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跨语言沟通迈入全新时代,AI翻译机可会迎来爆发性发展?

3535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在经典电影《星际迷航》系列里,通用翻译器能让来自不同星球的两个人畅通无阻地交流。机器翻译早已成为科技领域中出现颇高的高频词,看过《揭秘进博会同声传译背后:不是人,是机器人》这样惊悚的大标题,经历过实时字幕投屏的同传的不可思议,也在各类发布会见识过各种翻译机翻译蛋翻译耳机等的现实应用,交互式的机器翻译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并广泛普及。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行各业对专业级的翻译需求越来越大,且人工翻译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所以机器翻译的需求市场每年呈线性增长趋势,逐年上扬。中国当前翻译市场规模就已经高达400亿元左右,面对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人工翻译却只能满足不到1%的资料翻译需求,而且成本颇高。因此,企业转而寻求利用机器翻译来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效率。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机器翻译技术也随之大幅度跃迁。

1、翻译设备赛道迎来风口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预计到 2026 年中国翻译机市场的规模,将从 2020 年的 27.7 亿增长至 5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16.5%,较高的复合增速吸引了各路玩家的入场参与,翻译设备行业也受各种因素影响迅速站上行业风口。

从需求侧来看,伴随着 RCEP 的签订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全球区域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跨语言沟通翻译需求暴增,为国内翻译机市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今年 6 月份海关总署公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实施半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与 RCEP 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了 5.6%,远高于国内经济总体增速,展现出比较强的外部张力;同时期我国与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了 6.3 万亿元,同比增长了 17.8%,占比提高到了 31.9%。在中外经贸往来频繁、外部合作交流空前紧密的大背景下,基于 " 跨语言沟通 " 的翻译机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

从供给侧来看,翻译人员的 " 非标性 ",极大地限制了语言翻译的供给量和供给能力,导致人力成本一路飙升,拥有强大技术加持的 " 标品化 " 翻译设备的出现,则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在 " 跨语言沟通 " 语境中,翻译人员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不同,翻译水准也是各有差异,导致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准很难 " 标化 ",同时急速增长的翻译需求与翻译人才漫长的成长周期之间的 " 不平衡 " 更加剧了这一矛盾。而一些拥有先进技术加持的翻译设备的出现,则为缓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性。

从宏观政策来看,AI 设备产业受到了多方面的政策鼓励。实际上,我国早在 2014 年起就陆续出台了诸多政策支持促进 AI 产业的发展。比如,在研发投资方面,国家通过学科扶持,以及建立高校国家科学实验室(如深度学习研究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方式全面参与到 AI 的产业化研究之中;在配套产业支持方面,国家在政策上放开了实验室跨国数据流通的限制,并加大了集成电路的支持力度,以全面支持中国 AI 产业的做大做强。以上种种,都为智能翻译设备行业的大爆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2、赛道热背后的用户痛点

然而,用户的跨语言沟通需求,至今为止似乎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市面上的很多翻译设备,仍存在着翻译语种单一、速度缓慢、功能复杂、网络限制多等问题,制约着用户跨语言翻译体验的提升。

其一,功能场景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场景、多层次的应用需求。比如,很多翻译机只能应对单一场景、翻译功能比较简单,对用户在多场景下的翻译需求则体察不足。在细节处理上,很多翻译设备 " 极为粗糙 ",几乎不太关注语言翻译的停顿和节奏问题,对于其是否方便使用也很少关注,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很差。

其二,是技术实力不足,交互体验差、反应迟缓。近年来随着翻译市场需求的爆发,很多翻译机产品纷纷借助营销包装来打开市场,其真实技术实力则严重不足,很难满足用户对于产品交互体验的要求。比如一些翻译机开机时间长,开机之后语言录入半天不显示具体的内容,整体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很难满足用户对于翻译设备的 " 即时性 " 需要。

其三,内容储存资源有限,网络支持不足,难以满足多语言翻译的 " 专业 " 需要和网络支持条件。作为一款翻译工具,除了场景覆盖能力要广、技术实力要强之外,其本身的内容资源储备、网络支持能力,都对设备本身的 " 专业性 " 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个条件并不是所有翻译机厂商都能做到。

比如,一些翻译机要么无联网功能或者网络支持模式单一,要么就没有离线模式,很难满足用户对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翻译需求。凡此种种,都为以产品力著称的科大讯飞破圈奠定了基础。

3、翻译机背后的技术征程

当然,翻译机作为一款技术型产品,其更新迭代不仅反应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也体现了技术创新驱动产品升级。

翻译机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提出的,世界上最早的机器翻译研究可追溯到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与IBM公司联合完成的英俄机器翻译试验。

