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下游正在上演相互渗透、抢食甚至肉搏,光伏产业未来谁能胜出?

细说光伏 2022-08-24

光伏产业新能源光伏

2782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1、全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在过去10多年,中国光伏行业一路发展到现在。值得注意的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和全球清洁能源加速应用背景下,中国光伏行业迎来新发展机遇,大量企业涌入该行业。据统计,2020年新增光伏发电企业2.8万家,同比新增32.9%。截至2021年底的数据显示,新增光伏发电企业6.1万家。

2022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总体实现高速增长。根据7月工信部官网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情况显示,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同比增幅均在45%以上,其中,多晶硅环节,上半年全国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

那么,光伏行业景气行情还能持续多久?在海通证券电新团队看来,当前光伏行业的核心点在于需求增长,竞争是次要矛盾。光伏行业的投资逻辑始终是需求大于供给,各个环节每年总有新企业、新技术、新产能进入,重要的还是行业的持续成长性,当前的扩张都会被长期的成长空间消化,而从增速的角度2022-2024年是历史上少有的连续3年高增长时期,不光是组件,各个环节的竞争激烈程度都会比市场担忧的要好。

天风证券电新团队认为,未来几年光伏行业增速保守预估在30%以上,头部组件企业已经处于较为低估状态;同时组件龙头长期积累的品牌渠道优势仍可保证其盈利水平。

同时,记者注意到,8月20日,国家能源局官网表示,在做好迎峰度夏下一阶段部署的同时,国家能源局已开始提前谋划“十四五”中后期电力保供措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做好“十四五”电力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工作,确保“十四五”末全国及重点地区电力供需平衡。其具体措施涉及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

2、高景气赛道或将逆转

从业绩数据不难看出,目前光伏板块景气度极高。

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多晶硅环节全国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硅片环节全国产量约152.8GW,同比增长45.5%;电池环节,全国晶硅电池产量约135.5GW,同比增长46.6%。组件环节,上半年全国晶硅组件产量约123.6GW,同比增长54.1%。

即便如此,市场仍然处于供给紧缺状态。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初至8月17日,硅料价格27次报价均为上涨。

2022年下半年光伏行业国内外市场需求仍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但是到2023年,这一趋势有可能出现逆转。对于2023年及后市硅料产能展望,市场上有许多声音认为随着硅料和硅片产释放,硅料价格或趋于平稳。

2022年全球硅料和硅片产能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据PV Info link数据,预计到2022年底全球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119万吨、477GW、560GW、580GW。2021年全球硅料、硅片、电池产能分别为72.9万吨、 415.1GW、423.5GW。

硅片企业中隆基股份及TCL中环、晶澳科技、上机数控(603185.SH)、晶科能源(688223.SH)、双良节能(600481.SH)等等均在扩产。硅料企业中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市占率为20%)、大全能均在扩产。

国金证券研报预计2022年底左右上游硅料、硅片价格将开始回落。

通威股份董事长也表示,后续随着产能逐步释放,预计硅料价格逐步恢复到合理水平。

3、钱总被上游赚走

最近两年,碳中和无处不在的宣传,上市公司牛到没朋友的业绩表现,还有资本市场不断的造富神话,使得资金对于新能源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光伏公司,通威、隆基、中环,还有众多的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都迎来了戴维斯双击。

不过,具体到各个细分领域,上涨却显得参差不齐,上游的硅料的赚钱效应,明显要高于中下游。

以通威为例,过去一年的营收增长43%,净利润增长135%,今年上半年业绩继续高歌猛进,营收增长127%,净利润翻了350%;而通威细分领域龙头的隆基股份,去年营收增长48%,但净利润仅微涨4.3%,几乎原地踏步,今年一季度营收增长17%,净利润增长6.8%,虽然都是光伏行业,增速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反映到股价走势上,通威也明显强于隆基,同样是大热赛道,命运却是冰火两重天。

这里边的逻辑,和新能源汽车有点类似,虽然同为增长空间广阔的赛道,但具体到产业链,上游的盈利能力明显要高于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锂矿和锂盐,相关的公司的业绩动则涨个5倍、6倍,甚至10倍的都有,逼得下游的整车厂只能通过涨价来抵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因此遭遇中小游各方的讨伐。若非国家及时出手整顿,同时释放电动车购置方面的补贴,对冲原材料上涨,在消费力仍需提振的现在,新能源车企很可能连喝粥都难。

从宏观上看,这一轮原材料上涨的局面,有深层次的客观的原因,简单概括,就是下游需求增长快,上游供应增长慢,供不应求状态下,价格很难不飞涨,下游其实能够做的并不多,除了默默忍受,直到现在,大体上还是这样一种状态。

从需求上看,依然很强劲。要知道,碳中和这个战略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持续几十年的大事,距离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还有8年,距离实现碳中和还有整整38年,鉴于现在传统的火电发电模式占比仍然高达6成,光伏只占12%左右,要实现替代,光伏等新能源整个产业链仍然有做不完的生意。

从全球上看,这门生意就更大了。目前全球用电量在25万亿度电/年左右,有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电力用量在60万亿度电,假设到2050年全球电力结构中,45%由光伏提供,预计至少需要22755GW的存量装机,对应1140GW/年全球装机,而去年全球光伏的新增装机量仅为170GW。

如果考虑电能替代以及氢能等场景的应用,进一步打开光伏装机空间,到2030年,新增的装机水平有望达到每年1000-1500GW,即不到10年的时间里,整个行业的需求空间还有9-10倍。

但在供应端,由于各种原因限制,实际形成产能释放的还不是很多,供不应求的格局想要打破,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4、格局生变

网上一个帖子就流传甚广,讲的是各个厂家之间的“拉帮结派”的小算盘,嘴上说各自分工合作,但心里都想着自己全吃了。

其实,也不能简单地揶揄生意人心里的盘算,我倒觉得是光伏行业本身有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正如隆基老板的所言,光伏行业比的是成本,所以只要能够有效降低成本,采用哪种方式只是形式问题。有的行业分工能够降低成本,而有的行业一体化才能够降低成本,这就够了,无需过度反映。

我们反而更应该关注一个极具前瞻性的问题,如果一体化是光伏厂商发展的大趋势,那么谁能够最终跑出来,因为过去20多年的光伏发展史,每一次行业格局的变化,不管是因为技术路线切换,还是商业模式变化,都会埋葬一批公司,又重新崛起一批公司。

现在,似乎又到了这样一个时间节点,通威打响了一枪,产业链上下游的相互渗透、抢食甚至肉搏,已经在上演。未来能够胜出的,大概率还是那些综合实力强,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控制力都很强,拥有技术、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但在胜出之前,一轮又一轮的洗牌仍将继续,一次又一次的盈利回归均值也会上演。那些实力羸弱,以及看着光伏生意赚钱,贸贸然进入的跨界者,如果缺乏竞争实力,则很可能命途多舛。

回到市场,光伏股可能要面临剧烈的行业变化,加上本身已经处于高位的估值炒作,投资者更应该多一点风险意识。

不过,说到整个绿色发电端,这种洗牌、以及可能出现的回调反而是利大于弊,因为光伏产品价格的下降,能够很好地刺激下游企业的装机需求,有利于下游企业降低成本,长远上看也有利于绿电普及,最终帮助国家尽快达成碳中和目标。在频繁上演拉闸限电的眼下,意义就更大了。

从这个角度上看,被上游成本压制已久的下游发电端,可能孕育着更好的投资机会。

主要来源:广州日报 ,格隆汇,巴伦周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细说光伏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