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不再,指纹芯片销量不断下滑,转型之路该往哪走?

芯闻速递 2022-08-11

科技指纹指纹识别技术

3911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提到指纹识别,大家并不陌生,反而都能说道一二。这得益于指识别的商业化落地,尤其是智能锁、智能手机这些年快速发展,让其大踏步落入寻常百姓家。

指纹识别在市场的应用广泛且强劲,有赖于指纹芯片技术的发展,但你可能想不到指纹芯片行业正遭遇阵痛,根据ABIResearch报告,受疫情影响,指纹识别芯片产能不足、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加上接触式识别带有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指纹识别收入将下降22%,至66亿美元;锁企为了降低成本,转而采用更小面积的指纹芯片;国内指纹识别芯片“一哥”,连续第6个报告期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等,一连串的消息,似乎可以窥视到,指纹芯片曾经的风光无限正在消散。

作为全球指纹识别芯片的龙头,汇顶科技几乎将所有国产手机厂商发展成了客户,是安卓手机阵营应用最广的指纹识别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曾在2016年上市至2020年2月之间创下了超过20倍的市值涨幅。

曾经的芯片白马,为何不再受到资本青睐?

指纹芯片技术的成长

指纹芯片技术的诞生,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首个指纹传感器专利被注册。

而后,1998年西门子开创了手机的指纹识别时代,推出世界上首款有指纹识别技术的原型机。

2013年手机富士通迪士尼F-03F上市并搭载指纹滑动传感器;苹果收购AuthenTec研发的正面按压式指纹识别技术,让指纹识别应用得到了快速增长;

2014年,华为推出首款采用触控指纹传感器的安卓智能手机Mate7。

作为最早的一代,刮擦式指纹识别属于电容式指纹识别类,也在当时的市场上掀起了跟风狂潮,但该技术不能让手机在手上有水或者有污渍的情况下进行解锁,这类硬伤对消费者显得极不友好。

指纹识别芯片设计是屏下指纹识产业链上游核心环节,通过合理的算法和结构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整体上游环节芯片成本占比超过50%,较中游指纹识别模组议价能力较强。之后众多的国产芯片厂商也纷纷杀入指纹芯片市场,而且数量众多。

随着技术的发展,屏下光学指纹识别开始出现,并在2018年开始得到量产。它解决了前者不能湿手情况下解锁的问题,同时光学指纹识别的低成本、高穿透性,外加手机全面屏的盛行,逐渐占据了市场的较大份额。

超声波式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利用指纹表面皮肤和空气之间密度不同构建出一个 3D 图像,进而与已经存在于终端上的信息进行对比,以此达到识别指纹的目的。具有较强的穿透性,抗污渍的能力较高。此外,依靠超声波极好的穿透性,其还支持活体检测。由于能够得到 3D 指纹识别图像,安全性相较于其它屏下指纹识别方案更高。但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方案也存在成像质量低、技术不够成熟、量产难度大等缺点。

不再是唯一选项

在手机供应链中,最忌讳的就是只有一家供应商,这不仅影响着供应安全,也不利于降低供应成本。

起初,由于研发成本和成熟度的原因,汇顶科技的光学屏下指纹方案的售价可谓高昂,这无疑是手机厂商们的一块心病。

实际上,2018年封杀汇顶科技时,OPPO就临时在产品上切换了另外一家供应商思立微的光学屏下指纹解决方案。而随着思立微解决方案越来越成熟,更多的手机厂商也开始对供应商进行多元化。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向新浪科技表示,思立微主要采取了价格战的方式与汇顶科技竞争,在屏下指纹芯片上甚至一度买一送一,通过这样的方式抢走了汇顶科技不少订单。

竞争激烈之下,2018年,汇顶科技向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了思立微,指控其侵犯专利,索赔超2亿元。而思立微则通过申请宣告专利无效进行反击。

