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加快园区转型升级工程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引领创新驱动新引擎

1954 字丨阅读本文需 4 分钟

  在我省目前全面实施的“调转促”行动中,创新驱动发展和园区转型升级位列十大重点工程榜单,提出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开发区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合肥经开区,占有合肥市1/3经济体量的安徽最早国家级开发区,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体系下,先行先试,加速两化融合,推动产学研的合作和成果转化,努力走出一条“调转促”的新路径。

  

  纵观世界潮流,在如今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时代,“机器换人”已成趋势。

  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万台的项目于去年在合肥经开区落户,主要从事新兴及其控制软件等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申请及获得数十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其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笔记本电脑生产智能成套设备等,填补了我省工业设备产业化市场的空白,产品为联想、富士康、广达、仁宝等多家笔记本电脑制造企业所使用。

  在工厂中,除了智能机器人,另一个主角是以数控机床等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按照合肥市“数字车间”的标准,项目投资总额须不低于200万元,数控加工比例须高于50%等。此外,“数字车间”要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交换与处理,覆盖范围不低于80%。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车间如今在合肥经开区已有不少,去年该区就有多达7家企业车间被认定为合肥市的“数字车间”。

  来自合肥经开区经贸发展局的数据,该区在建的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有6个,总投资11.1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9.48亿元,新增税收9453万元。目前,在谈重点项目3个,总投资20.5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4.5亿元,新增税收1.55亿元。在这些项目中,不乏“海洋工程成套装备”、“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汽车数字化柔性冲压车间”、“低温等离子体大流量气体处理设备”等智能化高精尖技术。

 

  机器人、数字车间、智能工厂……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思路、新模式,都因循着时代融合的步伐。合肥经开区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着力抓两化融合,以试点示范带动,对全区工业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据了解,合肥经开区目前有江淮汽车、合力叉车两家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美菱股份、杰事杰等11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佳通轮胎、可口可乐等27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去年,合肥经开区修订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奖励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信息消费产品奖励、“数字化生产线”、优秀智慧企业、“翔计划”企业等等。这些区内政策与合肥市政府两化融合政策形成叠加效应,合力支持企业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了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

  除了政策支持,现代企业的良好成长也需将资源优化配置。为此,合肥经开区将现有双创园、大学生创业园和两家市级第三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为入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合肥经开区去年遴选20家具有良好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入合肥市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翔计划”,同时依托通信运营商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联合联通、移动等电信运营企业开展“智慧企业”建设活动。去年,该区还遴选了1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申报入驻2014年工业云平台,解决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问题。

  

  合肥经开区的智能制造方式、深度两化融合,无疑都是“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理念的体现。

  数据显示,去年合肥经开区企业研发投入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研发中心10家、省级53家。这是多年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的有益实践。也因此,该区已有4家国家创新示范企业,占全省1/3。以企业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前该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80 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480亿元,增长17.7%,比全区工业增速高5.9个百分点。

  在创新的道路上,如何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往往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为此,合肥经开区充分利用合肥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开发区各重点企业与工大、科大等重点院校建立了合作机制。合肥天麦生物科技、合肥锻压等3家企业建立了“安徽省院士工作站”,江淮汽车、合力叉车、美菱股份、杰事杰等8家企业获得省产学研联合示范认定。产学研活动直接推动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去年,全区共申请专利2898件,同比增长28.3%,其中发明专利1319件,同比增长66.3%。发明专利授权量168件,同比增长166.7%。

  在集聚创新要素方面,合肥经开区多轮并驱建设创新载体。在该区,利用标准厂房升级改造创新园,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案例随处可见。而位于南艳湖的高科技研发基地,围绕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将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安全产业基地”。由此,合肥经开区1基地(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多平台(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东湖高新科创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双创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大学城产学研对接平台)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正日益显现。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安徽商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