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机器换人”之后 谁来操作机器人

南方日报 2015-10-30

机器人智能化技术格兰仕

3578 字丨阅读本文需 7 分钟

  刚入职半年,阿德便发现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公司不断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他身边的同事正从普通的机器操作员,渐渐替换成能对智能装备进行日常维护、组装和绘制设计图的技术人员。为了适应公司的用工新需求,阿德在近期报读了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与阿德一样,正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在此轮“机器换人”热潮里朝着高级技工转变。

  今年前三季度,中山工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83.4%。大批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的方式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在生产效益,产品品质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众多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谁来操作这些“”?

  

  在一条全自动生产线上,机械手有规律地抓起一块块毛料,不断放到机器中剪切。随后,又有一个机械手将剪切好的毛料拿起,运往下一个节点接受自动电焊机的焊接……随着一个个加工工艺在生产线上的自动完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在没有人工的参与下就这样出炉了。

  这样一个全自动化生产场景,出现在中山西区的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内。正是得益于生产线上的智能化改造,近几年大洋电机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产量增加了3倍多,人数却只有原先的60%。如果不是用机器来替换人,按原来的效率来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至少需要3万人以上。”谈到“机器换人”带来的效益提升,大洋电机副总裁晏展华满是兴奋。

  2008年的时候,大洋电机拥有1万人的团队,1年时间却仅能生产1200万台的小型电机。2015年,通过“机器换人”,大洋电机仅用6000人的团队,把1年小型电机的产能提高到4500万台。与此同时,一条生产线配置的工人,也从2008年的45人,降低到现在的15人,且产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2016年大洋电机还将投资近1亿元进行设备自动化改造,在现有基础上,一线生产人员再减少30%。

  在大洋电机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中山当下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热潮。近年来,中山从政府到企业都加大了对“机器换人”的投入,大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如位于港口镇的大雅五金已经建成技改项目一期工程,包括厂房和物流仓库。二期工程也将争取在明年6月份如期竣工投产。届时,预计可实现效率提升30%,制造成本下降20%左右。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大幅增长83.4%,在去年增长66.1%的基础上高位攀升,占到工业投资总额近五成。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就表示,“机器换人”对中山目前的企业运营和产业布局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特别需要推行“机器换人”以提高效益。

  

  伴随着“机器换人”的深入推进,众多企业在用工上遭遇了新的难题。

  在进入中山之后,硕泰科技的总经理张帆已经累计走访了200余家当地企业。据张帆了解,目前中山很多企业都已经购入了自动化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但因为生产不规范、缺乏能提供日常维护的技工,有一些企业即使拥有智能化机器,也不能实现智能化生产。“甚至有企业引入机器后,使用没几天就出现机器故障。”张帆说。

  张帆认为,目前很多企业在投入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对技工的需求缺口正逐步扩大。而中山企业所普遍欠缺的,主要是能对机器进行保养、维护的技术工人。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出现用工紧缺、无法继续依赖人口红利的今天,用机器来替代人力工作显得相当迫切。但“机器换人”解决了民工荒的问题,却也为企业带来了技工荒。

  晏展华认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是因为招不到人,希望通过机器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并填补用工空缺。而在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同时,却依然要面对熟练的高级技工的空缺。

  经历了3年多来的技改,联合光电已经完成了三层工厂的“智能关灯车间”技术改造,拥有6个智能车间和200多台(套)智能自动化生产设备。但在随着技术改造的不断深入,公司对高端技工的需求正日渐旺盛。

  “现在自动化机器基本都不用人工操作了,目前我们需要的确实是能对‘机器人’进行维护、调整,懂机器结构的技工。”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项目经理聂润涛说,“现在很多企业都缺技工,技工流动性也很大。”据介绍,联合光电每年也会和技术学校合作,招聘70余名技术工人进行补充,目前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普通工人三者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1。

  广东江龙船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启动“机器换人”之前,便开始考虑能操作机器人的技工储备问题。“我们计划把低端、简单、受人工因素影响大的工作岗位,比如物料搬运、搭建等,用机器人来代替,但这样也会带来技师的缺口,因此我们已经启动了对原有技工进行资格再培训工作,提升技工的从业能力,同时也在提前招聘熟练的技工人才。”江龙船舶的副总经理龚雪华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技改浪潮仍将在中山火热上演。在此背景下,中山如何打造一支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在200余平方米的教室内,70%的面积被用来放置“机器人”,而讲师和学员则集中在剩下的空间内进行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当讲到机构组成原理的时候,10来名学员便直接走到旁边的智能化设备前,在讲师的指导下对机器臂的结构进行拆卸和观察。