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了机器翻译的又一个前沿阵地,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正在引领着机器翻译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国内,谈及翻译机产品,避不开科大讯飞。根据中国外文局CATTI项目管理中心发布的《2022国内主流AI翻译机实测报告》,科大讯飞AI翻译机产品在翻译质量、翻译速度、降噪收音、用户体验和续航能力5大方面均取得了领先优势,并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实际上,“AI翻译机”这个品类正是由科大讯飞在2016年首次提出。在这一年,科大讯飞发布讯飞晓译翻译机,开创了AI翻译机品类,随后推出讯飞翻译机2.0,首发行业翻译和离线翻译。

紧接着讯飞翻译机3.0上线,又推出了“同声字幕”功能,解决了线上远程跨语言交流的场景痛点,有效降低了跨语言沟通成本。在此之后,讯飞双屏翻译机还开启了跨屏翻译时代。时至今日,讯飞翻译机4.0的发布,将面对面交流效率和体验又大幅提升。

可以说,讯飞翻译机始终引领AI翻译智能硬件行业发展新方向。

与此同时,科大讯飞还率先在业内提出了AI翻译机的行业标准,即“听得清——无惧嘈杂环境,轻松连续对谈;听得懂——语种覆盖全球,更懂专业词汇;译得准——端到端精准翻译,表达地道;发音美——摆脱机械发音,拉近沟通距离。”

随着产品的迭代,这些标准也在得以继续丰富。随着讯飞翻译机4.0发布,科大讯飞继续提出了第五大标准,即“够自然”。具体来看产品表现,讯飞双屏翻译机提供了“主客双屏显示会话”方案,能够兼顾沟通效率和商务礼仪,让长时间的商务交流从容、自然、流畅。而讯飞翻译机4.0则依托全新的软硬件设计,实现了“拿起说、放下译”的免按键交互,也能让沟通更自然高效。如今,这五大标准持续引领AI翻译机品类与行业进化。

作为翻译机行业的头部品牌,科大讯飞的技术创新也为翻译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诸多全新的思路。

针对业内非常头疼的小语种数据稀缺难题,科大讯飞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语音和文本统一空间表达的半监督语音识别技术,使得构建一个全新语种的语音识别系统所需要的语音数据量整整下降了100倍。在2021年度的OpenASR国际低资源语音识别挑战赛中,科大讯飞一举夺得了15个语种的受限赛道 和7个语种的非受限赛道,共计22个赛道的世界冠军。

持续领先的核心技术能力支撑产品力不断爆发,目前讯飞翻译机4.0可支持83种语言在线即时翻译,16种语言离线翻译,16大领域行业翻译,32种语言拍照翻译,覆盖近2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呈现出较为广泛且强大的应用水准。这也使得讯飞翻译机不仅可以在诸多国际盛会亮相,甚至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了不少政要精英。

由此回顾翻译机的发展历程,起步于国外,在国内得以突破发展,呈现出一段持续创新的技术征程。负责接棒的中国企业在今天也继续在用技术来推动着这款技术驱动型产品的迭代发展,使其能更进一步地为经济全球化发展作贡献。

根据官方披露,科大讯飞还将继续攻克语音同传技术,未来的翻译机有望实现面对面的实时语音翻译和交流,多语种沟通将变得更加简单且自然。

4、助力跨语言沟通迈入全新时代

实际上,讯飞翻译机的再度更迭,不仅对推动传统翻译设备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国际跨语言沟通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用户角度来说,科大讯飞凭借强大的 AI 技术实力,极大地降低了跨语言沟通的门槛,全方位地提升了用户跨语言翻译体验。长期以来," 跨语言沟通 " 受翻译人员的 " 非标化 " 所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 " 跨语言沟通 " 需要。而科大讯飞则借助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内容资源,实现了 " 听得清、听得懂、译得准、发音美、够自然 " 的高水平翻译标准,全方位地提升了用户的跨语言沟通体验。

在服务场景上,其强大的内容资源和技术实力,使其基本可以覆盖到包括留学、旅游、商贸等众多场景中去,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个性化诉求和场景需要。

从供给市场来看,以 AI 技术出圈的讯飞翻译机,不仅是对现有翻译设备市场供给端的有力补充,更是中国科技、中国产品、中国企业对外赢得尊敬和青睐的重要名片。

一直以来,国内翻译机市场的新机虽然层出不穷,但很多产品都比较同质化,技术水平和用户体验都很差,很难赢得口碑和尊重。而凭借产品实力破圈的讯飞翻译机,则有望给这个市场带来全新的变化,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选择。事实上,借助消费博览会等平台亮相世界的讯飞翻译机,早已经走出了国门,成为了多个国际重要场合的指定官方翻译用机,其凭借精湛的 " 技术 " 和卓越的品质,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科技、中国产品、中国企业的实力。

从社会效益来看,作为跨语言沟通的 " 隐形桥梁 ",智能翻译设备还发挥着降低沟通成本、增加跨语言文化背景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各地文明文化交流的特殊作用。智能翻译设备的出现,部分缓解了现下翻译市场的供给不足问题,使中外交流门槛降低、文明对话进一步加强。

文章来源:智能相对论,互联网的一些事,白描直叙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硬件君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