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中国创新药:真实差距与追赶潜力

深潜atom 2022-08-19

云南白药青蒿素药品

3382 字丨阅读本文需 9 分钟

本文系深潜atom第536篇原创作品

天然产物与创新药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从植物类群中发现先导化合物,对于创新药的研发至关重要。

1972年,屠呦呦教授从青蒿中提取分离出了青蒿素,最终成功产品化,成为了人类抗击疟疾的“救命神药”。青蒿素的成功,验证了中医药的科学性,也验证了我国医疗行业基础研究能力。

然而,虽然青蒿素产品取得了成功,但我国创新研发行业仍然“道阻且长”。

创新药的研发耗时、耗力、耗钱,且对于技术要求高,这制约了我国创新药的研发。2012-2021年上市的原创药物中,90%以上的创新药来自国外,众多癌症药物、降压药等基础药都依靠进口。

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未来。

在健康中国规划和新基建技术的突破下,创新药的业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20年起AI制药就走上了高速发展期,到现在热度依然未减少,2022年上半年AI制药领域已经发生了52笔融资事件,投资总额超过180亿人民币。随着众多资金和人才的涌入,我国创新药行业正迎来一场新的变局,也出现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对于药企来说,创新药研发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方法无非就是自研与合作,可这看似简单的道路,每一条都充满荆棘,执行起来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时间,困难重重。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风口下,抓住医药创新的机遇?

在深潜atom看来,在创新药的机遇和风口下,药企需要着重智能化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两个维度发力。

01

创新是责任也是机遇

受益于医保谈判的利好影响,仿制药的泡沫逐渐被压缩,中国创新药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长期被忽略的一点是,创新药并非西医的专属,在这次浪潮中,中药创新也开始展露风采。特别是《“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加快审评审批。

但是相比于国外,我国医药行业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上,都存在一些明显掣肘。这背后一方面是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际接轨率较低,另一方面在于创新上落后,基础研究还未能充分发挥创新源头的作用,新药研发与世界领先水平仍存在差距。

要想补齐我国创新药短板甚至实现超越,这不是某一个研究机构的责任,而是我国医药产业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詹启敏院士明确表示,科技创新并非某一个机构的责任,需要多个角色协力推动。

△詹启敏院士

一个创新的社会需要四大要素,资金、技术、政策、市场,缺一不可。

市场一直都在,国家也陆续出台多项针对创新药的利好政策。2015年之后,伴随着大量资本加速涌入,中国创新药产业出现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加速聚集、成批量的创新药开始涌现的良好局面。据相关统计,在2016-2021年期间,我国便已有66款国产上市1类新药,并且上市药品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国创新药正不断突破国产药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瓶颈。

云南白药作为我国医药代表企业,在创新药研发上也一直持续发力。2021年,云南白药研发投入增加至3.3亿人民币,搭建了高达1106人的研发团队。聚焦原发性新药研发的云南白药,在PZ-018中药经典名方制剂的开发、PZ-019中药经典名方制剂的开发、附杞固本膏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云南白药品牌目录

创新对于药企来说是责任,也是发展机遇。云南白药的创新药研发不限于自研,而是怀抱开放共赢的态度。耗资百亿入股上海医药,对于上海医药创新药研发管线的推进、研发基地与研发平台的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术和科研领域,分别与北大医学和华为达成战略合作。与产学研用多个链条头部机构的战略合作,让云南白药焕发出创新的科技属性。

02

智能化,

创新药研发的划时代工具

在创新药风口,我国医药企业想要快速研发出创新药,短时间内追赶跨国企业,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抓住——智能化工具。

以中药研发为例。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很难找到针对疾病的单个靶点。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论,认为的确定这个靶点。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屠呦呦教授,就是通过人工的方法发现了青蒿素。