但随着技术的成熟,汇顶科技面临的竞争对手确实越来越多。在国产供应链企业中,除了思立微还有神盾科技、迈瑞微、欧菲光等。其中欧菲光主攻的是超声波屏下指纹,在技术方向上也与汇顶科技不同,这一技术方向的代表企业还有高通。

光学屏下指纹和超声波屏下指纹各有优劣,不同的手机厂商也产品上也各有侧重。比如vivo今年4月发布的旗下首款折叠屏手机vivo X Fold,就号称是全球首个搭载3D超声双屏幕屏下指纹的手机,其解决方案就是由欧菲光提供。

孙燕飚认为,汇顶科技面临的困境,除了竞争对手蚕食市场份额之外,与其对手机市场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指纹芯片单一产品的依赖也密切相关。

根据汇顶科技2017年财报,其80%的营收来自指纹识别芯片,20%来自于电容触控芯片;而到了2019年,由于屏下指纹芯片的贡献,指纹识别芯片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增长至近84%。

由于屏下指纹芯片大多采用在高端智能手机之上,但随着华为手机销量的下降,高端市场份额大多被苹果夺去,而苹果采用的是面部识别的技术路线,这也导致汇顶科技在安卓阵型的市场空间大幅缩小;更重要的是,国内手机市场整体的容量也在下降,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均同比下滑超过两位数,严重依赖手机客户的汇顶科技迎来了艰难时刻。

新浪科技梳理汇顶科技各季度的财务数据发现,从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汇顶科技迎来了净利润下滑,这一趋势至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延续了九个季度之久;而从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汇顶科技的营收也迎来了下滑,这一趋势至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延续了四个季度。

今年一季度,汇顶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74亿元,同比下滑38.39%;归母净利润为亏损5051.19万元,同比下滑132.26%。不仅首次迎来了季度亏损,并且营收和净利的下滑幅度均创下两年来各季度之最。

第二增长也是难题

单一主力业务面临巨大的瓶颈和下滑压力,新业务的培育和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初的汇顶也正是通过新产品——光学屏下指纹实现突破,成就了公司的第一次腾飞。

汇顶科技已开始布局产品矩阵。其在2018年即开始研究开发IoT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在2019年展出了新一代心率检测芯片,主打可穿戴设备市场。

2020年2月,汇顶又耗资1.65亿美元收购了恩智浦的VAS业务(语音及音频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手机、移动终端和汽车等领域,进一步扩充产品矩阵。

2020年半年报显示,汇顶科技已经形成了生物识别产品、人机交互产品、语音及音频(VAS)产品、IoT产品四大产品矩阵。

不过,这些新业务尚未形成气候。根据2020年半年报,其他芯片占主营收入的8%左右,短时间内很难对营收有大的拉动。

一位接近汇顶科技的研发人员告诉巨潮,汇顶收购的恩智浦的VAS业务技术含量不高,汇顶也仅仅在原产品技术上做了小幅改良,因此该业务的盈利能力较弱。

车载蓝牙、心率检测芯片虽然早已研发成功,但无法大规模打开市场。“汇顶仍然在靠光学指纹芯片业务输血。”

也有投资者指出,有分析表明汇顶未来在物联网和CIS领域(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物联网只是能长期不温不火,CIS领域完全是成本控制和重资本发展,优势不大。

另一方面,在智能穿戴和汽车芯片,这些领域主要是数据最重要,大公司都有自己研发芯片的需要。

另外,在重量级的芯片上取得研发成果也需要时间积累。该研发人员告诉巨潮,汇顶在研发的CMOS图像传感器可能要大约5年时间才能有所积淀。

汇顶需要时间积累技术实力,不过资本在当下正在对汇顶失去耐心。

利润下滑,指纹芯片的转型之路

自2018年开始,安卓手机出现了全面屏趋势、取消指纹识别按键成为潮流和趋势。屏下指纹解决方案迅速成为安卓阵营旗舰机的标配,形成了一条与苹果的FaceID(脸部识别)不同的技术路线。通过押宝光学屏下指纹技术取得技术突破,汇顶顺利赶上并享受了行业红利,成为安卓阵营全球指纹识别方案第一供应商。

