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广东制造业的"浴火重生 "

中国经济时报 2015-11-17

世界工厂国内宏观宏观经济

5019 字丨阅读本文需 10 分钟

  广东,这个以岭南东道、广南东路而得名的中国沿海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受惠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借助港台的贸易、信息通道进一步获得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迅速形成了产业优势,广东成为出口导向型加工制造业的“世界工厂”集聚区。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支撑广东经济规模连续26年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26375亿元,以单独经济体计算,排名位列世界第5位。

  推动广东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是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电器、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等八个优势行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

  然而,世界是变化的,制造业的发展格局亦是如此。过去30多年,广东乃至中国制造业偏向于以劳动力获取生产优势,而欧美国家则倚重于技术资本。但现在的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推动广东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的人口、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力量正在逐渐消失。

  有人抛出这样的问题:过去30年,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的火车头,那么,未来10年乃至更久,广东制造业还能在前有堵截(指一些发达国家加速制造业回归)、后有追兵(指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的成本吸引制造业转移)的“双重挤压”下,在人口红利消失、要素成本上升、土地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吗?广东经济还能起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作用吗?广东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又会处于什么位置?

  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走进广东。

 

  广东工业经济制度变迁具有典型性的特征:从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到1984年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1987年“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直到1992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次制度变迁,都是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一次次机遇。

  “初步判断,我们把广东制造业的发展(或者工业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分成了四个阶段。”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经济师王月琴对本报记者介绍。

  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0年的起步发展阶段。经过起步的发展,广东形成的工业主导产业主要是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轻工产品为代表的日用消费品业,以及以彩电、冰箱、空调等为代表的家用电器业。这段时期,广东的工业增加值增速非常快,年均增长达到15.1%。

  第二阶段是1991年到1997年的高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要求广东“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而且提出广东要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由此,广东工业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包括现在很多优势产业都是在那几年打下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1998年到2007年的调整发展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撑广东工业发展多年的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轻工业不足以支撑广东工业的发展。所以当时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要“适度重型化”。由此,广东开始追寻重化工业,以石油化工、装备、能源原材料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广东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

  第四阶段是自2008年至今的转型发展阶段。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广东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产业转型。于是,广东工业转型以内生发展为导向,重要任务就是降低外商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这一时期,广东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双转移”的真正实施也是从2008年开始的。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遭遇到瓶颈是不争的事实,在珠三角这些传统制造业竞争能力很强的地方,近年来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广东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发展压力。”王月琴介绍,今年1—5月,广东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乏力,其中服装产量同比增长仅1.2%,纱产量同比下降4.3%,布产量同比下降0.07%,糖产量同比下降18.4%,啤酒产量同比下降6.2%,生陶瓷制品产量同比仅增长2.3%,水泥产量同比仅增长0.4%,平板玻璃产量同比下降9.9%。而且,传统家电行业整个上半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记者查看各家电企业中报发现,除美的集团2015年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6%的逆市增长外,其他主要白电企业营收均出现下滑。

  记者调查发现一个现象,不少搞制造业起家的老板表示,搞制造业太辛苦,赚钱越来越不容易,很多制造企业还遇到传承问题——创业者的子女们并不愿意接手父辈的事业,纷纷从制造业转向金融投资行业。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广东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调查发现,现在广东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首先,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表现在增长动力的转换。以往凭借低成本竞争优势完成加工贸易的工业积累,以外向型经济拉动地区增长,现在工厂内迁外移成为广东制造新常态,劳动力、成本、土地、环境这些要素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例如东莞。东莞是加工贸易企业最为集中、加工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城市,所以转型实践得最早。从工业增加值来看,2015年1—7月东莞同比增长4.4%,增幅是全省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韶关,为2.4%。这说明东莞转型升级可能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能够立竿见影的路径。

  第二个问题是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广东只有珠三角一枝独秀,珠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广东省的80%,而占广东省土地面积69.5%、人口46.3%的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总量不足全省的20%。工业一样,制造业也一样。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再齐也有同感,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外界都觉得广东非常发达,其实不然,广东只有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9个市,人均GDP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而粤东西北地区的12个市,现在可能除阳江外,大部分市的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难怪有人说,“最富和最穷的地区都在广东省”。

  从广东省制造业各行业的区位分布来看,广东省制造业大部分行业和优势制造业都集聚在珠三角地区。但珠三角地区内部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状况。

  有一个数据直观描绘了珠三角内部的不均衡状态: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不及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广佛肇(广州、佛山、肇庆)的三分之一。可见,地区发展不均衡已成为广东发展的阻碍之一。

  对广东制造业来说,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广东的“追兵”发展速度非常快。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比而言,江苏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投资都超过了广东,2014年江苏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广东的1.6倍,工业投资是广东的2.4倍。

  引人关注的是,广东部分领先行业的“追兵”速度也非常快。2013年广东省居全国第一位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9.0%,落后全国2.3个百分点,与第二位江苏的差距日渐缩小。同时,广东部分优势行业“标兵”渐远,2013年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7.9%,低于全国同行业增速3.7个百分点。此外,广东一些潜力行业现在还没有进入到快车道,2013年广东省居全国第六位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0.2%,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行业增速4.6个百分点。