不过,这存在一个重要的困境,基于人对天然药物进行靶点的发掘,都是偶然、零星的事件,很难实现规模性复制。我们需要多长时间,耗费多少精力,才能发现下一个“青蒿素”。

在深潜atom看来,新基建时代,在很多繁杂的重复性或者潜在规律的发掘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发现药物与疾病,疾病与分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通过对中药成分进行数字化拆分,人工智能技术有很大的概率分析出天然产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对于创新药研发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白药首席科学家张宁教授表示,药物研发是一个研发周期长、费用高、成功率低的过程。在满足正常认证的流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在特效先导化合物和潜在化合物筛选、已知靶点的抑制剂等物质的寻找,靶点和化合物之间的规律的发掘上,都可以发挥巨大功效,这将大大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

无论是中药研发,又或是西药的研发,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必然的选择。此外,人工智能也可以用科学的方式验证中医的科学性。

正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跨界与科技巨头合作。比如云南白药与华为,基于双方在医药和科研领域的积累展开合作,已探索出符合云南白药特定场景的AI算法模型,从而高效发现药效最好且最稳定的晶型结构。云南白药的入局,凭借其丰富的医学经验和数据积累,或将大大推动这一业态的高速发展。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于药物研发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与传统的药物分子设计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人工智能预判的精确度也会逐渐提升,将使整个医药研发受益。对于企业来说,在掌握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之后,在创新药的研发上,可以衍生出全新的动力。

03

科研成果转化的“捷径”

相比较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自研,对于企业来说,也有另外一条路径——科研成果转化。

对于患者来说,对于药企有更深的认知和认同,在于企业是最终将科研产品化,比如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最终产品化的却是诺华,导致大众对于屠呦呦的认知并不高。也就是说,创新药研发,并非企业独有,这也是医学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才都是最宝贵的。无论是科研成果的转化,还是走出实验室,又或者将优势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全部离不开人才本身,最初的学术基础是最重要的。

医药领域有一个“双十定律”,研发一款新药需要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元。现实中,很多医学专家都有很好的科研思路,但碍于高风险、高投入、回报收益周期长的难题,困扰了科研成果的产出。数据显示,此前在中国,约有90%的高校文章、成果、专利无法转化。把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成就。

在以往,对于科研机构和企业来说,创新药研发过程,往往是单打独斗的,这种制约效率的方式,必然要改进。

学术研究主要依赖科研经费和国家科研基金来进行技术转化项目的启动,但这笔费用难以覆盖药物研发的费用。也就是说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本身不缺乏人才,现实中缺的是资金,缺的是市场的反馈和市场的转化能力;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资金和市场能力是优势点,缺乏的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这个背景下,双方的需求其实是互补的,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或许可以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式。

2018年,北京大学与云南白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个具备学术优势一个具备产业优势,两个百年品牌依托双方优势,力争让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跑通服务大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

2019年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布局肿瘤学、生殖医学、创伤骨科、药学、口腔医学和医学美容等多个战略方向,从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成果转化到临床试验,致力于对患者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

詹启敏院士表示,科研机构和高校要起到引领作用,北大医学从学校层面和云南白药企业层面的顶层结构的合作,改变了传统的个体合作的局限性,对于整个行业都是正向推动。

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有待提高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人才的缺失。科研成果转化涉及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程技术、临床验证、注册审批、商业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难度极高。

在深潜atom看来,与单纯的科研成果转化相比,校企合作并非是割裂的。在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学术平台优势和企业市场化优势下,既可以将专家与科技前沿接轨的成果转化,同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支撑科研项目发展,有利于产生一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就,涌现出若干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科学家。

△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部分医学专家展示

校企的创新型合作模式,对于行业借鉴意义重大。《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统计,2020年,3554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为466882项。科研项目的盘活率的提升,对于行业有着重大的推动价值。

数字化时代,学术和新基建技术,是药企创新道路上不可忽视的关键性因素。在创新药风口到来之际,抓住这两大契机,有很多大概率弥补企业在创新上先天或后天的不足,使其成为国际性的创新药研究公司的有力工具。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深潜atom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