的决心。

2、成长经历

在1941年时,日本相继占领了香港、九龙,张忠谋的父亲为避祸事,再次带着家庭来到重庆,张忠谋由此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开始他传奇一生的第一步。家庭的生活环境让张忠谋明白知识的重要,他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所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知识。

之后的几年中,他废寝忘食的读书,终于在1949年时,18岁的张忠谋凭借优秀的成绩的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了哈佛全校1000多名新生中的唯一中国人。在当时的环境中,这几乎是不可能之事,足可见张忠谋的优秀。

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张忠谋觉得哈佛并不适合自己,不管是学习氛围还是所学的专业。于是他从美国哈佛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专攻机械工程,并在四年的努力之后,成功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的硕士学位。并在次一年,成为半导体部门的工程师,正式的踏入半导体行业。从此开始了他的“台湾半导体之父”的路程。

张忠谋找了一个不错的工作,但是27岁的他逐渐对日复一日的上班感到厌烦,不满足于现在环境。他有了更好的目标,他辞去现有的职务,凭借着几年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张忠谋顺利进入了德州仪器,成为德州仪器的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中国员工。当时德州仪器的营业额尚且不到一亿美元,在对比后来它的发展,足可见张忠谋的眼光之精准。

在德州仪器工作数年之后,张忠谋渐渐感觉到吃力,他觉得“活到老学到老”,于是重回学校充实自身。1964年,张忠谋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张忠谋将世界顶尖的学校都读了一遍。

3、 他拼命学习、玩命工作,终于在 27 岁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进入陌生的半导体,张忠谋什么都不懂,唯有夜以继日地加快学习。他研读《半导体之电子与洞》,他说,这有如读荷马古诗一样的困难,但还是“一字,一句、一段慢慢地读,读了又想,想了又读。”

张忠谋的厉害在于学东西飞快,工作一年左右,他提拔为非正式的小主管,手下也有了 4 个小兵。

后来他因跟领导不合负气辞职,跳槽到德州仪器。

在德仪,张忠谋真正感受到美国科技公司的创新精神及力量:“‘疲倦’简直是听不到的形容词。加班是不成文的规定,而且全都是自愿,也没有什么加班费。‘失败’从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须振作重来,如再有挫折,再重来,直到成功为止,大家一起赌,一起输,一起赢,一起往前拼。”

身处此境的张忠谋也立即成了邻居眼里“疯狂的工作者”,一进去就立下一大功:

当时,德仪替IBM生产着四个电晶体,其中一颗电晶体在IBM生产的良率10%,但到了德仪,做出来的基本上都成了垃圾。张忠谋点子很正,被安排来搞定这最难的一颗。

在“每天早上8点上班,直到半夜第三班开始后才回家”的努力下,他让产品良率超过了IBM本身,最高达到惊人的20%。

这让 27 岁的他获得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管理职位:锗开发部门经理。

4、 同事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儿,彻底震撼了张忠谋!

张忠谋走上管理岗位时,他的一个同事也在干着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加入德仪不久,他认识了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基友。他们经常一起喝咖啡,聊天。交谈中,这位老兄告诉张忠谋,自己正计划把好几个电晶体、两极体,加上电阻,组成一个线路放在同一颗硅晶片上。他还跟张忠谋得瑟:公司最大的老大对他这个想法也很赞,并问张忠谋怎么看?

当时他认为好基友做的事情“匪夷所思”,不切实际。

让他意外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位老兄却告诉说,他已经把那玩意儿弄得差不多了。有点被震到的张忠谋,却又替他操心:你那玩意儿就算弄出来,又有什么用呢?离实际应用是那么的遥远。

但最后,这件事让张忠谋深深地震撼了:

他的好基友杰克•基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被认为和他同时搞出了集成电路的另一位大仙诺伊斯,则在此后带着一个叫摩尔的同事,创办了英特尔公司,并很快在电子业掀起一股股惊涛骇浪的革命。

这件事情已经震撼了整个半导体世界。

同事、好基友拿了诺贝尔奖,这得是啥感受??!

杰克•基比,诺贝尔奖获得者,张忠谋的同事、好基友

这件事,让张忠谋深深地领教了前瞻技术的力量,而这些在他当时看来跟自己不太有关的人和事,也都通通在后来,成为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5、 伯乐赏识,让他在41岁登上了事业新高峰,成为美国大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

1961 年春天:张忠谋再次赢得好机运。“总经理召见我,夸了我一番,说我有足够潜力角逐未来全公司研发副总裁之职。”走出总经理办公室后,他还得到一个公司从来没有给过别人的机会,支全薪去读博士,公司负担一切学杂费。

1964 年初:取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到德仪的张忠谋,被提升为锗晶体管研发经理,统领将近 3000 人的队伍,斗志昂扬地朝着心中的殿堂狂奔。

33 岁的他:收入已达到美国的中上阶级,拥有哈佛、麻省、斯坦福三大世界著名学府的学习经历。

41 岁那年:张忠谋登上了新高峰,成为德仪统领3万多员工和全球半导体业务的副总裁,也是这个世界 500 强企业的第三号人物,以及美国大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

6、 张忠谋:一旦决定干一件事,就非得干成世界第一名!