  “其实广东这几年也一直比较纠结,众所周知,投资有一个后置问题,即使广东现在投资,有可能五年以后才建项目。”王月琴对记者说,广东投资的后劲相对于外省还比较落后,虽然广东的投资效率高,但是如何加大工业投资也是广东的一个“心病”。

  从积极的方面看,虽然广东的投资增速在下降,但是广东经济发展的质量较好。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广东的财税没有大幅度下滑,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企业效益也好于全国,2015年上半年广东比全国高了8个百分点。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广东的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比如创新驱动力相对较弱,关键技术缺失;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比较滞后,特别是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等“工作母机”薄弱;广东制造业效益水平不高等。王月琴坦言,这与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有关,也与全国的布局有关。

  “除了以上问题,广东的发展环境和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投资环境的吸引力在下降。”王月琴表示,这其实与广东土地空间在减少有很大关系。

  目前,广东已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与其他省市的最显著区别是制造业分量巨大。目前广东省民营企业有数百万家,主要集中在各种形式的专业镇中,是广东一支巨大的发展力量。但同时,广东的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却不高。

  调查发现,广东的大型垄断企业数量远少于江苏和山东,而且大企业的分布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大企业的增量也主要来源于珠三角,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珠三角的产业集中率还未出现明显变化的趋势。

  此外,广东的产业配套特别是装备、机械方面的产业配套仍然不如长三角地区。重点制造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发展不匹配,如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与整车产值比为0.1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2∶1)。部分“海陆空”大装备项目配套主要来自央企、外企垄断体系内部循环,地方在招商引资中“重龙头、轻配套”。装备产业的高端原材料、精密驱动件、控制件和机加工等关键部件和环节依赖国外、省外等。

  王月琴坦言,今年上半年广东GDP增长7.7%,而江苏是8.5%,上半年GDP总量就差600亿元,按照目前的GDP速度,江苏很可能会超越广东。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广东亟待发挥对全国的支撑作用。

  宏观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广东制造业发展面临困境,这使得广东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从低端转向高端。微观上,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逐渐凸显,表明广东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方面还需要多费思量。

  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调查,广东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固定资产贷款尤为艰难,企业融资利率及费用过高。

  二是企业认为收费项目偏多、负担偏重,对部分行政收费项目负面反应强烈,隐性收费负担问题较为突出。

  三是企业用工供不应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线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比较紧缺,用工成本快速增长。

  四是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仍未走出低迷,部分行业整体下行,企业新订单下降,出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产品库存较大。

  五是工业企业用地指标不足,土地审批手续繁琐。

  六是企业投资动力不强,技术改造投资意愿不足。

  七是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完全到位,程序繁琐流程长,政策出台、执行的便企、利企性不强,部分网上申报系统有待完善等。

  以中山市力泰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创办于1995年,是一家主要生产高质素音频及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该公司总经理黎善良对记者说:“在现在劳动力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像我们这种行业往国外迁移的情况不是很严重,我们只是进了很多自动化的设备,想方设法减少人手。另外,尽量做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而那些制衣、制鞋、玩具、电子加工等企业大部分都迁移出去了。我们担心慢慢把那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全部都迁移出去之后,再过五年就是劳动力过剩了,会出现失业率高涨。”

  广州安婕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别助理曲辰东也有同感,他对记者说:“用工成本不断上涨,我们在华东的一个化工厂提出了基本的工资要求,而我们的要求也可能会高一点,所以在招工的过程当中会碰到一些问题。现在沿海城市的最低薪资都越来越高,制造业都去内地发展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会导致原本从内地出来打工的族群回流,那样的话沿海地区的一线工人会更少。”

  台一铜业(广州)有限公司、台一江铜(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黄正朗表示,台一是以铜做导体的深加工企业,在整个珠三角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但现在国内外的情况都不是很好。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大概台一江铜的销量减少了3%到5%,台一铜业可能减少5%到8%。

  针对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广东以问题为导向,拿出了对策措施,具体抓好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体制。今年7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关于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若干意见》,从平台建设、政府基金支持、增信支撑、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创新融资工具、政府服务等7个方面提出18条措施。2015年至2017年,广东省财政将统筹安排专项资金66亿元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投融资。

  第二,加大减轻企业负担的力度。会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严格贯彻国务院关于集中开展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的精神,进一步取消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研究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堤围费、工会费等收费项目,规范清理中介服务收费。

  第三,加快实施“”,解决企业用工难。重点在汽车和摩托车制造、家电、五金、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民爆、建材等高重复性劳动、工作环境较差的行业,实施示范应用,安排财政资金3亿元,按照机器人购买价格的10%—30%实施事后奖补,支持企业应用机器人、机器臂等智能化装备技术。

  第四,积极扩内需促消费。制定实施广东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扩大信息消费。积极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争取广东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

  第五,保障工业用地指标。在坚守“两条底线”的前提下,总体保障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工业用地,同等落实土地优惠政策。设置用地“绿色通道”,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支持优质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

  第六,激发企业投资动力。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实施企业工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引导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推动全省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本网。非本网作品均来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内容,请依照下方联系方式进行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0赞 好资讯,需要你的鼓励
来自:中国经济时报
0

参与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0/1000

为你推荐

加载中...