  这是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今年初,市经信局依托中山美居产业园,引入硕泰科技等知名智能改造企业、科研部门、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中山市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除了为企业提供智能改造方案和技术之外,帮技改企业进行技术工人的培训、招聘也是其重要功能。作为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下属的培训机构,广东康思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经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自8、9月份正式开班以来,已经通过小班上课的模式培训了2、3批的学员。

  “企业目前主要希望我们为其原来生产线的工人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掌握智能设备的维护技术。同时对企业现有的工程师,也提供设备生产和设计的培训。通过培训后,学员也能获得由人社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康思博的总经理柯武龙说。

  而除了市级平台之外,黄圃镇前不久也与广州铂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山市首个镇级机器人工业技改公共服务平台。该技改服务平台将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黄圃镇100家企业使用机器人进行技术改造,同时还将在黄圃建设“大学”,为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据黄圃镇经信局副局长洪译文介绍,目前机器人工业技改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完成装修,而致力于培养智能化技术工人的“库卡大学”预计明年三月份将投入使用,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定点培训,也可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在黄圃镇格兰仕中山南厂区的生产车间内,经由一条传送带横越多个车间大楼,包括门体在内的微波炉零部件生产和装配通过机器实现自动对接。一个个微波炉门体从全新的生产线中“诞生”,偌大的生产工序仅需两名工作人员按图纸操作机械即可完成。

  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格兰仕的生产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在智能制造的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仅在去年,格兰仕在中山厂区投入30亿元进行自动化工厂升级。如上述的门体三次元生产线,效率比之前使用的六机连线生产模式提升67%,用工人数由8人减至2人,节约率达75%。

  但是,格兰仕却并不完全认同“机器换人”的说法。“格兰仕进行技术改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淘汰一线生产工人,而是企业提高智能化水平的内在要求。”格兰仕(中山)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云飞表示,格兰仕的方法是要将技术改造和产业工人技工化同步推进。

  在格兰仕黄圃基地的两器(冷凝器和蒸发器)车间,2013年的员工约为720人,年产量在200多万件。此后,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在人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产量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去年的产量已达400多万件。

  赖云飞说:“从2013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实施产业工人全员技工化制度,通过培训让员工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并成长为产业工人,在完成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打造一支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大约十年前,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时,日本NHK电视台曾在一部纪录片中断言,尽管中国已生产了全球最多的工业产品,但技工尤其是智能制造人才将成为“中国制造”升级的瓶颈。回头来看,日本人当初的判断不无道理。

  随着“机器换人”的深入,制造业已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也产生了种种“不适”。部分企业在引进自动化设备之后,找不到可以熟练操作机器的工人;部分企业的先进装备,因缺乏技术人员维护而时常出现故障,生产效率反而降低。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与智能制造之间,还存在一个较长的磨合期。

  需求与短缺,是经济学一对永恒的矛盾。十年前席卷珠三角的“民工荒”,使得企业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饥不择食”,大量头发花白的50后、60后农民工重回流水线;5年前崭露苗头的“技工荒”,已让一些企业左支右绌;而制造业眼前出现的用工矛盾,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解决难度远高于前两轮用工荒。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尽管困难重重,一些企业已通过内部培训等方式积极应对智能化人才短缺问题;部分镇区和人才中介已着手兴办培训班,批量培养技术工人。在珠三角,中山的人才战略一直走在前列。3年前,该市就提出“既要院士博士又要能工巧匠”的目标。纵观中山近年来出台的“积分入户”细则,入户的大门不断向技工人才敞开,一批长期扎根珠三角的中高级车工、模具工人成为“新中山人”。当智能制造大潮袭来,政府的政策引导断不可缺位。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中山一直针对专业镇特性,努力做大职业教育。古镇灯饰学院、大涌红木学院、小榄学院等产业学院已进入“投产”阶段。在智能制造时代,中山制造业能否“软硬兼施”勇立潮头?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南方日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