张忠谋升为副总裁之后,世界半导体产业迎来了中国人 Morris Chang(张忠谋英文名)参战、发起战争,并不断赢得战争的新时代。

当时,被诺伊斯和摩尔飞速壮大的英特尔,已是德仪半导体业务最强劲的对手。

内存是英特尔当时最强的业务,并且已经做到世界最大,甚至英特尔已成为内存的象征,许多公司都在其攻势下落荒而逃。张忠谋却决定,就从英特尔的内存开打。

他不但决定大干内存业务,而且决心夺下英特尔在内存领域的世界第一,打掉它的这个象征。这个目标吓到了德仪的宝宝们,但张忠谋态度坚决地推进。他的看法是:混科技产业的大企业,一旦决定去干一件事,就非得干成世界第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并获得理想的利润,否则,就是赔钱去陪第一名耍。

当时,整个市场以及英特尔的主力产品都是 1K,为了夺第一,张忠谋开足马力,痛下血本,直接从 4K 产品开打。这个大胆决策遭到很强烈的反对,但他以更强的力量勇往直前。

结果,4K 新品出来不久,就把英特尔打成了手下败将,也打出一个张忠谋地位。

此后,英特尔在内存市场的辉煌便一去不复返,直到彻底退出,转型成为 CPU 巨头。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忠谋也算是英特尔的恩人,为逼迫英特尔转型立了功。

站在最高处的张忠谋,为了保住德仪的绝对优势,不但在技术上持续领先,而且还率先革命掉高科技不能讨价还价的老规矩,主动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打得产业同行们一听德仪又出招了就一脑子们的汗,甚至丢盔弃甲,主动落败。

靠着技术、价格上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在执掌德仪半导体业务的将近 10 年里,世界半导体市场上,只要是张忠谋主打的战争,除了他自己,似乎没有人可以凯旋,包括英特尔、摩托罗拉也不例外。德仪在半导体领域的“世界第一”,也始终被他紧紧握在手里。

7、 带领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后,却因不服公司战略毅然辞职。

1978 年,有着辉煌战绩的张忠谋,被加大力度向消费性电子产品转型的德仪安排了新工作:出任德仪消费电子集团总经理。德仪原本希望他在半导体之外再造一个消费电子王国,但这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且是,对张忠谋,对公司而言,都是个错误。

1983 年,张忠谋因不看好公司的战略转型,在闷闷不乐中离开了德仪。离职的消息一传出,很多很多的新工作便找了上门。再三考虑后,他选择了前往纽约,出任通用器材的总裁。

但当时,他已是 52 岁的人,重复职业经理人的道路对他而言,显然也只是可接受,不愉悦,更不刺激。在他心中,他还需要一个其他意义上的崭新开始。

8、 56岁重新出发,创业之初就很狂:我只有一条路——做一个世界级的公司。

一个 56 岁的老人,接下来还能干啥?

张忠谋给出的答案是,重新出发,干出一番全新的事业,而且设定出伟大目标:“当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当然要它长期繁荣。那只有一条路——世界级。”

如今的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代工公司——台积电因此诞生。

在这之前,作为德州仪器三号人物的张忠谋已把持半导体世界第一将近 10 年,54 岁到台湾后,他还当了工研院院长,引领台湾科创整体前进。

这个基础让他有了在半导体业继续追求世界级的视野、底气和能力。然而,不是有句话叫“离开平台你以为你是谁吗”?没了世界级的大平台,从零开始再干一个世界级,而且是在最烧脑也最烧钱的半导体行业,张忠谋的难不次于上青天。

但张忠谋还是很快干成了——成功来自他在半导体业征战多年之后的观察力、思考力,最重要的是:改变现状、预测未来的判断力、想象力。

9、 他一个人定义了一个产业。

当时,全世界看得见的半导体公司,走的都是芯片设计与制造一脚踢的路子,也就是从上到下垂直整合,什么都干。德州仪器、英特尔都是典型。

他这个人是可以定义一个产业的,是全世界一流的、最尖端的一个人物。为什么 AMD 可以跟 Intel 竞争?AMD 比 Intel 钱少很多,但是 AMD 可以和 Intel 竞争,重要的就是有张忠谋这样的人。因为 AMD 只要设计出好的产品就行,它与Intel比设计,张忠谋的台积电和 Intel 比制造。Intel 自己又要设计又要制造,设计和制造的人都要养起来,然后又要自己去投资生产,因为那个设备从留

出经费、发出经费、赊出经费一直上去。现在AMD设计,台积电为它制造,用制造和Intel拼。到最后,因为Intel的制造比台积电贵两倍,品质比别人差,所以Intel的制造就变成了Intel的包袱了。Intel的品牌是资产,设计是资产,但是Intel的制造是它的包袱;那AMD的设计也很好,台积电的制造很便宜,所以就可以咬住Intel,打出自己的品牌,整个策略就是这样形成的。

张忠谋的台积电价钱比Intel便宜这么多,公司的毛利还能达到50%。他定义了一个产业,救了整个台湾岛。台湾现在最受世界注目的不是PC这个行业,而是IC这个行业。

10、 80岁老人的铁腕管理:推出夜莺计划,效率惊人!