汇顶科技曾经的成功,主要源于其对于屏下指纹解决方案的押注,但也正是因为依赖核心产品、业务结构单一,为其衰退埋下伏笔。在指纹识别爆发的2014年,汇顶单颗指纹识别芯片的价格是61.1元,到了2015年这一价格已经下滑到了22.8元,下滑幅度达到63%,2018年屏下指纹识别芯片还未量产之前,汇顶单颗芯片的价格已经跌到了6.33元,差不多跌了90%左右。在这种毛利率不断被挤压的趋势之下,最后只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唯有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抵消毛利润下降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0年,汇顶科技的净利润、毛利率、净利率都表现出现了明显下滑。而盈利能力下滑背后,是其严重依赖的生物识别芯片业务正面临激烈竞争,在技术迭代面前有心无力。思立微、神盾科技、高通等越来越多的掠食者的加入,导致汇顶科技不得不以更低的利润率来稳住市场份额。除了现有产品的激烈竞争,高通的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TCL华星等厂商正在研发的全屏多点屏内指纹技术,都在给汇顶科技施加压力,甚至是降维打击。有内忧也有外患。苹果的FaceID一旦将指纹识别淘汰,以后各家手机指纹识别减少,FaceID成为趋势。本来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已经放缓,造成终端对指纹识别的需求减少,如果未来人脸识别成为主流,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指纹芯片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手机之外其它赛道的发展方向:

智能门锁

根据《葵花大数据:2021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白皮书》,2021年中国智能门锁的整体销售量大约是1300万套,同比增长62%;预计2022年中国智能门锁的整体销售量大约是1900万套,同比增长46%。目前,智能门锁的识别技术仍以指纹为主,主要包括光学指纹识别和半导体指纹识别,中高端产品会加入人脸识别和其他技术,不过价格相应也会高出很多。智能门锁电容指纹芯片单价也是手机的2倍以上。

在智能门锁市场,汇顶的“安全MCU+活体指纹”创新智能门锁方案已在ASSAABLOY、云丁科技、小米等知名智能家居品牌的多款畅销智能门锁上获得商用,以高安全性和创新力斩获GSMA2019全球移动大奖。根据旭日大数据发布的“2021年智能门锁指纹芯片TOP10”榜单,瑞典FPC公司在该领域排名第一,剩下9家全部是中企,汇顶科技、比亚迪之外,还有贝特莱、兆易创新、集创北方、迈瑞微、芯启航、迪安杰、邦融微等诸多企业。

车用市场

考虑到车规级芯片的通过周期较长,目前能够进入车用市场的指纹芯片玩家还不多。据了解,目前汇顶的相关产品已在吉利、长安、奇瑞规模商用,并已导入国际一线车企。2020年3月18日,领克汽车发布具备多项黑科技的05车型。其中,在整个汽车行业首创应用于智能座舱的车规级指纹识别方案就来自于汇顶。

此外,除了现代Genesis 车款外,神盾的解决方案也将应用至起亚(Kia) 最高规格的旗舰房车K9,用于汽车启动/解锁,取代原先使用的密码模式,并支持Kia Pay 支付。据了解,比亚迪也在积极拓展指纹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市场。

目前来看,智能门锁、汽车等新的市场不够大,还不足以像手机一样,支撑起指纹芯片企业快速的发展。对于市场前景和产品单一化的忧虑,也体现在了头部企业的股价之中。笔者认为,在缺乏颠覆性技术升级的情况下,指纹芯片企业有可能在存量市场进一步产生内卷,最终有可能行业前5的厂商占据90%的市场份额。

来源:IOT视点,半导体产业纵横,钛媒体,36氪的朋友们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芯闻速递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