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莞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年

中研网 2014-08-05

机器人东莞机器人投资

1778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2014年产业迎来爆发年,工程师红利依然显著。东莞市技术协会首任会长凌琳认为,核心部件从控制器和电机最易突破,软件成本已占总成本40%。

  智能装备最终的竞争,一定是软件的竞争

  国内企业开发的控制器目前可满足功能需求,如固高在PCbased控制器领域市占率高达48%,机器人用控制器已销售4000台,涵盖各类型号机器人,也是目前国内控制系统领域唯一可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伺服电机国产品牌一致性还稍弱,但也有望快速国产化,如翡叶电机目前用于和,占电机采购量40%。

  在凌琳看来,智能装备最终的竞争,一定是软件的竞争,最终是控制算法的竞争。机械部分用控制算法可弥补很多环节的成本。PCbased控制器函数库可供用户根据不同的需求,在windows等平台下自行开发用于软件,组成各种控制系统。目前控制系统更多是硬件平台和底层算法平台的定制。控制系统厂商更多的是需求了解客户的需求,用技术来满足。

  有较强技术能力的集成公司会先于发展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指出,人力成本逐年上升、恶劣工种替代人工、制造业升级3大原因,促使机器人迎来产业爆发年。部分下游行业需定制化服务,而国外机器人品牌在中国的公司没有底层设计能力,国产品牌凭借工程师红利,本土化服务优势显著。

  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罗百辉认为有较强技术能力的集成公司会先于发展,有行业经验的公司会更快一步;最抓住客户的企业才有市场;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能攻克核心零部件的公司有望最早受益进口替代。国内做系统集成的机器人,丰富行业经验的博实股份、华工科技、拓斯达、拓野机器人、普洛汇森,掌握核心零部件的上海机电、慈星股份可能先行。

  发挥“磁石效应”为机器人产业保驾护航

  “磁石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磁石效应的大小,既取决于磁核本身,也取决于磁核放射出来的磁力线强弱,以及所产生的磁场辐射的范围和磁性保持的状态。罗百辉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一样既要取决于微观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取决于整个产业磁力的强弱以及国家和地方在政策扶持方面的辐射范围和保持状态。

  业内把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可再编程、多功能多用途、具有3个以上的可编程轴、位置可以固定或移动的工业自动化设备统称为。在制造业领域,面对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企业对于机器人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于机器人产业而言,整个产业的“磁力”之强,已经吸引了不少企业向其靠拢,A股上市公司中今年以来就有上海机电、亚威股份、京山轻机等近10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决定向智能化转型。

  但在巨大的磁力背后,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机器换人”当道,换掉什么人,谁来操作机器,就成了问题。机器换掉的应该是出卖体力的操作工,懂得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仍然需要,如果缺少技术工人操作维修这些先进的机器,最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再比如,机器换人将导致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出现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这一问题也需要统筹解决。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

  政策推动机器人领域企业数量激增

  为了扶持本土的机器人产业,国家近两年已出台相关政策,并颁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和资金的青睐让地方政府有了发展的动力,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重庆、洛阳、广州、芜湖等10多个省市均出台了机器人扶持政策,在技术研发、人才需求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本土机器人企业政策支持。

  政策推动下,拥进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数量激增。据罗百辉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1978家,其中做系统集成的占86%,做伺服系统的占5.67%,做控制器的占4.25%,做减速器的占3.68%,技术含量最低的下游领域仍然占据绝对主力位置。这是导致业内对于产业链低端或出现产能过剩担心的重要原因。能否通过市场的手,调节相关企业在产业链中上中下游更为合理布局,从而引导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向更为健康和高端化的发展轨道,将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罗百辉表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的产业园(基地)已经达到39个,较上个月增加3个。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园的空间配合、政策支持等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是增强工业园区发展后劲的潜力所在。但是,政府搭建好平台后并非就万事大吉,倘若建设和引资完毕之后政府对产业的有序引导出现缺位,那么有可能出现相关企业、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能形成有机联系和一定的共生关系的“乱象”。

  政策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是一个“长久工程”,应该注重发挥“磁石效应”,使政策扶持的辐射力更强、更广、更准、更长久,才能为整个产业的健康持久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研网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