最近这两年,台积电还搞出一个“夜莺计划”,在之前三班倒、连轴转、24 小时生产不间断的基础上,推行三班倒、连轴转、24 小时不间断的研发。

这让一些员工甚至旁观者都受不了,但已经 80 多岁的张忠谋并没有丝毫手软的意思。而且,他不但要求三班倒,还要求班班都要做出最高效率。

他说,工作产出来自“投入”乘以“效率”,效率才是关键。“别人工作 50 小时,你比他多做 20% 变成 60 小时,但他的效率比你高 30%,成果还是比你好。”这样既勤奋又有效率干下来的结果就是,台积电将独享 iPhone7、甚至iPhone8 的订单盛宴。

11、 一封信让张忠谋大怒,10分钟换掉CEO!78岁的他再度执掌公司。

2005 年,74 岁的张忠谋开始了交班:辞去台积电总执行长职务,并任命跟随自己多年的得力干将蔡力行接任,但这次交班最终让他失望并以失败告终。

2008 年金融海啸期间,蔡力行不但未能领导台积电应对好形势,甚至还一度滑向深渊。2009年第一季,台积电的营业收入比上一季跌了差不多40%,毛利率跌到20%以内。更惨的是,整整一季,台积电的产能利用只有4%。

张忠谋受不了这个,于是动议董事会,罢免了蔡力行,将权柄重新收回自己的手中。

而据台湾媒体报道,真正让他下决心的,并不是业绩不好,他收到的一封信:

台积电长期推行一项人力优化计划,每年针对绩效考核最后 4% 的员工特别管理。这原本是为了提高人力素质,但蔡力行上任后搞成了变相裁员,将最后 5% 员工辞退。

后来,张忠谋收到一封信,心中一位员工的父亲恳请他不要裁掉自己的儿子。一番调查后,张忠谋了解到这位已服务台积电10多年的员工一直表现优异,还曾进入前10%的奖励计划。这次是因为这位员工妻子怀孕,需要处理很多家务,但部门为了必须完成“淘汰”5%的任务,所以把他加入了淘汰的名单。

人才和团队一直是张忠谋最关心的事,交班之后他也曾专门叮嘱蔡力行和人力资源负责人,裁员必须经过他的同意。但现在,他毫不知情,员工就这样被强制裁员,而且还是假借考核、实为裁员,有违诚信原则的错误做法。

诚信,是张忠谋在台积电强调的第一伦理。于是,毫无商量余地,他把蔡力行撤掉了。甚至是,在了解到真相后的 10 分钟内,就做出了决定。

12、 张忠谋:居安思危不适用于科技行业,必须时时刻刻思危。

张忠谋是如何制定策略,又如何看待策略的?还有,他对世人如何获得成功,又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甚至,工作之外,他是怎样的人?

张忠谋认为,企业的策略分两大部分。首先是大策略,这大概接近大陆常谈的定战略;接下来是小策略,这大概相当于大陆常讲的套路或打法。张先生说,大策略要看趋势,到大“红海”之外寻找大“蓝海”;小策略则要看客户和对手,要从竞争中找准客户需求和对手软肋对症下药。

张忠谋认为,大策略要靠领导人的洞见,洞见则来自于不断地想未来、规划未来。他说,“居安思危”不适用于科技业,因为科技业永远没有“安”这回事,必须时时刻刻都思危。台积电的思危,思的就是未来会怎样,我要怎样赢?

但和很多一谈未来就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家不同,张忠谋对未来的定义并不那么遥远。他说:“在科技界,你不能不为将来想,但也不能为太远的未来打算。如果为太远的将来着想,往往是徒劳无功,白花很多钱、很多精力。”他的结论是:“所谓前瞻性,台积电顶多做到未来五年。”

经常能听到有人把张忠谋和任正非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比较,没错,两个都是非常强悍的人,他们都是大龄创业者,并且均取得了非常非常伟大的成就,而他们的成就并不是说他们赚了多少钱,而是他们所打造的企业拥有非常雄厚的科技实力。这是一般我们所认识到的创业者所没有的一种魅力。

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张忠谋便是众多改变世界的一员,本期节目就讲到这里,感谢同仁帮忙关注下,你的关注是我永远的动力。

来源:朱知一二,八点整图文阅读,贰拾肆二十四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芯圈那些事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